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什么是佛教中的有想?什么是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各是什么意思?请一一详细解答,跪谢! 佛经里讲的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的详细解释

2024-07-01m.fan-pin.com
什么是佛教中的有想?什么是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各是什么意思?请一一详细解答,跪谢!~

有想,指众生迷妄,于五蕴身心中,计为实我、实有,妄生贪爱,种种思虑,所以称为有想。无想,指众生迷妄,于五蕴身心中,计为实我、实有,妄起嗔恚,起诸邪行,不能起身口意善行,所以称为无想。非有想,指众生迷妄,于五蕴身心中,计为实我、实有,妄起贪爱,或妄起嗔恚,或起诸邪行,或于五蕴身心中,不能起身口意善行,所以称为非有想。非无想,指众生迷妄,于五蕴身心中,计为实我、实有,妄起贪爱,或妄起嗔恚,或起诸邪行,或于五蕴身心中,不能起身口意善行,但是,彼非是不想,所以称为非无想。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解释如下:【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指依情识之有无而分之三种众生。此三者即‘有想’(梵sam!jn~inah!,巴san~n~in,藏h!du-s/es-can)、‘无想’(梵a-sam!jn~inah!,巴a-san~n~in,藏h!du-s/es-med-pa)与‘非有想非无想’(梵naiva-sam!jn~ino na&sam!jn~inah!,巴neva-san~n~ina^san~n~in,藏h!du-s/es-med h!du-s/es-med-min)。又作想无想非想非无想。《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云(大正9·46c)︰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云(大正8·749a)︰‘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功德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相不坏假名论》卷上将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配置于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四处。《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亦分举有部宗与大乘所论,言有部宗或系于九有情居中,以七识住为有想,以无想天为无想,以非想非非想处为非有想非无想;而大乘则认为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乃相当于无色界四处中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瑜伽三十三卷十四页云:复次从无所有处求上进时,由於无所有处想,起麤想故;便能弃舍无所有处想。由是因缘,先入无所有处定时,超过一切有所有想;今复超过无所有想。是故说言非有想。谓或有所有想,或无所有想。非无想,谓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唯有微细想,缘无相境转。是故说言:非想非非想。卽於此处起胜解时,超过一切近分根本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超过一切无所有处,於非想非非想处具足安住。
  二解 法蕴足论七卷一页云:复有苾刍,超一切种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是名非想非非想处。超一切种无所有处者:谓彼尔时,於无所有处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种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者:云何非想非非想处定加行?修何加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谓於此定初修业者,先应思惟无所有处为麤苦障,次应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为静妙离。馀广说如空无边处。
  三解 大毗婆沙论八十四卷五页云:云何非想非非想处?如契经说: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是名非想非非想处。问:此何故名非想非非想处?答:此地中无明了想相,亦无无想相;故名非想非非想处。无明了想相者:非如七地,有想定故。亦无无想相者:非如无想,及灭定故。由此地想,闇钝羸劣,不明了不决定,故名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者:谓得获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善四蕴。於得获成就,说具足住声。是故名为非想非非想处。问:欲界,非想非非想处,何缘无有无漏道耶?答:非由器故。谓彼二地,非无漏道所依由器,故无漏道,二地中无。复次断有根故。谓彼二地,是有根本。诸无漏道,断有根本。故无漏道,二地中无。复次断二边故。谓彼二地,是下上边。诸无漏道,能断二边,住於中道。故彼地无。复次欲界无定;亦非修地,非离染地。有顶闇钝不决似疑。诸无漏道,必依定界,修离染地,明利决定;故二地无。复次欲界地中,掉举增上。有顶地中,寂止增上。非无漏道所依止处。
  四解 品类足论七卷四页云:非想非非想处云何?此有二种。一定、二生。此中所系受想行识,是名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
    非想非非想处定(业之区分)

         ┌      ┌非想非非想处
         │      │无所有处
         │(四无色定)┤识处
         │      └空处
         │      ┌舍
         │      │喜
         │(四无量心)┤悲
         │      └慈
         │      ┌四禅
    ┌不动业┐│      │三禅
    │   ││(四禅)──┤二禅
  爱见┤福业 ├┤      └一禅
    │   ││(味禅)
    └罪业 ┘│(邪定)
         │      ┌上品
         │(十善)──┤中品
         │      └下品
         │(五戒)
         │(行施)
         │(戒取)
         │      ┌下品
         │(十恶)──┤中品
         │      └上品
         └(五逆)

    (十二门禅之进序)

 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识处定←空处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
                  舍心┐┌←─┘  │  │   │
                  喜心││←────┘  │   │
                    ├┤        │   │
                  悲心││←───────┘   │
                  慈心┘└←───────────┘

佛学术语,想,指感受、观念、概念、意识等心及心所之作用。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又作想、无想、非想非无想。依情识之有无而分之三种众生。此三者即‘有想’、‘无想’与‘非有想非无想’。又作想无想非想非无想。《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另,亦指系依情之有无,而将众生之所居分为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三类。
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卷上载,有想,即于空无边处起空想,于识无边处起识想之意;无想,即于无所有处离少想之意;非有想非无想,则为有顶所摄。此系将三种有情众生,配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等无色界之四处。

阿弥陀佛!师兄,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是指的十类生的其中四种。
十类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等十生。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是指感受、观念、概念、意识等心及心所之作用。
有想,即于空无边处起空想,于识无边处起识想之意;
无想,即于无所有处离少想之意;
非有想非无想,则为有顶所摄。
此系将三种有情众生,配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等无色界之四处。

有想众生摄在有想天。天处中,除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天,其余尽为有想也。
无想分摄在色界的色想天之中,关于这个,许多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看法,大多认为无想众生摄在色界当中的广果天。无想众生多是修无想定,而感得的果报。天众生之身长有五百由旬,寿命为五百大劫。寿终之时,再生念想,而堕欲界。
非想非非想众生,摄在无界色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这一类众生,没有下地粗想的烦恼,故叫非有想,又叫非想,但不是没有细想的烦恼,故叫非无想,又叫非非想。外道错认此处为真的涅槃处。非想非非想众生,寿命长达八万大劫。此类众生,好象没有识心萌动,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断除了识心,而只是暂时不起现形。所谓伏惑,而非断惑。故而业报终止之时,就会识心再动,重入六道之中。有的外道禅定功夫是很高的,但因其没有断除烦恼的慧力,不能从根本上破除妄识之心,故而不能证得灭尽定,而如阿罗汉一般证得解脱。

金刚经:一切众生之类,若胎生若卵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宇宙生命的十二种形式,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佛道儒通家,在其书金刚经说什么中有详尽的解说。

网上搜南怀瑾全集。金刚经说什么
在前面几章里面可以找到,这是通俗权威可信的解释。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祝法喜充满,吉祥如意。

关于非有想众生。非无想众生。自己看吧。
-----------
《楞严经》(节选)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蒱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
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
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受想行识的想吗?

佛法中提到的执着、妄想,到底指的是什么啊?
一、执着就是:对欲望的执着,对妄想的执着。人的欲望有:安全欲望、食欲、情感欲望、物质欲望、精神欲望、智力欲望、创造欲望,这些欲望,都是执着、妄想造成的。执着于欲望,就是执着于自私的想法,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通过满足别人的欲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叫自私,会产生...

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只有心灵成熟和清明,才能洞察真相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对自身意识的研究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受想行识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被应用到人类的各个方面。比如,借鉴佛教思想,有些医疗机构也使用冥想和专注训练等方式治疗心理疾病,以提高病人对自身情绪和行为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此外,如今的教育中也...

佛教三有指什么?
佛教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1、欲界:五趣杂居地就是欲界的贪心;2、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就是色界的贪心;3、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就是无色界的贪心。

佛教中所说的“妄想”与“执着”分别是什么意思?
佛教所说的妄想是指通过想象的逆转来分离各种规律。也就是说,由于内心的坚持,不可能看到事物本身,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是错误的。又称妄想分开。佛教所说的执着(也作“执著”)指的是对某事物,某人,某事物或某些地方的强烈而难以动摇的思想和愿望。美好的愿望可以激励人们前进,对生活有积极的意义,...

佛教中的执念(执著)、妄想是什么意思啊?
执念是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当执着的时候就会有怨念,唯有放下执着才会自在。妄想 指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状。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又称妄想分别。妄念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我执。因为五蕴皆空、诸法无我。旧译《华严经》卷五〈如来光明觉品〉云...

佛教问题: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什么是空?
“真”就是没法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绝!“假”就是可以说!所谓“有”就是借假修真,所谓“无”就是去假存真!所谓“空”就是为了对治有的!如果没有有就没有空!读金刚经就能明白什么是假、什么是真!什么是无,什么是空! 所以金刚经云:若菩萨无我相、我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请问佛教说的烦恼是什么?分别、妄想、执着又是什么意思?谢谢。
烦恼只要没有被连根拔除,它就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叫做潜伏性烦恼。作为佛教,即觉悟者的教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这三个层面的烦恼。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说想断就断、轻而易举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

佛教中的三有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说的是,三界生死流转。不是三界扭转。三界,指众生赖以生存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有情在生死流转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的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此三界或三有,为: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

在佛教中“观想”是什么意思?
主要是佛家范围,观想略作想。集中心念观想某一对象,可以对治贪欲等妄念,或为进入正观而修的一种方便观。坐禅三昧经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

佛教的中心思想重点理念是什么?简单的一句话说
了悟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得见生命之究竟义。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诸法无...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