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高人指点:按察史司、监察御史、都察院、科道(六部给事中)有什么区别? 名词解释:科道。

2024-06-29m.fan-pin.com
明代 科道官是干什么的~

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统称“科道官”。
六科给事中,明清“谏言、监察”官职名。源于给事中。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 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监察御史,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

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洪武元年(1367)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后一度改给事中为元士﹑源士。二十四年﹐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主管科务﹔设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八品﹐协助理事。各科给事中数量为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均为正九品。建文时﹐改官制﹐升都给事中正七品﹐给事中从七品。永乐时﹐重置左右给事中﹐秩品为正七品。后来又在南京设六科给事中﹐户科为二人﹐余五科均为一人。其给事中之职守为侍从皇帝﹐推举人才﹐纠劾官吏﹐督察六部﹐封驳制敕和章奏﹐评议政事﹐随时谏言。 吴元年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等官。洪武十三年五月罢御史台,后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秩正七品并分道置监察御史,每道设御史三至五人不等,秩正九品。以后定制,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下分十三道,共有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正七品。南京亦设都察院,置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和监察御史等官。其职守为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在京受命巡视﹐在外巡按地方,监督州县,考课官吏,纠劾违法行为,整肃风纪。科道官职司风纪督察﹐谏设议政﹐事关吏治﹐故有明一代﹐对科道官的选拔﹑考核﹑迁转非常重视。 (1).指科道官。 明 张居正 《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乾隆 二年,上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挂珠而翰林独否,不足以肃朝仪。” (2).指科道两衙门。 明 周晖 《金陵琐事·雅谑》:“科道缺官,文选郎中请於 张江陵 。”《明史·职官志三》:“大约舍人有两途,由进士部选者,得迁科道部属……不由科甲者,初授班序,及试中书舍人,不得迁科道部属。”

1. 春秋战国:御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

2. 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3. 汉: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4. 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

5. 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

6. 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7. 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8. 元:取消谏院,台谏合一。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

9.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10. 清: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只是不同朝代的名称或地位高低有变化,本质上都是监察的……

按察使相当于现在的省公安厅,监察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都察院是法院,科道没听说过。

巡抚和知府的大小
巡抚比知府的官职大。1:巡抚,是省级最高行政长官,一般是从二品,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当过巡抚的人尊称为“抚台大人”。清代巡抚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巡抚的职位放在今天相当于省长兼省委书记的角色。2:知府:是州府最高行政长官,一般是从...

方岳贡字四长文言文
正三品官员有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人,通政使司(中央文件收发机关)通政使,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省级监察机构)按察使。 从三品官员有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都转运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盐政办事机构)转运使,大仆寺(军马管理机构)卿。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

清朝的制台、藩台、道台、臬台分别是什么官?
制台:总督别称,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藩台:按察使别称,官阶从三品,顶头上司布政使。道台:清朝在知府和省一级中间经常设“道”,例如熟知盐道、粮道、茶道等的主管这些的人就被称为道台。

...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
小题:D小题:A 小题:(句①③都是说周新因善决狱而闻名的情况,而不是“善决狱”的本身)小题:(说“商人失金案”与“劾罢县令”并非科学理由不足,文中有事实为证)

明朝大大小小都有哪些官职.请依依排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

以前福建称什么岛
还有管监察的肃政廉访使。军事最高长官为都元帅。明初,福建仍为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在福建设承宣布政使司,委派布政使为福建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司主要官员有: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另置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掌管福建省刑狱。军事方面置都指挥使司,主要官员有:都指挥使,都指挥...

会河南盗起文言文翻译
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屡。 6. 明史,伍文定传文言文翻译 翻译 伍文定,字时泰,湖北松滋人...宸濠之乱被平定,他战功最大,被提升为江西按察使。张忠、许泰到南昌,想顶他的战功,而守仁已经拿获宸濠带到浙江去了。张忠等失望后非常恼恨。文定出来拜见...

请问古代朝庭的官员大小是怎么分的?一品是宰相?二品三品四品等等。_百...
帮助的人:48.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时代不同 等级也不一样 清分九品,每品...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

我想写一篇关于清朝官员政绩考核的论文,官员处罚和官员虚衔方面的书有...
御史即监察御史,广义讲还有左、右都御史和左、右副都御史及诸道监察御史等,隶属于都察院。御史的主要任务是“察官”,而“察官”主要就是纠举贪官。顺治...塔永宁到任不久即参奏蒋洲贪纵,造成山西国库严重亏空;同折还点名参奏了山西按察使杨龙文。塔永宁是那种“自己不贪财恋色,还容不得别人不干不净”的人。

春到长陵有新篇
据《长垣县志》和郜氏家谱载,长垣郜氏明初从山西长治迁至长垣,先祖郜果敬慕蘧伯玉正人之风,就正在...保举海内贤臣,升引郜永春为关内道参议,未及上任,又擢怀隆兵备转南阳参政,升阳和兵备道,山西按察使...明代隆庆年间,郜永春正在京做监察御史,为了表扬他功勋,有司为他补葺“天朝柱石”石牌楼,牌楼用屯土...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