>凡事网 导航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人如果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具备怎样的思想? 在佛教中,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2024-06-27m.fan-pin.com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佛教的最高境界叫做涅盘。涅盘,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即是修行得道的圣者,形体灭尽,入于不生不灭的解脱境界。
涅盘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盘,今顺古亦云涅盘。又名泥洹,或云涅盘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

扩展资料:
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 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 涅槃无我,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 “入灭”、“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1.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2.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3.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4.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参考资料:弘善佛教网:涅盘是什么?
百度百科:涅槃

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理应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看众生都苦,于是发愿要普度众生。 佛教最高境界通常涅盘经由禅定的体悟而抵达,其过程为先倒退至胎儿期记忆,胎儿期记忆倒退完毕则人的一切记忆全部清除,此时闭目所见的虚空(我们命名为“虚空记忆”)就是涅盘。涅盘的合理内核,在于用和胎儿期记忆相关联的虚空记忆彻底洗刷恐惧的心理底床,重新奠定人的心理基石。轮回观是对倒退式胎儿期记忆中的变形现象的误解人的精神起点始于胎儿期记忆,而且在个人历史和人类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儿期记忆所留下的强烈痕迹和影响。 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能通过人的修行实践一步步达到。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自我追求过程中,可以体会“涅盘”的生理–心理意义。

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看众生都苦,于是发愿要普度众生。
佛教最高境界通常涅盘经由禅定的体悟而抵达,其过程为先倒退至胎儿期记忆,胎儿期记忆倒退完毕则人的一切记忆全部清除,此时闭目所见的虚空(我们命名为“虚空记忆”)就是涅盘。涅盘的合理内核,在于用和胎儿期记忆相关联的虚空记忆彻底洗刷恐惧的心理底床,重新奠定人的心理基石。轮回观是对倒退式胎儿期记忆中的变形现象的误解人的精神起点始于胎儿期记忆,而且在个人历史和人类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儿期记忆所留下的强烈痕迹和影响。
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能通过人的修行实践一步步达到。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自我追求过程中,可以体会“涅盘”的生理–心理意义。
“公无前623年五月间的月圆日,当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迦毗罗卫国的兰毗尼,一位高贵的太子诞生了,他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他被取名为悉达多,……在他童年时代,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之事。……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国王组织部署了王耕节,这是全国人民的节日。……毗钵罗树下宁静、祥和的气氛,与庆典的欢快娱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的一切都能使人安静下来,善于思考的太子,年幼智高,跏趺而坐,致心一处,意念呼吸,当下就证得一心不乱的三摩地,获得第一禅悦。”
“他深深同情痛苦中的人类。……他决定抛弃世俗生活,追求真理和永恒的安乐。……这年,悉达多太子29岁。”
其后他向苦行僧阿罗罗迦罗摩仙人修习梵行和更高层次的禅定即空界禅,又通过内在智慧了证法教,并安住所证之法,最后获得思维集中的最高境界即非想非非想界,这是世界禅的最高境界。“他也意识到,人们只有潜入内心,才能发现最高真理,因此,他不再向外寻求帮助了。”
“在《摩诃萨遮经》中,佛陀这样讲述了他开始的修行。”他“咬紧牙关,把舌头贴紧上颚,以善念控制、战胜、消灭恶念。”接着又依次修习止息禅定,修习非呼吸之法,再一次修习非呼吸禅定法门,再一次体受非呼吸的禅悦,完全断食辟谷。然而,他“从自己的修习实践中,终于彻底地认识到自我折磨的苦修于道无缘。”他回忆小时候“曾坐在一棵清凉的毕钵罗树下,聚精会神地自然深入止息禅思之中,此禅思使他进入第一禅地。因此,他想,是呀,这才是觉悟之道。”
“通过禅定,他制心一处。内心如同一面光亮的镜子,万法皆如实映现出来。因此,他内心安隐、洁净、无贪无染、柔和、警醒、坚定不可动摇,……他忆念了前生前世的生存方式及详细情形。这正是他在夜里第一时所认识的知见。……他以圣人的天眼神力,观见众生的轮回。这正是他在夜里中时了证的第二知见,消除了对未来的无知,以清净之心,直指灭尽烦恼的悟解。……他的意识从色欲、生欲、无知等烦恼中得以解脱。解脱之后,他明了:已获解脱。并且意识到:轮回已断,圣身已证,所作皆办,更无后生。这就是他在当夜第三时所悟的第三种知见。无明除,智慧生,黑暗消,光明至。”
“觉悟之后,斋戒七七四十九天,静默安坐于菩提树下或其附近,深入禅思。……第七个七天,佛陀安详乐住于榕树下,享受解脱三昧之喜。轮回无数生死中,追寻不见造屋者(原注:即贪)。生生死死苦不堪,终见原来营造者。汝将不复造此屋(原注:色身),折断椽木(原注:烦恼)碎脊梁(原注:无明),心梁无为达苦灭(原注:涅盘)。黎明觉悟之时,佛陀口诵此快乐偈,形象地描述了出世之德的辉煌以及内心世界的精神体验。……推倒房屋,心则无立身之地,从而进入无为之境,这就是涅盘。”
从上述释氏最后进入涅盘境界的追求过程中可以知道,释氏首先认识到物质享受毫无意义,为了摆脱世俗烦恼,追随苦行僧式的修习禅定。从实践中释氏明白了自我折磨的苦修只能搞垮身体,精神开发则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于是释氏从自己童年时代经自然的禅定而获得愉悦体验中得到启发,摒弃沉溺声色和自我折磨修习的两个极端,发明了“中道”的新思想。释氏的禅定,其动机是摆脱世俗烦恼,具体实施时是自然而然而非自我折磨的。
所谓禅定,即微闭双眼或闭起眼睛,断绝信息主要来源的眼睛的通途。闭起双眼,不再思索,其结果过去的记忆会一一浮现。而倒退式记忆的浮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必然逼近胎儿期记忆。胎儿期记忆一旦显示完毕,标志着人生的一切记忆也就随之全部再现完毕,这时视觉所见是一片虚空。禅定到这个时刻,双眼仍然闭着不睁开,驻守在这个特定的状态之中。由于这时的视觉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引起的心理感受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把这时双目所见虚空而引起的心理感受称之为“虚空记忆”。虚空记忆和胎儿期记忆是不同的,但在抵达虚空记忆时一般需要经过胎儿期记忆的门槛,所以两者在时序上有关联。佛教则把虚空记忆称之为“涅盘”。
虚空记忆的特征为:活着的人通过禅定方法不断地跨越(清洗)过去的记忆,一直倒退至胎儿期记忆,这样一生的主要情感经历得以全部显现,从中明白了自己的发展轨迹,进而果断地抛弃所有记忆即所有的情感(当然主要是引起痛苦、恐惧的负面情感),进入虚空记忆。在虚空记忆的状态中,一切价值观没有了,被生存欲念搞得疲惫不堪的痛苦记忆没有了,一直以为我就是那痛苦的等式中的我(旧我)消失了,而意外地发现我目前正处在一个全新的身心体验中,一个和胎儿期以后的生命截然不同的体验中。此刻没有了可称之为有的一切。我活着,可以以虚空记忆的方式活着。这样便在活着的方式中,而不是以死亡的形式,找到了真正解脱的门径。
人就是记忆。旧我就是胎儿期记忆以及以后直至现在的一切记忆。由于人生第一记忆是死亡恐惧记忆,又由于人的记忆主要是由不适到恐惧所构成的负面情感连续体,所以人一直处在心理不适的状态之中。解脱之人可称为新我的诞生。新我,就是超越和抛弃旧我中的一切记忆。一旦发现虚空记忆,发现自我与之相融,便可以用虚空记忆取代胎儿期记忆和以后的一切记忆而成为新我的心理基石。
显然,禅定中闭目所见的倒退式记忆和梦的逆向思维是一致的。只是从现在的记忆一步步倒退,并且最终翻开胎儿期记忆的第一页,进入虚空记忆,其本身需要时日,需要毅力。尤其是人已习惯了旧我的记忆(尽管旧我的记忆常常折磨着心灵),一旦遥望虚空记忆,如无精神准备,会有心灵异常的感觉。必须有迎接虚空的心理准备。而一旦进入此状态,则有保持住此状态的必要。
佛教称“涅盘”有永恒、美好、快乐的性质。这些都是和旧我记忆完全相对立的。其实虚空记忆(涅盘)本身就是虚空,说“无”似乎更确切些,即无任何价值标签。但是虚空记忆的出现,和旧我记忆恰成鲜明对照。佛教把生命称之为烦恼的过程,那么无烦恼的涅盘称之为永恒、美好、快乐,正是人习惯的烦恼状态一下子烟消云散的心理感受的语言表达。
涅盘是永恒的,因为无时间和空间的特征。对习惯时间、空间以及其中的事件(大半是烦恼的)的旧我记忆的人来说,摆脱了时空、事件的枷锁,摆脱了限制,摆脱了生命中明确无误的有限性,从而获得了心灵一直渴望但在世俗中不可能实现的永恒。涅盘中的永恒,已不再是欲念的、外在的,它已是内在的存在。
早在佛教产生以前,印度原始宗教里已有轮回观念,后成为印度教的基石。而释氏则把涅盘和轮回观念结合起来。然而,释氏误将临终之人的意识状态(此时很可能已倒退到胎儿期记忆,其记忆又可能是变形的)看作是和来世相连的桥梁,而临终之人的意念对象又是来世的通行证。这样便存在着好的意念对象和善的来世(天堂)以及坏的意念对象和恶的来世(地狱)的对应关系。要想避免恶的来世轮回,取决于临终时恶的意念对象的不出现。要做到这一点,则又涉及到生命过程中恶念恶行的清除。这里,释氏把道德观引进了产生涅盘的当初纯生理–心理的过程之中。很明显,涅盘首先要通过长期的修行才能达到。释氏把人中五种道德行为(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视为通向涅盘的障碍,必须摒弃,于是很自然地弘扬了人的道德行为一切正面的东西如“戒、定、慧”等等,并且高举“忍受、悲悯”的大旗,使众人云集其下。这样,达到涅盘的过程就成为自我人性洗恶扬善的过程,原先禅定这一纯技术的过程便成了医治人的心灵,和谐自我、人际、人和自然的实践过程。这不仅是人的记忆史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人的善必能战胜恶的胜利。无怪乎佛教要成为宗教了,因为一些宣扬“恨”的学说在和“爱”的教诲相比之后终究逊色多了。
根据轮回观念,临终达到涅盘的人,在来世自然成为善的人,亦即免去许多烦恼恐惧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指向。既然轮回观念有了来世,往逆时方向推一步,则我的今生亦为前世所转来。这样现有的人的不平等、差异性,似乎又可以简单地解释了。然而不管现在的人有何不同,要达到涅盘,最终完成是个善的来世轮回,则必须注重现在的一切道德修养。
这里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轮回是不存在的。轮回观念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人对永恒生命的追求,另一方面主要是对倒退式记忆尤其是胎儿期记忆和记忆本身的变形现象的误解。然而,涅盘的合理内核在于:在达到涅盘、在达到非真实的善的来世的追求过程中,人本身要自我矫正,自我圆满,从而获得人的解放,人之间以爱相处,人和宇宙和谐相处,享受生命的最高乐趣,这层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佛教不象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那样,把原始恐惧心理投射到上帝身上,再披上全能的外衣。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盘,是自我通过禅定实践,越过胎儿期记忆进入虚空记忆的生理–心理的亲身体验,从中顿悟而彻底洗刷恐惧的心理底床。涅盘,不是外在的指令,而是内心的大彻大悟。它无需由神而人的类比,它是我中旧我到新我的自然又必然的跃进。因此人皆可以成佛。
释氏在童年时代已体悟到“跏趺而坐,致心一处,意念呼吸”的禅悦,其后在完成了涅盘过程后,人为之大变。历经涅盘之人所产生的精神效应是不可估量的。从恐惧中解脱已成为可能,长期困惑不明的问题已经超越。人以后天的手段用虚空记忆置换了胎儿期记忆而重新奠定的心理基石,人不再是以恐惧心理为起点去贯穿人生,而是以永恒、美好、快乐的心理新起点去贯穿已有的记忆和未来的人生。当从涅盘返回现实中时,已经拥有的涅盘精神将在现实中有力地扩散,因为人的记忆的序列方式改变了,生命的意义改变了,对生命的态度也改变了,因为人已经自握明镜,自有天眼。

现在的世人是很难理解修炼人的。因为现在的人都讲究现实,还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来的实惠。

修佛 佛菩萨标榜的一个法门是“念起即觉”。凡人为什么有烦恼就是“念”太多,一个接一个,一会想怎么有钱,一会想怎么有女人,一会又想这,想那的。佛不是叫你断了念头,而是念一来的时候就发觉,觉悟。这就是念起既觉。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最高境界,不过不是佛的,你能做到念起既觉,就到了佛菩萨的境界了。比如你刚刚有个念头“我能中500万”,马上就发觉,念头来了,这就是觉了。
佛说:修佛有8万4千法门,人有8万4千烦恼。烦恼即使菩提。
修佛不是迷信,是要靠大智慧才行的。不是我天天念佛就能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修佛要想内心去修。道理很多这里也讲不完。只讲一点吧。还有就是不要执着。不执着有行,不执着无形的。你要是光想着念起即觉,就是执着了,就入了外道了。
推荐几本书,金刚经,心经,园觉经,六祖坛经

一) 苦

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的感受,便不容易对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所以在美国有一所学校,在训练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均有一周的时间,来体验生理机能有残障时的痛苦。也就是分别地将学生们,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绑起腿子,或者捆住双手。结果,这些学生的同情心特别高,彼此间的互助精神也特别显著。

当然,在人类的思想之中,也有不承认佛教所说的苦是真理的,我们无意要说服任何人,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见到的真理,告诉愿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什么的人们。在佛经里面,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五分类,即是:

(1) 苦苦——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 以现在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 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 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会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 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致。年 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 于苦的感受不太强烈。

(2) 坏苦——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 人生虽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 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对于这一点,佛 教并未忽略,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 不散的筵席。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 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没有成功 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 忧虑到,退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 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3) 求不得苦——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 常十之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 的,是求食物、求衣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 势。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 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 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4) 怨憎会苦——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 欢的事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5) 爱别离苦——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 最能使人断肠的苦事。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 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 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此到下一次再讲。

(二)空

佛教被称为空门,故在香港,有些赌钱的人,就怕早上在街头遇到尼姑,他们迷信,空门中的光头,会使他们输得既空又光。其实,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懂佛教所讲「因缘」二字的道理,你就无法懂得佛教所讲的「空」是什么意思。所谓「因缘」,是指世间事物的形成和毁灭,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称这种因素为「因」,又将这种因素与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称为「缘」。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集合了许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种因素分解开来,任何一种特定事物和现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暂时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使你幻觉它们的存在,其实,除了因素,并没有事物,因素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致于对称心的事物起贪心,对不满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见,佛教所讲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摆在心里,那是去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义的说明,也必须了解,它会告诉我们如下的两种意义:

(1) 无常——一切事物的现象,既都是暂时的各种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动,只要因 素的位置和形状有变动,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动,也就跟著变动,佛教把这种 聚散活动的相状,分为「生、住、异、灭」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从来 不停留,所以是无常而不永恒的。

(2) 无我——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 的动物更强烈。自我的观念,带来自私的行为,凡是遇到和这自私的行为相 抵触的事物,便会引起烦恼。构成自我观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们的肉体, 再渐渐地向外扩张,有了我的财产、我的家属、我的名誉、我的事业,我的 权势、我的思想等等。人们为了维护这些「我」及「我的」观念,努力奋斗, 也为了这个我而招致烦恼。从「因果」的观点上说,佛教是鼓励我们积极向 上的;从「因缘」的观点上说,佛教是主张放弃我见的。世间一切事物,包 括每一个人的身心在内,无一不是由因缘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 观念可在何处生根。所以是「无我」。但是,此处仅从理论上,分析给你听, 使你明白,你的「自我」并不可靠,也不实在,当你有任何痛苦而无法立即 解决的时候,不妨试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减少一些因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 忧郁。至于亲自来体验「无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开悟之后。 要想开悟,必须亲自修行。

应该是圆觉,因为佛教对佛的解释有三种涵义:1.正觉:就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无增无减地、如实地了解了,觉察了;2.等觉或遍觉:就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而且能平等普遍的使别人也觉悟;3.圆觉或无上觉:就是自己觉悟和使别人觉悟的智慧和行动、功德都达到了最高和最圆满的境地。一般人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唯有佛才三项皆全。

最高的境界也不是成佛,是成就佛的悲悯众生心,有拯救众生的心,并能亲力亲行,而不是空想怎么到最高境界,如果只想着到最高境界,这就是一种执着,一种心魔,连六道都无法跳出,更别说到什么境界了...

最高境界是无上正等正觉,慈悲喜舍一切圆满,无明三毒一切永尽。

要成就无上佛果,不是仅仅具备思想就行的。心情舒服,仅是开头的开头。必须在漫长的劫数中具修六度万行,悲智双运,自觉觉他,觉行福慧圆满,才能成就。

...佛教里若有人能达到不起一个念头,这属于什么层次的功夫?这个念头具 ...
一念头都没有,在佛教里,就称为“无想定”,或者更进一步称为“非想非非想定”。是凡夫禅定的最高境界,死后能生于非想非非想天。如果要进入圣位,必须断除见惑证须陀洹,否则,不起一个念头,也是凡夫的禅定境界。要管好自己的念头,就是要 念念觉悟,就是般若。就是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

人活在世上的终极价值(或说存在意义)是什么?试从儒家,佛家,道家三方面...
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曾经问过的。佛法道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解决我们生命中的所有疑惑。佛法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可以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来验证。通过如理如法的修行可以使自己成为觉悟的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断恶修善,了解自己、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为什么说“人生如戏”
能否把人生这出戏唱的精彩,演到极致,就看你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领悟。我认为,人在前行的路上不断学习,不断解惑,一路走去,对角色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游刃有余。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身处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却又没有任何角色和身份。这就是子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宗教”,怎么解释?
难以言喻的宗教的本来面目。它用另一种方式趋近问题的终极解决方式,它不是科学,但它绝不低于科学。它是人存在的一种途径。而且,很有可能是最接近于永恒的途径——宗教伴随人类发展而发展,恩格斯预言,宗教只会随着人类的毁灭而毁灭。哲学的最高境界未必是宗教。但宗教是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骂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再者,如骂人骂得不痛不痒,不即不离,口中喃喃而不知所云,被骂者一头雾水。这是黄口小儿念经式,亦谓之不人流也。故骂人之道,最忌生吞活剥,心浮气躁,骂得人七窍生烟,斩得人刀痕累累,虽是痛快,但总谈不上艺术。故骂人之道,最似武家功夫,功夫深浅,可分之以“十段”,试论如下: ...

什么是念佛三昧境界?如何做到?
大经里面常讲,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最殊胜的三昧,你在勤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大分也有三等,最高的理一心不乱,其次事一心不乱,再其次,最浅的功夫成片。深的念佛三昧我们没有把握得到,浅的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得到。你能不能得到,就看你能不能放下,果然把身心世界...

佛家与道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体现在对"真我"的理解上,我认为"真我"是人合于"道"的一种状态即道家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这也就是"真我"为什么不在体内、不在体外,并且与"道"一样无形无像。而且在后面我会阐述佛家在通向证得"真我"与道家通向证得"天人合一"的过程的最后都要经过前面提到的无之极境界,即佛家要达到"色即是空,空即...

真如什么意思
问题一:本觉真如是什么意思 真如,是指佛法的最高境界,意为;真性本来如此,真相如此,佛就是乘真如之道来开示众生的,真如也可以理解为宇宙的起源,运行规律,自然法则,万法起源,以及各种星系,事物,各种众生的生灭等等。真如泛指一切佛法,不来不去,无生无灭,无时间,空间,一直存在于宇宙的...

有人说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读书,这句究竟该如何理解?
我们平时看到的大多数人读书是拿着一本书从头到尾的阅读,然而这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杂乱无章的知识,往往留在我们大脑中的也是杂乱无章甚至是记不住那么多的知识点。因此很多人都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不读书,那么不读书他们怎么能够获取新的知识,怎么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呢?其实那些人不是不读书,...

庄子以三句形容人能达到三种境界
庄子以三句形容人能达到三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宽容的三种境界你能达到吗 宽容有三种境界,可以 以养鱼为喻。 最初级的境界是玻璃缸赏鱼,只让它在一定的范围存在和活动;对鱼类养殖的池塘平面, 鱼,因地就利,因势利导,水肥鱼跃,鱼张水活,相互利用; 最高境界则是江海生鱼,? 10000型1000级,他...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