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佛家与道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024-06-29m.fan-pin.com
儒家 道家 佛家 相同点与不同点~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倡导天人合一。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佛:众生平等,慈悲救世。代表人物释迦牟尼等
1. 因缘而合:因缘而起,因缘而合。
2. 中道圆融:中道法观,不二法门。
3. 明心见性:佛性即人性,明心见佛性。
4. 平等慈悲: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5. 真如本性:自行不如,本来面目。

道教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和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地。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的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孔子的儒家思想一样,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在于他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他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此外,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释道三家之别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由他人总结体会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说,什么事情你要干预,你要参与,要认真,要投入;倡导进取的人生, 奋斗的人生,拼搏的,竞争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说,要超然通达,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盾的理论其实是对立并统一的。我想人们应当有积极的生活,进取的态度,可是,也同样要用一个平常心,一个坦诚的心境。这样,人生才能过得快乐,洒脱。潇洒走一回。对待事业如此,对待感情也应如此,何必呢。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

(一)这两家的一些重要思想及我的一些理解

古今中外没有谁不体会到人生的苦短与无常-生离、死别、疾病与孤独等。人们不外乎有两种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一种是大力发展生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种外求的方法;一种是象佛家、道家通过修炼自我这样的内求方法。事实上,抵御人生的苦短与无常是世上各种哲学思想、宗教思想产生的根源,当然也是佛家、道家思想的根源。

我们知道摆脱人生的苦短与无常实现涅磐(这里"磐"字错误,应该是木字底而不是石字底,但我拼不出这个字)或称跳出轮回,成仙或称长生不死分别是佛家、道家的最终目标,从这方面来说,佛家、道家这两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涅磐、跳出轮回、成仙、长生不死,这些思想概念表面理解起来是容易的,可是实际上古今中外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其要求的境界,也就是这些思想境界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从而使得它们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流于表面化、幻想化、神秘化与迷信化。而且佛家、道家那些已得道或已有很高的成就的先贤们由于所处时代本身的局限性,所以无论他们的道行有多高深,他们的认识、思想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局限性,从而使得这两家思想本身就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在这里并没有贬低这两家而抬高其他派别思想的意思。我认为世上任何派别思想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有那个派别声称他们以得到了宇宙的终极规律,但是他们敢说对于宇宙的无数层次面上的具体规律都已得到了么?所以说:道无止境。不承认这一点的人,很难得道。

我认为总体上佛家、道家的哲学思想是科学的,而由这些哲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修炼或证道则是开发人类自身的科学方法。仔细分析比较佛家、道家的哲学及其修炼我们会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它们的看问题的角度和表现形式不同。
1、它们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都是要摆脱人生的苦短与无常。

2、它们的哲学是相似,原因如下:

道学强调的是万事万物源于 "道",它认为"道"是无法形容的,是没有具体形态的,是恍恍惚惚的,可是你说"道"是恍恍惚惚没有踪影,在恍惚之中却有形象,你说"道"是恍恍惚惚没有形状,在恍惚之中却有实体,你说"道"是幽深神秘没有边际,在幽深之中却有极细微的东西。这样我们可以看到"道"有"无"和"有"的两重性,"道"不是"无"也不是"有","道"即是"无"又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是对以上道学哲学的归纳,其解释如下:先解释"一"指统一的规律或太极或"无之极"或"物之极"("无之极"是无到了极限,"物之极"是物质聚集到极限,这时就是处于宇宙的爆炸点,这时时空没有意义、物质没有形状),"二"指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即"阳" 或称"无"或称"物质的能量属性即变化属性、不确定属性" 、"阴"或称"有"或称"物质的惯性属性即不变化属性,确定属性","三"指对立统一的双方相互作用产生了第三方与对立统一的两方加起来为数三;那么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宇宙运行规律产生无之极,无之极产生无和有,无、有相互作用产生中间产物,无、有与中间产物作用产生万物。以上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结合宇宙的爆炸初期时万物产生过程的解释。这句话内容同样可以是适合宇宙其他运行时段的,事实上正是由于无、有或阳、阴或物的能量属性、物的惯性属性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而导致的宇宙万事万物的生灭、成长衰弱变迁,而在这些变迁中正是道或规律这一无形的手在控制,所以说大道无形。

佛学强调万事万物都是空或无即强调万事万物的变化运动或无常,它肯定的是"真我"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我"的存在,"真我"是无形无像,不去不来,不动不静,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既不在体外,也不在体内。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佛家、道家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道家更侧重于客观,"道"这一概念就是客观化的,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更是道家侧重于客观的明证。佛家更侧重于主观,认为除"真我"外其他都是虚相。但是在我看来佛家、道家的哲学是殊途同归的。这体现在对"真我"的理解上,我认为"真我"是人合于"道"的一种状态即道家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这也就是"真我"为什么不在体内、不在体外,并且与"道"一样无形无像。而且在后面我会阐述佛家在通向证得"真我"与道家通向证得"天人合一"的过程的最后都要经过前面提到的无之极境界,即佛家要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境界,还会阐述"真我"的不是无不是有这样与"道"相同的属性。这里我要说一下人知道"道"和人合于"道"的不同。在人认识宇宙及人相关活动这一系统中,主体是人,方法是人的实践,对象是宇宙及其规律。这一系统中,主体知道对象的规律即"道",并不意味着主体的实践活动就会遵循"道"来办事。而人合于"道"则意味着人的主客观相统一于"道"。在这一系统中,主体对对象的认识结果,是跟主体本身密切相关的,单纯的知道"道"只是人脑对"道"相对简单的反映,它与人合于"道"即人脑中的意识观念与"道"的彻底的整合形成的天人合一或真我的意识观念还是有本质差别的。所以知道"道"并不等同于证得"道"。

3、它们的修炼各阶段的境界的相似。首先,佛家、道家各自证道的法门都很多,但基本原理都差不多。它们都认为是人的私妄阻碍了证道,因此证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去妄,破执的过程。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佛家修炼重在一个"破"字,它认为只有不断的"破"除修炼各阶段对应的境界这些虚相,才能立更高层次的境界的相,才能不断前进。下面介绍、比较一下佛家、道家修炼的各基本阶段的境界,这里取两家比较典型的、比较完整的证道过程产生的境界。

道家: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这里"气"指先天之气或体内阳气,而不同于空气、呼吸之气或体内阴气),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筑基炼己主要指补足体内的精、"气"、神以达到祛病健体、调和身心的目的;

炼精化"气" 主要指将自身元精化为阳"气",使神"气"合一,又称"小周天"(以上这两步主要是针对后天亏损相对较严重的人说法,通过这两步的修行而补足后天亏损、返老还童、恢复青春);

炼"气"化神主要指返还童体后,周身关窍进一步打开,经脉俱通称为"大周天",此时开始天人感应,人采太虚中的先天一"气"为之所用,结成大丹,可证肉体长生,神"气"相抟,进入混沌,如同胞胎婴儿,可称返童还婴。

炼神还虚主要指由肉体修炼即命功大成、性功也有坚实基础(道家称此为仙功)转为精神修炼(性功或道功),此时涵养本命元神,归于虚无,谓之返婴还虚、真空炼形,元神出离肉体,谓之出神;

炼虚合道又称"粉碎虚空",将先天虚无的元神,合于遍布万化、无所不在的大道。

佛家: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称观无常)、对破空无边处定(也称观出散)、对识无边处定(也称观离欲)、对无所有处定(也称观灭)、对非想非非想处定(也称观宾舍)。

初禅主要指执我之心已大为放松,使肉身的微观物质能与宇宙的精微物质大量交换,为转换色身的重要关键,由于身体禅触会得到快乐,心理上自然恬淡无贪欲;

二禅主要指破初禅,初禅发生触乐时,身即明净,兼令心净,是为外净,二禅离觉观寻伺的垢,不以外尘,为之内净,内净也产生喜乐;

三禅主要指身心进一步调整离开了二禅的喜乐对心的纷扰,因而从内心发出之乐,乐遍全身,全身毛孔、诸根皆乐,恬愉快乐,世间第一;

四禅(或叫不动定或称观无常)主要指真定发生,心离诸念,心如明镜,离苦离乐,妄念断绝,不依于善也不依于恶,此时呼吸停止,出现真正胎息,证的四禅后,学一切事,随意成就,神通变化,亦由此出,故称为根本禅定;

对破空无边处定(观出散)主要指破四禅,四禅中也有观空,但心粗时即可见色没有断绝色之束缚,观出散就是出离色心,依虚空消散自在,不为色法束缚;

对识无边处定(观离欲)破观出散,一切爱著外境皆为欲,所以出散为欲,所谓离欲为离出散欲,此时破除虚空无边的观念,内观自心,不见一切,唯见现在的心识念念不住,过去心识已灭,未来心识将起,心识在时间上无限,在空间上广大无根,内心明利清静;

对无所有处定(观灭)破观离欲,识处定时心缘无边,缘多易散怀且无论缘内还是缘外,皆非寂静,要破除,此时,不用内外一切境界,空无所依,怡然寂绝,生理上,诸脉心脏停止跳动,此是定相不是死相;

对非想非非想处定(观宾舍)破观灭,即此时已离无所有这一想念故名"非想",但还是有"非有非无""离有离无"的细微观念存在,并未绝一切观念,故名"非非想",智者大师云:"非想是两者之对治,从初禅以来,但有偏舍,无有两舍,故未与弃舍之名。今此非想,既有双舍有无,故名弃舍,亦以此定,是舍中之极,故最后受名,若凡夫得此定时,谓之涅磐……"。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佛家、道家的修炼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然而由于佛家、道家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又有所不同。佛家侧重主观,侧重对内心的修炼即相当于道家性功,当然也不完全一样。道家侧重客观,讲求实际,有一套完善的命功,性功修炼的方法。但是客观的看它们修炼过程可以看出,佛家的初禅、二禅、三禅与道家的筑基炼己、炼精化"气",基本对应的,这几个阶段分别时佛家、道家修炼者身体脱胎换骨的阶段也就是命功就要大成的,性功也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此时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佛家的性功成就可能大些,道家的命功成就大些;佛家四禅与道家的炼"气"化神对应,此时命功成就大成进入胎息阶段,佛家、道家可能继续保持各自的优势;佛家对破空无边处定(也称观出散)、对识无边处定(也称观离欲)、对无所有处定(也称观灭)与道家炼神还虚对应,此时都不约而同的脱离肉身修炼或命功而进入纯精神修炼即性功,并且采取的是性功向无之极的方向前进,佛家的观灭就达到了无之极的境界,道家在到粉碎虚空前那一刹达到无之极的境界;佛家对非想非非想处定(观宾舍)和炼虚合道又称"粉碎虚空"对应,此时它们分别证得"真我"或涅磐,"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前的阐述可以看到佛家对非想非非想处定具有的就是非有非无的特性与道的特性吻合,从而可以看到"真我"或涅磐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意识状态。

在本节的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对佛家、道家思想的理解可能有很大的错误,并且可能有很多地方很牵强,但是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我写本节的出发点那就是我们可以先别急着否认那些古人的思想,让我们静下心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找出其中的精华的、科学的部分,将之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佛道最终目的不同,佛教成佛,道教成仙。来源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修炼方法:佛教不重肉体,最终涅磐成佛舍此臭皮囊,道教重视肉身修炼,肉身乃是度世宝筏,最终炼精化气白日飞升。
相同:二者都是宗教。都有引人向善,归劝世人,教化人心,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都吃素(中土佛教)。

佛家与道家关系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中国古时候道家确实是没有僧团组织的,都是有妻有子,有产有业(这也是道家修法的殊胜处),道教出家确实是受佛教流传进来的刺激产生的。看看道藏的编排确实是模仿佛家的编排,道士流发,表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佛家在初传入时,就与道家即有冲突又有融合,看南北朝时一些仙人的著作就能找到痕迹。不过,道经很少,所以后来后人假托古人做了很多做品(伪作十之八九),如果明眼人仔细看的话,不难看出许多道经甚至语言都和佛经一样,比如三界六道等词,确是佛教传入的。

而且,如果仔细留意的话会发现,道家的修法在历史上产生过一次明显的转折,唐吕洞宾之前的修法与吕祖所开东西南北的修法差别很大,比如道家名作《抱朴子》,全篇也不见内丹之事,这可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以葛洪所见之博,如果当时有炼内丹的人的话,决不会一点消息也没有。反倒是书中承认外丹才是飞升必由之路,还很注重守一,服气,房中,符录等法的修炼。《真浩》也与丹经不一样,寇谦之死时缩小如婴儿(这倒有点像大圆满,呵呵)。这种显现之后羽化的道家人物没听说过,应该是修法上有很大差别。所以,有人认为道家的内丹是受佛教修法之影响产生的,这种说法有他的道理。另吕祖与禅宗的因缘也不只是见马祖一次,禅宗有名的马祖禅师见到摇篮里的吕祖说,以后遇钟则扣,等于先做了预言。而且到张紫阳《悟真篇》则明白的看出佛教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与佛法接流了,详请看《悟真篇外集》(所以雍正把紫阳推的很高认为他形神具妙)。一直到宋时中国道教的主力还不是内丹,这一点看看《云集七签》就知道,不知那上面的修法现在还有人修吗?由于道家原始著作很少,所以一些道士出于民族立场,为与佛教抗衡,伪造很多道书自托其高远,如杜光庭伪造《老子化胡经》,忘记了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教导,实在是很没必要的事,反遭大祸。

宋朝偏安,北方兵焚过后一片废虚,邱处机目睹了北方人民的灾难,遂力行救世,自力更生,寻找废弃的佛寺修整做全真道观(这一点成了后来一些人攻击的口实)。蒙古勃兴,席卷欧亚,势不可挡。西藏很混乱,而萨迦派有名高僧撒迦班智达(雪域三大文殊之一,很有名的高僧)主张智者应该顺应时代,遂与其侄(发思巴)去凉洲与蒙古人会谈,结果西藏依附与蒙古,避免了刀兵之劫。后不久圆寂。其侄发思巴者,是佛教始上传奇人物,十五岁时会见忽必烈,大约十九岁时,受封为帝师。据说,元军攻襄阳时,久攻不克,请他做法,他修持玛哈噶拉密法(观世音化身),城中宋军,请“真武大帝”扶乩曰:“西方来了个大黑神,我也要速避”,宋军就投降了。后来打南方很多成市,比如广洲,都是他一做法,晚上广州市民就梦到有一大黑神说,要不投降全城尽毁,就投降了。后与道家尹志平等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时邱处机己圆寂)那还用辩吗?实际大家都知道是假的,比如,发思巴问:汝道书老子上有记载吗?答曰无。史记上有记载吗?答曰:无。结果辩论失败,再加上元帝本来就偏向密教,遂令焚天下道藏,要把除了老子外的道书都焚了(幸好这个命令由于各种原因没执行下去),归还占去佛寺等等。幸好全真教徒用老子忍辱含垢的办法,结果没用多长时间情况就有了好转。

实际上,密教修法与道家有很大不同,密教更偏向与宗教,而道家是偏向与物理,化学。比如,看历史记载,几个喇嘛在中亚遇见蒙古人(好像是蒙哥),蒙哥问:你们是干吗的?答曰:我们是学佛法的。你们学佛法会什么?下个雨给我看看,一个喇嘛一弹指,哗,天就下雨了。这实际就是护法神之力,他只不过发个信号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把密教当气功练是不能成功的。而道家一般是用体内真气,真阴真阳相撞,产生的雷电,再传到空中。

总之,关于鬼神这方面,中国相对来讲不太注重,因为中国文化是讲究以人为本的。《黄庭经》也是说身外之神。而密教不然,尤其藏密,非常注重传承,一个修法的传承可以一直上追到佛菩萨。而且非常注意传承的连贯性和清净性,一千年下来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而且,修的本尊很多表面上看起来面目狰狞,实际上,是佛菩萨化现的,不是普通世间鬼神。实际上,道家修法的长处在“以少制多”,看一本道德经,修道,处事,治国都讲完了,真是从古至今只有一本的孤品。要说有人能伪造佛经我信,要说能伪造《老子》,我还没见过跟老子文风相近的作品哪。与佛教竞争,走规模型的道路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从历史来说,道家走的是半隐的路线,亦入世而亦出世,在背后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正面杠旗,确实不是道家所长。到后来,全真教的路越走越窄,因为立教之初,就有保留中国文化气节之意(如全真本身就有包含三教之意),有人记载元时全真教行者如苦行头陀,长坐不卧,有如枯木,修法也类似禅宗,于瓦击石火之间发明心地而已。

后入明清(因受喇嘛教影响中国佛教各宗都遭到严重打击,唯有禅宗因传法行式方变流传不断,但也衰败了),因外敌不存,大家修的也不那么精进了。而且,真正明了的传法师很少,虽有王常月之中兴也不能扭转大局。看王的《碧苑坛经》以道入禅,如云:彭祖安在?颜渊长存。不坏者法身也。直与禅宗一鼻孔出气(怪不得,陈樱宁要揭露全真教呐,呵呵)。至于密教与道教的关系,那就更难说了,总之学术的交流是双相的,心胸要开阔一点,当年佛有一次见一外道(说不定是中国的神仙那,呵呵):外道说,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佛不说话,外道一下就明白了,欢喜赞叹而退,而佛弟子都不懂何意,问佛,佛说:“良马见鞭影则驰”这句话后来被禅宗引用。实际上,禅宗是真正中国化的佛法,是融合了道家思想的“简约” 、“质朴”和佛法的“正直” 、“高超”造就的中国化的佛法,可以算是佛家与道家融合的精华吧。

相同:行善修行与人为善
不同:衣着.发饰,法器法衣响具(佛家用木鱼,道教多用云锣)戒律

道家和墨家观念与处事态度有什么异同?
儒家是人类的社会,道家是超越人类的社会,求得个人的安顿。相同之处都是希望大家好好相处,求得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活。用儒家来处世,就是全力以赴:“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对物质要俭,对神明要敬”。儒家的“约、恕、俭、敬”,与道家的“安、化、乐、游”,我认为要分开来思考。学任何东西...

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

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各是什么...
期的阮籍和嵇康实践了政治上的个人不服从主义,此后,道家对政治的看法转化为道教的政治思想,我对此不熟悉,故略之。西方政治学中有这样的观点:“政府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老子的无为而治与此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也与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有许多相似...

儒道佛三家有什么不同?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 道家 法家 的区别是什么?
三、主旨不同 儒家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道家主旨是自然和谐。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二、治国论不同 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道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是一...

道家佛家区别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

在古代,诸子百家时期阴阳家与道家有何不同?
而它的阴阳之说也早已与道家的阴阳相互融合,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阴阳。包括在医学、天文、历法领域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有着阴阳学家的影子。 可以说,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出现时间不同、研究者追寻的旨趣不同,然后是两者的流长迥异。联系则在于,象中国所有可以持续流传下来的文化一样,道家有吸收融合阴阳家的某些看...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佛家与道家的隐逸和比较“清高”的作风相反,特别喜欢普渡...

法家、儒家、道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六亲不和有孝慈。”(当我们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不然是不需要这些的。)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