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秦汉唐宋元的监察机构分别是什么 秦汉唐宋元明清分别多少年?

2024-07-03m.fan-pin.com
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选官监察分别是什么~

1. 春秋战国:御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

2. 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3. 汉: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4. 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

5. 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

6. 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7. 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8. 元:取消谏院,台谏合一。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

9.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10. 清: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秦:15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汉:409年,汉朝(前202—8年,25—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29位皇帝,国祚405年。汉代因尚火德被称为炎汉,又因皇室姓刘故称刘汉。
唐:289年,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历经二百八十九年,二十一位皇帝。 因皇室为李姓,故又称为李唐。又因其政治、文化、制度等继承于隋朝并发扬光大,所以后世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宋:319年,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历十八帝,国祚三百十九年。
元:97年,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
明:276年,明朝(1368-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清:267年,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

1、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秦代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秦代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御史大夫是辅佐丞相的,可以代皇帝起草诏令,接受皇帝的差遣出使,处置一些军国大事,当然也负责对百官进行监察和纠劾。

由于御史大夫要协助丞相处理朝政,所以监察的职能主要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去完成,其中御史中丞具体执行监察大权。御史中丞经常跟随在皇帝身边,负责监察朝中文武官员。

2、 汉: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3、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4、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5、 元:取消谏院,台谏合一。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

扩展资料:

1、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特征:

(1)单线垂直。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中央(皇帝、君主)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单线联系、单线领导)的相对独立体系。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相对独立与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机构的上下一体,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

(2)由皇帝任免。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官员的任免全由皇帝决定。



秦汉

先秦的御史本为殿中执法官及文书。秦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位次左、右丞相。

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故丞相、御史并称,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由于御史和皇帝亲近,故群臣奏事须由他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牵制丞相。

西汉时,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御史中丞其职掌是外督部刺史或守、令,在朝可举劾百官,又主管朝中或地方上某些有关刑狱之事。侍御史员其职掌是举奏百官的非法和违失,也可奉诏逮捕和拷问有罪的官吏。绣衣御史不常置,其职务主要是奉命镇压人民的武装反抗活动。

地方上,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

唐设御史台为中央行政监察机关,光宅元年(684年),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专管京官、军队的监察事务,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右肃政台负责。稍後,左台也可以监察地方。两台每年春秋两季派出专使以四十八条巡察州县,春季派遣的称风俗使,秋季派遣的称廉察使。

神龙元年(705年),改成左右御史台。先天元年(712年)废右台,次年复置,稍後再废。唐朝在洛阳也设置御史台,称东都留台。中唐以後,节度使、刺史等外官可带御史台官衔,称外台。

宋代的监察机关沿袭唐制,设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在官职设置上,御史大夫由于官高因此并不实授,通常只作为加官授予朝臣,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勤勉,因而御史中丞便成为了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掌判台政。

元代,御史制度空前发达,御史台直接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与行枢密院、行中书省并立。

扩展资料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

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代燕王朱棣陷南京,将御史府改回都察院,自此御史大夫遂废。

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宪台。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为三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御史大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御史台



1. 春秋战国:御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

2. 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3. 汉: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4. 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

5. 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

6. 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7. 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8. 元:取消谏院,台谏合一。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

9.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10. 清: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
郡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各郡设守、尉、监各1人。郡守主管行政及其他事务;郡尉(都尉)主管军事;郡监是中央派出的地方监察机构。县为国家地方政权的基层组织,主官是县令或县长(“万户以上为令,不及万户为长”),县令以下设有县尉、县丞。县下有乡、里。二、汉朝(郡县制)(一)地方政权主体——郡县制。汉初各郡主...

秦中央集权由哪些部分组成?西汉。唐宋元的中央机构是什么???
(3)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君主专制。西汉:中央有中外朝制度,各设丞相一名。汉的中央管理机构不像后代的隋唐已有了“政事堂”,它的中央并没有什么常设机构。唐朝:三省六部制,主要是增加了皇帝决策的科学性,减少皇帝得失误,保证了皇权的稳固 宋朝:两宋中央机构包括政务机构、监察机构和皇宫...

古代怎么称呼各种机构??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

元、明两朝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设置各有何不同?
2.明朝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设置 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其中尤以废丞相设内阁为...

元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朝中央设三机构、地方行省制度 具体: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政务;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设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吏;地方设行省,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吐蕃政务,在西藏委派官吏,西藏正式归属中央;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民族分化政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设三司...

中国各朝代区域划分名称(如秦朝郡、县、里、乡)?
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副知州)互相牵制;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明清: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中国的君主专制,从秦汉到明清,总的趋势是不断强化。相权和君权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秦始皇当皇帝后说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康熙也说过:今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两个相距两千年的皇帝,在专制问题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皇帝不是机器人,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就...

古代所有官职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

谁有皇宫大臣的排位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

中国最高行政机构的变化有那些主要特征
并向省里派驻常设中央机构:总督与巡抚(总督常管两三个省,管一个省的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省以下又有省的派出机构:分司,官员称道台。省以下是府,府以下是县。长官称知府与知县。 府在唐宋元三代,是特别行政区,其实是州,明清成了省之下、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州在明清基本上不辖县,与县同级(明代一些散州...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