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关于念头的问题 佛教里若有人能达到不起一个念头,这属于什么层次的功夫?这个念头具体是怎么理解的,真 “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024-06-29m.fan-pin.com
如何对待自己的念头?用佛教的道理。~

一切念头源于众生的分别心,对诸缘境界起分别念就是妄念。妄念不起,诸法寂灭。如何消除这个分别念呢?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这里的善分别就是不起分别念,离诸法相。佛说二十二年般若,就是说的这个离相智慧。修行人要达到不起念,没有见性的功夫,是不行的。要想见性,深厚的佛学基础和禅定功夫都要都是不可缺的。还是好好念佛吧,求生极乐世界。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这个世界终生不见性的修行人不可胜数。

迷和悟,是相对的说法.真身和佛,也是相对讲.

1.佛教说的迷,是指众生有我(念头),在每个念头上,每个事件上,无穷尽的追逐,故叫做:"迷"在其中.比如,小狗想吃那块肉,就一直追逐,直到吃到嘴里才肯罢休.人,执着活着的意义,吃的好,穿的好,有地位,有钱,因此做着各种努力,包括互相伤害达到目的....等等.所以,佛教将这个表象叫做:抓住念头不放.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念头,一个欲望的延续.是大脑支配的结果.

悟,就是相对这个迷的状态的比喻.是一种方便说.可以用:"醒悟"来简单的借喻这个"悟".其实,有更深的含义.只是在这里,说明迷和悟的关系,暂时这么讲.

2.念头,关键是这个念头.活着,醒着,念头就不断.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不停歇.佛也一样有.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佛和众生,没有差别.

差别在哪儿呢?

我也不是佛.我也有迷的时候,而且是大多数的时候.

可是,人人都能做到佛的原因,是因为,只要有一次,念头来的时候没有去追随.心里清楚明了,但是就是没去有欲望,没有去将这个念头------不管是您觉得善良的还是污浊的念头(想法)-------它都没被您自己在意.....知道,但是没去追.这个时候,您就是佛.这个时候的您,也没有想追和不想追的想法跟着,自在自然,昭昭然然.您说,这个时候的您能做什么?做了也不是心念唆使的.所以,就是无意义的........这个时候,就是悟.也是心经所指的"照见五蕴皆空"的瞬间.

这个时候,就是"观照".也是觉.

一念头都没有,在佛教里,就称为“无想定”,或者更进一步称为“非想非非想定”。是凡夫禅定的最高境界,死后能生于非想非非想天。如果要进入圣位,必须断除见惑证须陀洹,否则,不起一个念头,也是凡夫的禅定境界。

要管好自己的念头,就是要 念念觉悟,就是般若。就是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念头来往,清楚自己每一个念头的起灭,并不执着不跟随这些念头。念头是空幻的,“知幻即离, 离幻即觉。”

佛教,并不是要我们一个念头都没有,而是要如《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是管好自己念头的秘诀。



“一念不生”所说的念是指妄念,一个念头都不起就如楼上所说,便成了顽石呆木。能够一个妄念都不生起,念念都是正念,只有佛有这种境界。
至于何谓正念,何为妄念,这不仅仅是一个有关正念与妄念标准的问题,更是一个实修中所现境界的问题。真正修行到了一定的地步,正念与妄念自然会了了分明,绝不会混淆。由于末学没有这样的修为,所以也没办法具体说明。单就目前所学的理解,所有纠结于世间法的念,不能使人出离轮回的念都是妄念。
如何能正念相续,妄念不起,其实也就是如何脱离轮回,究竟解脱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成佛的问题。这就还是要依靠修行,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法都能究竟达到这个目的,关键是要修,一步一步的修。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僧伽吒经中里说:“……一切勇,若有善男子,闻此法门 生信心者,于千劫中不堕恶道,五千劫中不堕畜生,……六万五千劫修行念死……”

我想这应该是属于禅定的功夫,不生一念吧。我听我舅舅说,内无所生是功,外无所住是德。

我现在想想,你的起心动念,没有一个不是妄想,臆想。

南无法海雷音如来!

您说的是断灭论,执着于无,佛法超越了哲学,超越了矛盾,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不要想,当
下即是,说的有点多了。

我们是学佛。不是学石头。
难道要把自己的脑袋练成石头脑袋不成。
学佛并不是为了获得不起心不动念的状态。
那样的人与木石无异。
常念善法。常生慈悲心。才是佛法。才有佛陀出世。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佛教里面 关于 梦 有什么解释吗
佛法论梦之起缘,约分为五:一想,二忆,三病,四曾更(经验影像),五行引起(未来事实)。梦之起作用者...四、曾更梦者:即于前三种梦象,或牵连过去经验而成梦,或前尘影事,于梦中重温,故梦中之见、闻、觉...就此问题,我觉得,若没有有关变化梦境与光明梦境的殊胜窍诀,这样的人在梦中所去的地方,不一定是真实...

佛?关于佛,本人有很多疑问。既然有疑问那也不能假装没有啊,这世尊是...
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

佛法里讲不生一念,那佛不想吗?
他敲重,我要响大一点,它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众生有心感,诸佛无心应,唯有无心才能够遍应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如果你有心有念,就不能感应了。有心有念充其量感应只对一个人而已,我们世间人常讲母子连心,母亲心里有儿子,儿子心里有母亲,他们会有感应,这个感应是一对一。诸佛菩萨无心,他...

佛教里的前念后念是什么意思?
慧),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离一切相(定),慧定等持,就能恒常清净。真心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心之用。真心因为有习性所以起念,起了念头人才能学习正法。起念为成法,成一切相,即是随缘妙用。离念为破法,离一切相,故通为涅槃。两者合在一起用,才是正确的修行道路。参考网页链接 ...

今有一疑事想问各位佛弟子,希望各位师兄能为我解惑。
谓佛弟子修学和宣说佛法,当以佛经为依据,以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三时判教、四依四不依为依据,若如是者名依法不依人,反之,则是依人不依法。在当今的中国佛教界,依人不依法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在《解深密经》中,有佛陀亲自认可的三时判教,可是在中国佛教界却有种种不同的判教,并不依佛所说;又例如佛法...

佛教精深的问题,众生是有是无???
回到你的问题,其实,众生也是同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叫第八识,第八识包含无量第七识,第七识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了。不是有个神通叫他心通吗?为什么能知道别人想什么?有那么神奇吗?只是大家一个阿赖耶识,只是我们本是一个,所以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同处一个时空点,看到的一样,那是我们的...

有关佛教方面的问题
你今天到这里也是有缘,我且告诉你佛教奥义。只要相信佛并非以言辞说法,妙法莲花就脱口而出。这样轻松...若吾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不着想(无念),你的挂念就在正道上;记挂在世事诸相上(有念),你的念头,无论善恶,都可能是邪的。

佛教问题:日常生活中如何修禅定?
如果你不以开放的心来练习,你将发现你重复过去的观点,或者,没 有意愿从你的错误中学习。当你全力以赴,是否用功正确、平衡而没有透支?你是否一直触及内心正在实际发生的现象?或者,你正使用一个迟钝、机械式的方法? 至于专心,要好好检查你是否放下那些无关的事物,或者,你让自己徘徊在念头与情绪之中?或者,你试...

请问佛教里讲怎样防止恶念产生?
什么是恶?,凡是有害于“无害众生”的众生的念头、言语、行动,都是恶;凡是有害于“有利众生的环境”的念头、言语、行为都是恶。传统佛教定出了“五戒”“十戒”“数百戒”的戒律,其实无非三戒而已,即戒恶念、恶言、恶行。释迦牟尼佛曾强调:“戒恶应以戒恶念为先。”后来,在佛教里把戒恶念...

在佛学里面,佛有六个问题不说,是哪六个?
不管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有限还是无限,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痛苦之解脱。接下来两个问题是有关身与心方面的问题。根据佛陀的教诲,诸法无我,这是三法印之一。事实上,无我的教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问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不相同,对佛陀的教诲而言,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对佛教来说,...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