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汉宣帝的霸王道杂之是什么意思? 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

2024-07-01m.fan-pin.com
汉宣帝说的“霸王道杂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应该是汉宣帝对太子说的话,当时太子劝诫宣帝,要施以任政,尊崇儒学。汉宣帝告诉太子,帝王之术不仅仅是儒术,还要有其他的手段,如果不是感恩太子母亲许平君,可能就被废了。无奈也正是因为元帝,大汉从鼎盛走到了衰败。











“霸道”即法家学说,“王道”即儒家学说,“霸王道杂之”就是说要儒法结合,将德政和法治结合起来。具体而言,是外儒内法,儒为表,法为里。
政治经验丰富的汉宣帝已经意识到,如果“纯任德教”的太子即位,必将导致西汉王朝的衰败。
西汉王朝虽然表面上“独尊儒术”,但其实治国原则是“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太子自幼受儒生的影响,推行“纯任德教”的方针,必然会引起祸乱。

扩展资料:
外儒,给封建统治者披上一层仁德的外衣;内法,则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从制度上看,汉代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制。
从两汉时期法律条款的精致程度,我们也可以看到汉代法家政治的浓厚气息。汉律是直接继承秦律而来的,它最大的特色是严密。
汉武帝时期,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成为迫切需要,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君臣伦理观念则更适应这种政治需求。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同时,对于统治者来说,讲究刑名、术数,注重实效的法家思想,才能使自己拥有绝对权力,有效地驾驭臣下。
鉴于秦以法家思想而亡的忌讳,便外宣示以儒术,内则以法家思想的功赏过罚作为统治的手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外儒内法

指“王道”与“霸道”一起并用。汉朝的治国理政上,是讲究文武之道,宽猛相济,德刑平衡,相互补充,因时而异,各有侧重的。

霸道是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

注:霸王道杂之是大汉王朝(主要指西汉)的治国思想及指导理论。

扩展资料

汉代有一位大学者,名叫刘向,博通经术,评论历朝政治得失,有独到见解,兼晓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之学。汉元帝叫他负责校阅天禄阁藏书,他一边读书,一边著书。他把王道看做是由于人情和法律道德相结合的结果。这也有道理。因为《礼记》老早就写道:“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悸,则王道备矣。”

这样说来,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反之,如果不顾一切,依靠权势,蛮横逞强,颐指气使,巧取豪夺,就是所谓霸道了。

但是,这种解释仍然是很不够的,尤其不是我们现在的看法。霸道,从本质上说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实行王道和实行霸道,结果可以完全相同。

而赞成王道的人和赞成霸道的人,虽然有时分为两派,甚至互相攻击,各不相让,然而,有时是同一种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忽而提倡王道,忽而又提倡霸道。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所谓“纵横家”之流,往往随机应变,朝秦暮楚。他们既能宣扬王道,又能宣扬霸道,完全是以政治投机为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家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霸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道



“霸王之道杂之”语出班固《汉书•元帝纪》。史载汉宣帝的太子刘奭(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王道”,简而言之就是“以德服人,以仁治国”。与“王道”共生的是“霸道”,即以武力、刑罚、权势统治天下的政策。

汉宣帝用“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句话概括了汉朝的治国思想。在汉宣帝看来,单一的“德教”和“周政”不足以治国,必须将教化与刑罚结合起来,才能够治理天下。自此,历代王朝的统治开始进入“霸王道杂之”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要“杂之”呢?因为王道重教化,霸道重刑罚。王道比较理想化,适合思想教育,属于“务虚”的一类,解决现实问题的效率不高,所谓“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还得是法治的结果。所以孔夫子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教育家、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但一味依仗法制,忽略教化,则有“不教而诛”之嫌,又治标不治本。可见,“王道”与“霸道”在现实中都各有其利弊,“杂之”就是兼用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两手抓”,在治国理政上,要讲究文武之道,宽猛相济,德刑平衡,相互补充,因时而异,各有侧重。



霸道指法家,王道指儒家,意指刑法与德化并用,就好像我们现在,治国不仅仅有法律,也有思想的教化

就是和现在一样。有法律,也有道德宣传。

汉家自有制度这句话全句是什么意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出自《汉书-元帝纪》,是汉宣帝为了教训太子“柔仁好儒”之弊说的。汉宣帝时比较重用刑法,他的儿子,后来的汉元帝,就上言建议宣帝多用道德教化。宣帝听后说,我们汉家有自家的制度,历来就是“王”“霸”兼用,礼法并重,怎么可以只用...

汉宣帝为什么要对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呢?
汉宣帝对太子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教训他“柔仁好儒”。汉宣帝之所以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他说的是汉家有汉家的道理,既“王”和”霸“兼用。那汉宣帝为什么觉得“柔仁好儒”不能成为治国之道呢?柔仁好儒是说白了就是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而儒家推崇...

为什么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霸王道杂之”?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霸王道杂之
秦始皇采用法家理论治理国家,以至于统一六国后不得民心而国家崩溃,汉武帝开始永“霸王道杂之”的统治理念,给二千年的封建王朝做了良好开端,华夏民族最终融合成了汉族人。这个内容我读自《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里的开篇。然而,从周朝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这个历史区间内,却不能脱离...

西汉宣帝说:“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这反映了西汉统治者自汉武帝...
西汉宣帝说:“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反映了西汉统治者自汉武帝以来统治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汉宣帝的执政理念是“王霸杂用”,即以儒家轻徭薄赋的宽仁之政对待百姓,以法家严厉的督责之术约束官吏。王霸杂用的治国理念之下,清正廉洁的官吏当然大受欢迎。汉宣帝执政之时,则大力纠正汉武帝...

权谋制胜,“霸王道杂之”是哪国的战争观?
西汉的开国条件与秦代大不相同,汉高祖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布衣天子,没有秦始皇那样国富兵强的基础,在战争中长期处于弱小的劣势地位,因而特别重视兵家的权谋诡道,并将王道与霸道的两手策略结合运用,从而形成了权谋制胜、“霸王道杂之”的战争观。所谓权谋,本指权宜之计的谋略,但在西汉人的眼中,它是“以正守国,以奇...

自有法度是什么意思
宣帝的太子(元帝)忧心于逐渐沸腾的民意,于是放弃了“汉家自有法度,霸王道杂之”的祖训,转向纯以怀仁的儒教治国,以经取士。虽然这一转变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使西汉得以延续,但“自是以后,汉无刚正之士,遂举社稷以奉人”从此,汉朝的官吏再也不是刚直不阿,文武双全的真君子,而是一大群皓首穷经的公务员了。

朝代只有15年的人,做了哪些事造成被骂了两千年?
而“霸王道杂之”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不教条主义,两者都拿来用。 公元前49年,“仁柔好儒”的汉元帝继位。上台后的汉元帝,不仅大肆提拔任用儒生,更是在国家治理中践行儒学“仁政”的思想。汉成帝时延续了这种做法。所以,史学家钱穆才说,“汉自元、成以下,乃纯用儒术”。 真正的儒学时代,到来了。而王莽本人...

汉宣帝信赏必罚有多牛?
在人才选拔方面,宣帝继续推行武帝开创的举孝廉制度,大力推行德化与赏罚引导并举,教化百姓,尤其注重对百姓孝道观念的培养。“霸王道杂之”是宣帝的治国思想的简要概括,意指王道和霸道兼用,礼法并重,绝不单是柔仁好儒,反映了宣帝敢于突破陈规,博采众长,励精图治寻找治国道路的精神。 汉宣帝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对于...

汉宣帝与汉武帝是什么关系
任用贤能,他对吏治特别重视,他认为﹕「百姓之所以能安居乐业,没有叹息仇恨之心,在于政事清正,能以我做到这一点的,唯有好的二千石郡守(基层的小吏)。」在经济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招抚游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汉宣帝尊崇儒学,但儒,法并用。「霸王道杂之」,是德化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