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宋太宗的为人是怎样的? 宋太宗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2024-07-01m.fan-pin.com
宋太宗为人如何?~

宋太宗赵光义

北宋第二代皇帝。976~997年在位。年号为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宋太祖赵匡胤同母弟,初名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后又改名炅。他采用宫廷政变的方式,取得政权。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太平兴国二年下令取消所有节度使所领支郡,各州均直属中央;继续将各地节度使调至开封,解除兵权,使节度使成为一种虚衔。他大大扩充科举取士名额,每科录取人数由太祖时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986),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他曾用政治和军事手段企图消灭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党项拓跋部势力,也没有成功。在位后期,镇压了四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著名学者李之亮的长篇历史小说《赵宋王朝》,已经面世的两卷“火德宏基”与“烽戎底定”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开国皇帝赵匡胤,忠勇将军张永德,最喜欢女人和士卒的两朝将军袁彦,义勇将军潘美,敢爱敢恨的南汉国芭蕉公主,绝代佳人花蕊夫人和周飞琼……小说读罢,心中久拂不去的还是北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这个极为心狠阴险的太宗皇帝,在其继位前后依次用各种手段害死了原后蜀国主孟昶及其爱妃、花蕊夫人、赵匡胤、唐国主李煜等,并置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于死地。赵光义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的亲人和所钟情的女人下毒手,究竟是为什么?他自己的结局又如何?

赵光义为谁首开杀戒?

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兄弟三人,兄即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弟乃赵匡美。在陈桥驿兵变中,赵匡胤为元帅, 赵光义年纪尚轻为少将军。北宋建立后,赵匡义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殿前司里的总帅叫都点检,两个副都点检下面那个位置即殿前都虞候),后又被封为晋王。为了避讳(在古代天子名字里的那一个字或两个字不允许臣民乱叫,凡是犯御名的就在必须要改),赵匡义和赵匡美的名字改为赵光义和赵光美。赵光义登基后,赵光美的名字又被改为赵廷美。
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六月,也就是赵匡胤称帝的第七个年头,当后蜀国主孟昶携其母李氏、慧妃花蕊夫人一行二百多人依照受降敌国之礼,在汴京郊外待罪时,晋王赵光义受派带着几个朝官去问劳,当赵光义扫视着身着素服的人群时,一眼便看到了花蕊夫人,心中不禁叫绝,好一个美妙绝伦、意态娴雅、气度脱俗的女子!无独有偶,当受降礼仪结束后,赵匡胤按朝规在崇元殿对孟昶等人进行赏赐和官封,无意中也看到了孟昶身后跪着的花蕊夫人,不禁一怔,心里暗自思忖,蜀国竟有如此丽人,此女除了美艳之外,更有一种从内向外散发出的言不尽意的别样韵致,这种韵味无论是从自己的薛昭仪身上还是从宋贵妃身上,都是找不到的。早在征蜀之前,他就听说孟昶惑于一个绝代佳人而不理朝政,还听说那女子,会写诗能作赋,被孟昶封为贵妃。今日果然是百闻不如一见。
就在孟昶受封秦国公的第六天,便被晋王赵光义请去赴宴。宴罢后,孟昶回到家不久,便脸色铁青永不瞑目地离开了人世。其母李氏五日不食,在第五天夜里也死去了。这个花蕊夫人虽然天生俊美,诗画兼长,可说来也是个怜苦之女。花蕊夫人的父亲是势利小人,为了升官,把她作为奇货献给了孟昶。她虽然得到了孟昶的宠幸,但这个没出息的皇帝,不仅没能保住自己的江山,连自己的性命也没保住。把自己爱妃孤零零抛在异国他乡去了。这时的花蕊夫人在经历了亡国、迁徙、丧夫等太多的变故后,一直在想孟昶的死因,她断定孟昶是中毒而死,并猜出赵光义早对自己存有非分之想。想着想着,她眼前还时时浮现出与孟昶同游河池的情景。想起归降前孟昶对自己说的话:“爱妃,你是朕的宝贝,朕绝不会学唐玄宗,为了苟全性命,竟赐自己心爱的贵妃一死。朕只要活一天,就要与你守在一起。日后就是朕死了,也求你为我祭奠祭奠。”这时,花蕊夫人的眼里充满了哀怨和迷茫。
孟昶的死,扫除了赵光义接近花蕊夫人的最大障碍,可正当赵光义在为花蕊夫人安排的庭院中焦急等待时,消息传来,花蕊夫人已被赵匡胤安排在了延庆宫。听到这一噩耗,赵光义先是后悔,后悔为什么不早一点把花蕊夫人接来,随后又是狂躁和愠怒,怒的是自己精心安排好的一切,竟然被皇兄抢了先机!他知道这女人一旦进了后宫,就难得一见了。

赵匡胤当皇帝离不开两个词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显德七年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到了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拥护赵称帝,赵匡胤半推半就在兵变成功后回京逼迫周恭帝禅位,是为宋太祖。

宋太宗是宋朝第二个皇帝,他即位时,中原尚未统一,政权还刚草创。他“性嗜学”,酷爱读书,讲究文德致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却又多疑褊狭,刚愎自用,更是手段狠毒,喜欢女色。那么他是怎样的一位皇帝?其历史作用又该如何评价呢?

《宋史·太宗本纪》载,赵光义自幼喜欢读书,“性嗜学”。其父赵弘殷总兵淮南时,每攻破州县,必到处搜求古书,给光义学习。由于刻苦钻研,且坚持不懈,所以“工文业,多艺能”,热衷诗文,挚爱书法,耽迷围棋。据说在战事频乱的年代,他领兵作战,也常利用闲暇时间,在军帐中秉烛夜读,书籍、书袋成为他的随身之宝。他从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和学问,了解古今帝王成败的故事,吸取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教训。

称帝后,实行抑武尚文的统治政策,任用大量文官主持政务。曾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尤为重视发展文化事业,而卓有成就。五代时期,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只有小屋数十间,且湫隘卑痹,仅蔽风雨,周庐徼道,朝夕喧杂。太平兴国二年(977),太宗视察三馆后,看着左右大臣说:“这些小屋如何蓄天下之图籍,待天下之贤俊?”即日下诏有司,另辟开阔地区营造新三馆,其栋宇之制,太宗亲为规划,然后令中使监督工徒,昼夜兼作。建筑期间,太宗还两次临幸,察看工程进度。第二年完工,三馆宏伟壮丽,甚至甲于内庭。太宗赐总名为“崇文院”,图书分贮数廊,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史馆书库。凡六库书籍,正副本八万余卷。其后又在崇文院中新建秘阁,用来收藏三馆的珍本图书和大内的古画墨宝。

太宗时期,命人编辑了三大类书:《太平御览》一千卷,《文苑英华》一千卷,《太平广记》五百卷。太宗还组织学者校勘典籍,主要是历代重要的正史、字书和医书。如命国子监重行校刊九经,开雕前四史及《说文解字》诸书,后又命集《神医普救方》一千卷,《太平圣惠方》一百卷,《雍熙广韵》一百卷,《太平寰宇记》二百卷等。太平兴国九年(984),太宗命令三馆将现存藏书与唐代《开元四部书目》进行核对,将图书阙目公布中外,凡献书三百卷以上者,酌情授官或另行安排。至道元年(995),又派人专程到江南、两浙诸地购募图书。这类要求民间献书及购募书籍的措施,太宗一朝并不少见,所得图书也均藏于崇文院内,崇文院及其馆阁实际上成为宋代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

崇文院西序留有便门,以便太宗光临。太宗在新院建成后,的确常到院中看书,并常召大臣到院浏览藏书。他请国子博士为自己与中央大员讲解《周易》,听后龙颜大悦,说:“足为鉴戒”。他对《太平御览》情有独钟,决心每日读三卷,一年内通读一遍。于是令史馆每日进呈三卷,不论寒暑,持之以恒,终于按时读完,于是将是书原定名《太平总类》改为《太平御览》。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太宗自称每天退朝后“不废观书”,不论政事多么繁忙,都能坚持读一点书,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来说,能做到这点真不容易。太宗还力劝武将读书,命左右取《军戒》三篇,对枢密使王显说:“今掌枢密,无暇读书,读此可免面墙。”在他的影响下,不仅文臣向学,武将也读起书来。

太宗读书范围颇广,各种学派的书籍都曾涉猎,且对书中的观点略作评论。如读《阴符经》时,批点道:“这是一部诡诈奇巧之书,不足为训。”在读《道德经》时,又感慨道:“书谓‘不善者,吾亦善之’,是说修身治国者应该有所包容,否则如何治理好天下呢?”他还勤于写作,常与朝中群臣进行诗文唱和,以为乐事。如平定北汉后,他作《平晋诗》令群臣唱和。有一年游览雪景,又作《雪诗》令随从唱和。曾把自己的诗文编为《御制诗文》四十一卷。《宋史·艺文志》中著录有他的《太宗御集》一百二十卷。

太宗对于书法的历史、笔法、字学等方面,也都虚心向史家请教,使自己的书法达到较高的造诣。他不但精通草、行、篆、籀诸体,且风格自成一家,被后人列入宋代著名书法家的行列中。淳化三年(992),他把唐太宗、唐玄宗、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等名家精品编成《淳化阁法帖》,成为中国最古老的书法宝帖,流传后世。

太宗还是个围棋高手,在黑白世界里,照样运筹帷幄,纵横驰骋,显示出较为卓越的才华。据说,当时著名的国手杨希紫、蒋元吉等人都曾败在他手中。当然和皇帝下棋,谁敢操输赢之权,不过太宗时常能与国手过招,也足见其棋艺不差。一些大臣见太宗与人对弈绞尽脑汁,不知疲劳,就劝他注意身体。太宗则说:“朕不是不知道,只不过想借此躲避六宫的诱惑,众爱卿不必多言。”似乎有不喜女色之意。

从以上事迹看,赵光义就像是一个十足的书生。然而考察其为人,宋太宗绝非善类,可以说是一位令人侧目的奸雄。

首先是多疑褊狭。经过十余年的处心积虑,太宗终于登上皇帝宝座。也许深知权力角逐的阴险狡诈,即位后用主要精力防范内变。曾坦言:“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长编》卷三二)其所谓“内患”,指朝廷内部危及皇权的变乱,这话充分反映出太宗整天忧心忡忡,主要是考虑如何确保皇位的稳固。在这一心理支配下,太宗养成多疑褊狭的心术,所以其施政事必躬亲,大权独揽,且任人惟亲。如他在开封府尹任上就广招幕僚、军校,有学者考出至少有六十六人,即位后更是信用幕府亲随,由此探事者横行。还有太宗一朝,相不久任,更换频繁。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共用九人为相,一般多在两年左右。不但席不暇暖地换相,还用各种办法削夺中书事权。他口头上提倡黄老无为之学,实际上采用法家专制一套。所以有学者认为,太宗是宋代君主专制独裁有关体制的创始者。

其次是手段狠毒。本书中已叙述了“斧声烛影”太宗弑兄夺位的故事,“王室冤狱”是讲太宗之弟谋篡的罪名加以迫害,还有逼死侄子,不敬嫂子诸事。《默记》记载,南唐国主李煜是被太宗以牵机药毒死。据《烬余录》甲编,后蜀国主孟昶和吴越国主钱傲也都是太宗在酒中下毒而致死的。此酒毒也犹如太宗之心毒。

再者是刚愎自用。太宗两次攻辽战役,都以大败告终,其实都是他刚愎自用的结果。第一次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军用五个月时间讨平北汉后,实已师老饷乏,不宜再打新的战役。何况这时辽国在景宗的统治下,经过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大有进展,政治也算清明,勇将不少,边境稳固。而太宗偏要乘胜扩大战果,率军北上,围攻辽南京(今北京)半月不下。辽国援军南下,与宋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激战,结果宋军全线崩溃,太宗中箭仓皇奔逃,被辽军追杀三十里,使宋军精锐元气大伤。第二次雍熙北征,本书“杨业之死”中有详尽描述,由于太宗的刚愎自用,此战输得更惨。至此,宋朝君臣将士中普遍产生恐辽心理,彻底放弃以武力收复燕云的梦想,对辽只能采取一味保守的战略防御态势。不久,在辽国的进攻下,只能订立澶渊之盟,背上沉重的岁币包袱。

还有好色。《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太宗淳化四年(993),有官员乞放宫女三百,太宗对执政说:“宫中无此数。”执政为讨好太宗,请以狂妄罪名惩处该官员,太宗释而不问。然而到至道三年(997),太宗刚去世,真宗即位不久,就对辅臣说:“宫中嫔御颇多,幽闭可悯,朕已令择给事岁深者放出之。”事隔不过四年,两个皇帝的说法就大相径庭,既然嫔御甚多,那宫女之多自然不在话下。为什么太宗不愿释放宫女,还要扯谎?《默记》载,光义在开封府尹任上时,看中一个十几岁的青州女子,派人强行窃买,此事太祖都颇为恼怒。又载南唐后主的小周后每次入宫则被太宗留数日之事,宋人画有《熙陵(即太宗)幸小周后图》。还载有太宗将李煜宠信的宫人乔氏纳入宫中诸事。《烬余录》载有太宗灭北汉而尽收其王室嫔妃之事,还有太宗与后蜀花蕊夫人的风流韵事等。均可证太宗实为好色之徒,且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尤其令人发指的是,邓之诚《骨董琐记》卷四《宋官妓营妓》考证出:“宋太宗灭北汉,夺其妇女随营,是为营妓之始。”宋太宗居然是军队配备随营妓女的始作俑者,这又可见在宋太宗眼中妇女地位之卑贱。

宋代是在太宗手上完成统一大业,经济与文化事业均有较大发展,皇权统治也基本稳固,然而对外族的军事行动屡败,农民起义时有爆发,积贫积弱之形势已萌芽……有学者认为,在宋初历史上,太宗朝实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太宗终不能臻于治,给宋后世带来很大后患。总之,其历史作用甚为微妙,其人品也确实令人难以定论。



从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身上你学会什么为人处世的道理 ??
魏征有四个主人,最后一位是唐太宗。魏征的智慧,其实也不怎么样,他也是书生,但是,隋炀帝的死,给他这个传统巨鹿人士的震撼,是巨大的,他深深认识到了王权与三公九卿的相辅相成是多么重要。独揽大权,对于怠政的皇帝来说,是整个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他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劝谏李世民的原因。

唐太宗得位不正,政绩也不是太出色,为何历史上评价很高?
但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唐太宗却有很多突出的功绩,例如他一直都会以百姓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进行改革,隋朝的灭亡是因为不顾百姓死活,让百姓生活负担过重。唐太宗纵观历史,很明白百姓对于政权的稳固十分重要,所以他吸取前朝教训,减轻百姓负担。而且唐太宗为人很大度,对于大臣的谏言可以虚心接纳,这对于清明的...

唐太宗得位不正,为什么历史上评价却很高呢?
但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唐太宗却有很多突出的功绩,例如他一直都会以百姓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进行改革,隋朝的灭亡是因为不顾百姓死活,让百姓生活负担过重。唐太宗纵观历史,很明白百姓对于政权的稳固十分重要,所以他吸取前朝教训,减轻百姓负担。而且唐太宗为人很大度,对于大臣的谏言可以虚心接纳,这对于清明的...

李煜为人怎样?
此外,李煜的皇后小周后常被宋太宗诏例随命妇入宫,每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李煜却多宛转避之。 由此可见,李煜即使知道小周后在宫中受辱也只是默而不语,强行忍受罢了,实际上曾经身为帝王的李煜对待宋帝已是懦弱至极,如今身为俘虏的李煜除了逃避和忍耐又能如何呢?然而李煜心中又有不敢受辱的心思...

唐太宗李世民为人的优点与长处,他是怎么对待缺点
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题,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这是李世民这样的成功人士,做事的风格和人格里具备的性格特征。而李世民的这一性格特征在玄武门之变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玄武门之变可能大家听说过,但是他发生的具体背景和细节今天已经不是很清晰了。在这件事情里当天命丧黄泉的建成和元吉可能不是最痛苦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开创贞观之治的?贞观之治对后世有何影响?
最终他也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入了宫,逼得李渊退了位,自己做了皇帝,也就是唐太宗。虽然他上位的手段比较可耻,但他的确是一个好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开创“贞观之治”。那么,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开创贞观之治的?第一,离不开李世民的...

从唐太宗和魏征身上你能学会什么为人处世的道理
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 ,谦虚谨慎,懂得识别他人的规劝。 善于给别人提意见,忠诚诚实···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对他做一个生平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59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义宁元年(617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即便今天,他仍是史学界关注的热门人物,研究成果很多。总的来说,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①,但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评价上还有分歧。一、关于唐太宗篡改国史及相关的建唐问题。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唐...

晋简文帝是怎样的人
《晋书》处结尾,又记载简文帝庙号“太宗”。整篇帝纪的评价非常矛盾,诡异。我经过对他的相关史料和史评研究,认为《晋书简文帝纪》开头和结尾史评的巨大反差,并非是因为他小时候被寄予厚望,后来预言落空,而是唐朝人重新编写《晋书》,对晋朝的历史进行重构导致的结果。现存的《晋书》是唐朝人编写。而南朝编写的晋朝...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