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佛与禅的真正区别? 佛教与禅宗的区别

2024-06-29m.fan-pin.com
佛和禅的关系和区别?~


佛教与禅宗其实最大的区别是:佛教是包括禅宗的,禅宗只是佛教多个宗派中的一个而已。少林寺属于禅宗。禅宗最初的祖师达摩,曾在少林寺修行并传给了二祖慧可大师,所以少林寺是禅宗寺庙。禅宗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发展最成熟的一个宗派。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化后的佛教--即禅宗。

1、佛与禅最大的区别为起源不同: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禅宗只是佛教多个宗派中的一个。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而禅宗是佛教发展途中的一个分支。

2、本义不同。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3、觉悟不同。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

禅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一、佛

基本字义

fóㄈㄛˊ

1、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爷。~像。借花献~。

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经。~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二、禅

基本字义

禅(shàn )

1、帝王的祭地之礼:封~。形声。从示,单声。从“示”的字多与鬼神祭祀有关。本义:古代帝王祭地礼。

禅(chán)

1、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Buddhist]。如:禅门(佛教禅宗的教门);禅床(和尚用来打坐和睡觉的床)

2、指禅房 [a monastic room]。如:禅室(禅房);禅阁(禅房)

扩展资料:

一、中国佛学派别

佛学自汉朝传入中国,即有许多不同之派别,不一致之说法,为了消弭冲突、避免矛盾,中国佛学家即以判教方式,将各种说法融合消化。中国之派别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说,若依大乘旧传八宗之说而言,其中禅、净、律、密属于行持,三论、天台、华严、唯识则以义学见长。此四宗学说略述如下:

1、三论宗

三论原属印度大乘佛学之中观一系,北齐(550~577)末年,由辽东僧朗传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之基本典籍为:

(1)中论,驳斥婆罗门教、小乘佛教,和其他大乘诸宗派之错误见解,而皈依中道教义。

(2)十二门论,矫正大乘佛教徒自身之错误见解。

(3)百论,驳斥婆罗门教之外道思想。其学说主要有三方面:

①破邪显正。即总破一切有所得、有所见:破斥外道对于“实我”之邪见、遮遣毗昙宗“实有”之执见、驳斥成实宗“偏空”之情见、摧破大乘之一切有所得、有所见。如是内外尽破,大小遍斥,而以“都无所得”为旨归。

②真谛和俗谛之差别,即以俗谛之故,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以真谛之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依此二谛之说,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由是乃显无得之正观。

③八不中道,即揭示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理,来破除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四双八计”之偏颇,而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皆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要之,此宗以“破而不立”来遣除一切偏执情见;以“无所得”为本旨,认为一切诸法本来无相,本自寂灭;故所谓之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为假名,惟以“觉”为本体,染净诸法本来寂灭,而以“无得正观”为至极妙道。

2、天台宗

陈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师入天台山而初创此宗。追溯传承,上承龙树,经过北齐慧文禅师之阅读中论、大智度论,得一心三观之妙旨后,传南岳慧思禅师因悟证法华三昧,著述大乘止观,再授智顗大师而修得法华三昧前方便,盛弘教观,并依法华经融摄性空论义,而大成天台宗学。

此宗之教义说一心具十法界,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之道理。其纲义要旨有三:即一念三千之世界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之哲理。

指出诸法之相互融摄,整个宇宙之究竟合一,每一现象(物或心)所表现之原理是圆融三谛(空、假、中),意指事物或生命本身即是实相,即是如如;主张一切法平等,此乃天台止观之中心思想。

要之,天台一宗以法华经为典据,直显诸法实相之哲理,自“理”方面而言,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圆融三谛彰显诸法之当体;自“事”方面言之,则揭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性具”思想(性德本具);而所谓理事之互相融即,即是诸法之实相、法界之本然(法尔自然)。

3、华严宗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依华严经而得名。杜顺(557~640)为华严宗之开祖。此宗创始之前,中国已有地论宗,地论宗奠基于世亲之“十地经论”,华严宗一方面吸收地论宗之教义,而进入中国佛教之繁盛期;

另一方面则统一当时各宗派新旧异说,立足于唯识缘起之理论基础。而在构成判教、观行理论方面,表面上虽批评天台、唯识之学说,实际又撷取两家之说。

然大抵而言,华严宗依照华严经建立宗义,其无碍缘起之义理,乃从‘般若’思想展开来,根据“般若”之“法性本空”,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由于“性空”而形成平等,乃至等同一体,而得入于一与多“相即相入”之无尽无碍概念,此即所谓“法界之普遍缘起”。

此宗重要教义另有:因门六义、六相、十玄门等,以显示其圆融无碍之法界缘起思想。

4、唯识宗

此宗远尊印度弥勒菩萨为宗主,弥勒出世说瑜伽师地论,无着禀承教法而着庄严论、摄大乘论。世亲继而着唯识二十论、三十论颂等。

玄奘于唐贞观年间,至印度求法,从戒贤、智光诸论师习受瑜伽、唯识等论。归国后其弟子窥基依玄奘大师口述,撰成唯识论述记,发畅奥义,又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以释之,而蔚成唯识宗学。

此宗之名相繁众,义理深邃,侧重分析,立有五位百法(八心法、五十一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性有情)。

以“阿赖耶识”为基础,阐“万法唯识、识外无物”之理。其根源是在于阿赖耶识有含藏种子。

种子又称“习气”,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二种。在实证上以识为中心,转变有漏之心识,而成为无漏之实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最后将能观之识亦归诸于空,证入“能所一体”之世界。

二、“禅”的源起

“禅”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根本法门。我们这里所说的“禅”是禅宗所传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与“禅”相联的有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风、禅机等由禅引伸出来的禅语,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

禅宗兴起之后,它所提倡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对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说它,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

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还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禅宗在方法上重视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发学人的智慧。

第三,禅宗的目的第一步是开悟,认为只有“悟后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认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出世的随神做入世的事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



1、本义不同。“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2、所包含的内容不同。佛中包含了禅,而禅学只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

3、觉悟不同。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

禅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扩展资料

禅,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

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你自己)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你自己)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佛这个词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觉悟的人,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印度话称这种人叫“佛陀”。所以,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来看,佛陀不是神,是一个真正得到究竟圆满觉悟的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

百度百科-禅



  1.禅宗是以禅作为主要修行方式的佛教法门。是佛教的一个分支。
  据说,禅宗的创立,来源于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与迦叶尊者之间一种心灵的默契。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因此把“正法眼藏”(意为伟大佛法)交付与迦叶。这种佛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至于区别,更应该称之为重点,慧能开创的南宗禅,首先是更加注重人的本心,强调修行中人自身的力量,认为西方净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心性明净,既是身在佛地。其次是强调“平常心是道”,只要内心善自修持,便可在凡常的生活中体会到佛的境界。对凡人内心、凡俗世界的重视,使得南宗禅成为一种极具亲和力的“方便法门”。

  2.其实佛教与禅宗不可分开而论。生命珍贵,爱众生,悲悯众生,然而要做到处有而常无,佛教讲究人间一切皆苦,然而此苦也是虚有,不过是人的心在做苦。慈悲是立一切说的重点。

  3.哲学历来对立统一,唯物和唯心本无差别,绝对角度来看,可以说唯心即是唯物,用一句偈语解释为什么唯心就是唯物,--“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佛学便是一种高级的哲学,体现了唯物与唯心的统一。
  唯物角度来讲,一切物质,都是由固定元素构成,只是元素内部的排列组合不同而产生外在的差别。元素由更小的粒子组成,那粒子又由什么组成呢?人们研究出分子,原子,难道不存在比原子更小的物质吗?所以说世间万物深究到底,本是由相同的元素构成,而且任何物质都有自身的期限,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研究佛法的人不能偏执于任何一端。即是“色空,法空,空空。”色空是一切万物虚有,虚有不是没有,而是似有。法空即是一切有为法乃至佛法尽皆为空。空空,便是将说万物是空,这个说法本身亦空。
  

  4.佛教认为,是有地狱的,人在地狱中受苦,苦在人以为这苦实际存在,而这心这苦亦空。心中有地狱,便有,心中无地狱,便无。

禅,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你自己)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你自己)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佛这个词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觉悟的人,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印度话称这种人叫“佛陀”。所以,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来看,佛陀不是神,是一个真正得到究竟圆满觉悟的人。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世界所有生命的最终归宿都是成为佛。有的教派认为可以即心即佛,立地成佛。只要心中没有妄想、分别、执作,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在佛看来,这个世界是不空不有的,与凡夫所见的世界有山有水不同,凡夫执着于有,所以《金刚经》以空来破有。佛,比如如来,《金刚经》里说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其缘由是如来是一个理体,也就是仅仅是一个概念,他也是不空不有的,是无法探测到的,不要说不同于一块铁可以以铁的相示现于人,他比磁场更为虚无飘渺,是为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之缘由。

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佛法中的“”。因为在师父的弟子中,有人过去打坐、坐禅,所以师父今天让你们能了解一些佛法修为知识。

 

因为我们人是生在地上的,脚踩着大地,以地为主,打坐就是刚刚在地下开始修炼的时候。“地大”,就是说你人在这个大地上。在修炼的时候,“水”是指你身上的血脉、血液循环。要修心的人,站在这个地上,首先要关注自己的是血脉。这就是“地大归于水大”。“水大”的意思是要让它平静,要让血液安静下来,表示平静、慢、细、长、循环。你们看看水是不是具有这些特性啊?血是平静地在走,水也是平静地在走。水在大海里走得很慢,水拿出来很细,看不见缝隙的。水长不长?源远流长。水是不是循环的?这就是“水大”。

 

“火大”,按照人间来讲,什么叫“火大”?火气大。火是指温度,身体上的温度。火大,实际上就是大火。一个人修炼禅宗的时候,他必须把自己身上的温度降下来,冷下来。这个就是修炼的最基本的东西。一个人在打坐的时候,你想想看,如果心静不下来,火气很大,你说这个人打坐有用吗?静得下来吗?师父今天只不过给你们介绍一下,不是让你们去学。打坐是很危险的,打坐稍有偏差容易出毛病。身体的热能不要让它发出来,让它保持在你的内脏里面。也就是说,犹如你在冬天的时候,外面下雪冷得不得了,但是你把衣服裹得暖暖的,你里面照样是很温暖,血液循环也很好,你的手脚都不会冻僵。保持里面的温暖,而外面是很冷静的。实际上,把这些温度不要发出来,就是克制自己的火,包括欲望的火。实际上就是保持一个人的生命能维持的最低温度。很多人会想,这个师父真的是厉害,什么都懂。师父告诉你,修禅能经常保持一个温度。在你人体温度最适合你自己的时候,也就是能够维持一个正常生命温度的时候,不也就是 37 度吗?你不要发火,发火的时候说不定 39 度了。温度过低,你的阳气就不足,你这个人也不能维持生命啊。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要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温度,这样的话你才能感到舒服,才能进入生命的平衡点,让自己的心收放自如。

 

你要维持住血脉的自由、循环,不容易啊。杂念不能多。人的脑子里杂念一多,你的心里有一个猴子在不停地动,叫心猿意马。刚刚打坐,你还在想“我的灯关了没有,饭还在炉子上,今天晚上回家会不会有麻烦啊……”你的心在跑,你的脑子也在跑,怎么样打坐啊?要保持住自己的温度,才能修炼。要记住,“水大归于火大,火大归于风大”。“风”就是人的深层的呼吸。呼吸要跟正常人没有两样,但是你必须深呼吸,用鼻子吸气,嘴巴吐气。


用鼻子吸气可以把你的胸腔打开,肺腔打开,咽喉腔打开,可以吸气很深。举个例子,在一个公园里都是花香,你跑过去,怎么闻啊?深吸一口气,好香啊,是这么开始深呼吸的。深呼吸——从鼻子里吸进去,然后从嘴巴里吐出来。但是吐气的速度不能太快,要和吸进去正好成正比,否则漏气。这个是养生之道,在中国的《黄帝内经》里面也讲过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佛法里面有的东西啊。在禅学里,这些东西早就有了。修心就是修身心。你的心修好了,你的身一定会好;你的心不平静了,心态不好了,你的身体一定不好。

 

什么叫心态不好?看见人家有钱了,你难过;看见人家好了,你比他还难过。呼吸的时候要微弱,没有感觉。要没有感到自己在呼吸。你们现在能不能感到自己呼吸啊?每个人都感到了。师父现在一讲,你马上呼吸就困难了。举个例子,你们都做过检查吗?做 B 超、CT,医生叫你们呼吸——憋住——吐气。医生跟你们讲的时候,你觉得平时呼吸挺好的,怎么他叫你把气憋住的时候,你觉得气喘不过来了?这就是平时内涵不够,没有修炼过这些东西。实际上师父给你们讲一些人身需要的禅学的知识对你们的整体修炼也是有好处的,对你们的念经有好处。不要感觉到自己有呼吸,实际上就是在呼吸。细、慢、长。当你呼吸的时候,要细,要慢,要长,都很难啊。

 

“火大归于风大,风大归于空大”。“空大”是什么?在人体当中,“空大”实际上就是思维——思维是空的。比如说你做不成一件事情,你说空想、痴心妄想。妄想就是“空大”。那么,就是呼吸的时候,跟思维是合在一起的,进入一种虚空的状态。当你在呼吸的时候,脑子已经进入一种空的状态,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这个就是帮助你们在修行念经的时候特别要做到的事情。人的死亡、人的睡觉也和这些过程是差不多的。所以,当一个人睡觉的时候实际上就像死掉一样。这是师父经常跟你们讲的,人死的时候就像睡觉一样。哪一天你一口气没喘上来,对不起,这个人就死掉了。

 

我们可以把佛法其他法门一些好的东西借鉴过来。禅定和睡眠和死亡很相像,也很接近。一个禅学修得好的人,犹如动物的冬眠一样,睡着了,跟睡觉一样。有时候呢,当一个人禅学修炼得好的时候,你跑到老和尚面前,你用手在他鼻子那里放一下,你不知道他有呼吸的。这就叫细、慢、长。实际上他是有呼吸的,但是你碰到他,他好像已经没有呼吸了。这跟睡眠、睡觉和修禅是一样的概念。禅定是静止不动的,犹如冬眠一样,它是一个特殊体能的正常呼吸。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已经不被自己的呼和吸所控制,运用自如了。举个例子,我呼吸也很正常啊,为什么我没有运用自如呢?你现在给我跑一百米,跑完之后你能够控制自己的呼吸吗?叫你们马上运用自如,叫你们马上放松,你行不行啊?不行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控制自己很重要。

 

师父为什么要给你们讲禅学?你们现在跟着师父学佛念经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些禅学的方法来念经。因为人的思维分散,杂念太多,所以需要用一些禅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念经,用禅定的思维来克制自己的杂念。第一,念经的时候要深呼吸,要懂得气的收与放就不会出差错。呼和吸就像阴和阳一样,呼是正的,吸是阴的。念经时要阴阳交错。犹如讲话要能感人的话,要抑扬顿挫,该轻的时候轻,该响的时候响,要有感染力。第二,就是动作。如果坐着,不要单盘、双盘,只要把位置呈罗汉状,像是打坐,但是用不着把腿盘上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舒服的位置就行了。腰最好直起来,人的身体要呈圆弧状,气场才会流通。自然地放松,就可以了,呼吸自然。还有一点要记住,就是念经的时候人不能发火。发火就是火大,火大的时候念经就会火烧功德林。

 

接下来师父给大家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实际上这是菩萨经文里的东西。现在讲佛法,就是讲菩萨的东西了。“四无相”,就是破参明心,破掉你心中的迷惑。“无我相”,就是没有我的。我把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看穿了,我脑子里就只想到救人家,没有我自己的。“无人相”,没有人的。整个这个世界都是空的,我看出去是没有人的,都是菩萨,境界提高——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就是叫你不要有对比心。如果你看出去是这个众生,那个众生,实际上是你心中有对比,有对比就有分别心。“无众生相”就是要你有平等心。什么叫“破参”?“破参”就是开悟,破除迷雾、迷障。“迷障”就是很麻烦的事情,让你很迷惑的事情。“行道”,这个“道”指的是学佛的这条道理,“行道”是说我们在走的这条道路和见道。“见道”是说我见证了这条道路。现身说法是法布施,功德无量。“修道和证道”,再去修,再去证悟这个道,就是证实这个是真正佛菩萨的本性。所以修心谈何容易啊!

 

最后给大家讲,学佛的境界就是法喜充满。就像我们现在一念《大悲咒》,一念《心经》,实际上就是和菩萨接气,开心了,法喜充满。生病也好,灾难也好,实际上就是你的增上缘。有了这些东西,你才能去破它;破了它,你就跳了一级。它是一个阶梯。没有这个阶梯,你就平平淡淡的;有了这个阶梯,你跨上去,你不就升了一级吗?人的孽障总得要过啊。你不过的话,哪有平平淡淡一辈子的?孽障来了,愁眉苦脸的,人肯定会生病。你知道病来了,就想:“我的孽障来了,我要跨过去,吃苦耐劳就是来化解这个冤结。”有了苦才有甜。不去除孽障,哪来的甜?人就是这样一节一节地承受着这种冤结啊。看看你这辈子做了多少坏事啊!你现在做的坏事、动的坏脑筋,到了下辈子你再投人的时候也是一节一节在还嘛。

 

我们是众生,众生一定会被污染。只要是人,你不能说你很干净;你只要是人,你一定会被污染。在人道,一定会被污染。只要是人,你的思维就会不干净,你就有贪瞋痴,你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出来。在人间,开悟的圣人要修到没有烦恼,要不知道烦恼,要没有受想行识,就是没有感到特别开心,也没有感到特别痛苦。人家骂我,我也没有感受;人家讲我好,我也没有感受。师父今天讲你们徒弟了,你们不开心了,那就是你有“受”,你就不是一个圣人。无“想”,就是脑子里不要去想。出事了?没事,不想。难过了?不想。过去痛苦的事情,不想。有什么好想的?每想一次痛苦的事情,就在你心中扎上一次针。多少人被师父一点,马上眼泪下来了。为什么?师父点到他心里去了。真正有本事的人,想都不要去想。

 

“行”,我没有行为了,我这个人已经没有行为,好行为、坏行为都没有了。“识”,意识,我脑子里不乱想,我没有意识。控制意识到无意识,你就成功了。一般人都是先是有意识,然后才会有想象力。

 

怎样区分意识和幻想?意识有三种。一是下意识。下意识是毫无准备的一种意识。比如说,人家说你脸上怎么会这么脏啊?“啪”的一下,你的手会去摸一下脸,这个叫下意识。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叫上意识,上意识是准备好的意识。比如说一个特工,他想“情报局会不会叫我的真名啊?”“啪”,叫你真名了,你装着不知道。想,已经是意识流出来的东西了,才成为想象。有一个词叫“意识流”,就是说意识顺着自然地流动、自然地出来的东西。比如说我今天想象(意识中):“我饿了吧,今天这个阿姨给我做饭就好了……她来了,她会给我烧素京都排骨……她做菜挺咸的……”这就叫意识流。你的意识会顺着原始的逻辑一直流下去,所以人家说你这个人意识流。其实意识流跟泥石流也很像啊,很自然地往下流淌。意识能够控制你的大脑神经。一个人的意识感觉到他要生癌症了,他的脸一下子就不一样了,马上神经抽动,心脏难受,浑身手脚无力。好了,就是意识控制你的神经、经络、脉梢。

 

但是想象的话,要转好几个弯。当一个人说“我在想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脑子已经转了很多了。师父现在给你们讲的这些东西对学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东西,是学佛的人要克服的人间的毛病。要修到没烦恼,不知道烦恼,没有受想行识,没有人间的杂念困扰着你。不要把人家的什么话都当成真的,不要把人家的什么话都往意识里走,这很重要。不管人家说什么,笑一笑。对人家好,要往意识里走;人家对你不好,就不要往意识里走,否则伤害自己。你们要学师父的精神——不要被自己先压倒,人不要自己把自己压倒。所以师父给你们讲一句话:“真正限制、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我怕那个事情啊,我不敢啊,我不能去做。”妨碍你了吧?真正妨碍你修心、念经、做人的就是你自己。不要被自己心中的障碍阻扰你自己,是你害了你自己。很多人最后说“我恨我自己啊,是我害了我自己。”人有好心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师父就是好心救度全世界的人,可是有些人不相信,师父有好心有什么用?救得了他吗?

 

菩萨所证悟的道理是什么?就是让你不要有烦恼,不知道有烦恼,没有受想行识。这就是道理。想都不要去想。很多人给你说“这个人怎么怎么”。想都不想,笑笑。想什么?有本事就自己管好自己。妨碍你自己的、阻碍你自己的就是你自己。很多人常说“我无所谓啦”,这也是阻碍他自己啊。跟老板吵架之后,心想“这有什么,我就说实话,让他这样好了,我无所谓了”,这也是他阻碍了他自己。若心有定,就是如果你的心定得下来,好坏都一样。澳洲总理给东方台写信了,是好事吧?师父开心了。可是没过几天,总理下台了。但师父心定得下来,总理写信来了,哦,没喜乐;过两天下台了,对师父也没有影响。那就没事了吧。人命在呼吸间,要力除偷安、懒惰。偷安就是说自扫门前雪,很多人只管自己平安,不管别人。不肯念经、不肯修心都是懒惰。要记住,只要是弘法,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只要为了这个目的拼命地去追求,就会有功德。

恭录 认识禅学 摆正意识



禅,佛,道.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一.佛、道、儒三家的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道学:以治理为核心。佛学:以大爱为核心。1.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2.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诸恶莫...

什么是禅??佛教中的禅,是什么意思?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而在佛教中的“禅”是“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

禅和‘太极’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太极是迷离恍惚地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禅与太极都是通过人内心的觉悟,修炼自我的身心,与外界达成和谐统一。都属于于东方文化,区别在于禅是起源佛教,太极是中国传统哲学。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音译,意译就是“静虑”、“思维修”、“摄念”,也就是冥想的意思,是指通过禅坐训练...

禅与道的异同之处?
在佛教中有“大过须弥,小过芥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话,用来告诉人,以自我的心来观察,思维有极大的自由性,极大的变化、伸缩和无限。所以认识到禅与道在这一点的区别才可以认识什么是禅,关键在于怎样摆正自己的地位,是旁观过程还是观察者本身。在宗教对比中,道家的人心,是旁观时间...

参禅与念佛的根本区别在哪里,禅到底参的是什么(转发)
其实念佛没有那么简单,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是最难修的法门,因为它从妄上起修,最后不注意方法就永远是妄,而参禅首先就是破妄。。。当然能够无相念佛的人,和参禅是差不多的。。。说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了,参禅其实参的是自己本初的光明的心性。。。参禅与念佛的区别就是,一个从妄上起修,一个从...

禅和佛 有什么 关系与 区别?
1.看大成佛经 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 《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看修行的书 明理不求实证 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大圆满法 ...

请问禅学和佛学 有什么区别 详细点说说 能够举例说明更好
“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禅”原是印度古代各种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禅是定的一种,而中国佛教往往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禅作为佛教的修持活动,有小乘大乘的区别,而其共同目的是通过安静...

关于禅和道的区别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我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一.禅的历史 A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

怎样区别禅与定
答: 禅那与禅定,其实是一个意思。禅那是梵语音译,又叫做“禅”。禅定是梵语意译。禅那就是禅定。但是禅定,常常分开解释,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禅就是一种觉悟的境界,比如四禅八定的境界,开悟明心的境界,佛的境界,这些都是禅。定则是达到禅的境界的手段。比如非想非非想处定,就是一...

禅文化跟佛文化有什么区别
禅文化与佛文化的区别在哪?大愿法师:本质的区别和辩证的联系。应该这么说,第一个是一定没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是肯定,为什么?因为禅是佛意,经是佛语,律是佛身。完整的佛教怎么样?一定不可以离开佛的心,对不对?也就是说禅是佛教最精华的部分,怎么会有本质的差异呢,一定没有对不对。Of ...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