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关于唐朝的州郡制度 唐朝州郡是那些?

2024-07-03m.fan-pin.com
唐朝的州郡官职问题~

我就夹杂在一起说吧,地方官从大到小,不分唐代设立这些官职的早晚了,只说大小 第一级,京兆尹(四品后为二品)巨重要,在有一篇答案中我提过了,楼主知道的,和他同样重要的是节度使,一镇之节度使,有经济政治军事大权,等同于京兆尹的三权统一执法,不过他独立兵权更彻底,所以末期尾大不掉了。 第二级,河南牧,太原府牧,(二品),这绝不是吃多了,为什么四品比二品重要地位高,楼主一想就明白,那为什么这两个地方是二品,因为太原府一是边陲重镇二是它乃唐王起家的地方,所谓的老根,河南牧呢,就是洛阳在内的一系列地盘,专人把守,一般洛阳令的顶头上司就是。和他们地位差不多的就是郡王国王啥的,比如功臣受封,不过因为地盘小,或者都是吃地方赋税没有行政权,我就不类比了往下。 第三级大家都清楚,州刺史(从三品),但是分级别,大州和小州,冀州就是相对于益州的小州,中州刺史(四品),下州刺史(从四品或者正四品下品)。 后面的笼统点我不标明品级了行不,依次是三大要塞(京兆,河南,太原)的少尹,然后是别驾,三国有一个张松,号称益州别驾,就这个官职,是刺史出巡时候的陪车的,别着驾哈哈,意思是刺史副手等同于宋朝的州通判。 然后是各州的长史,这些都分上中下三等州,品级依次降低。然后是州司马。周下面置县,就是耳熟能详的县令,县丞,县主簿,县尉。 基本差不多,还有开府建军的,也管人民但是不是常设州县,至于上面的名称又不懂得,楼主再单另说一下,我就不都列举了,呵呵,偷个懒。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改州为郡﹐郡置太守。后又改回。自此﹐郡极少设置。至元﹐郡名完全废弃。当时出名的州有扬州、苏州、徐州等这些。

这个需要了解整个的唐朝制度

简单介绍下《九寺五监》和《地方官制》

九寺五监

九寺五监是唐代中央政府的办事机关。在国务的活动中,寺监多承受六部诸司下达的政令,寺监执行完毕必须「申复所司」。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寺监同六部有隶属与承受的关系。

地方官制《州》《县》《乡、里、保、邻》《羁縻州县》《都护府》唐代地方行政制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有三百五十八州,较汉代的郡多两倍多,州刺吏是唐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唐代的县,玄宗时为一千五百七十三个,比汉的县多了两百余个。和州地位相等的地方政权,还有府和都护府。府是州的别名,设于首都和陪都所在之州。都护府则设置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州是唐朝最重要的一级地方政权,除三府外,全国地方遍置诸州。州长官为刺史,刺史是亲民之官,天子颇为重视。州按户口的多少分为三等:四万户为上州,三万户以上为中州,三万户以下为下州。除上中下等以外,还有辅、雄、望、紧之分。京师之地辅弼君王,故治「辅」,如同汉之三辅。其余则依地理环境的远近美恶而分为雄、望、紧。京都所在称「京都府」,国内重要卫戍地区称「都督府」,边疆冲要地区称「都护府」。京都府的设置始于开元年间,为京都、陪都或行都所在,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凤翔府等,最多达到十个。府是州的别名。著名的「三都府」是指京兆府、河南府与太原府,河南府为东都,太原府为北都。三府长官置牧,规定「亲王遥领」,实际的行政长官是府尹。州刺史的职权在概括来看是和三府的牧尹相同。在安史之乱前,唐代地方政府组织比较完善,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得当,但随着中央政治黑暗,安史之乱便转变成各节度使的横行与割据。



州之下为县。三都之县在内曰京县,又曰赤县,城外曰畿县。又依地域的不同,有望、紧之别。还依户口多少分为上、中、中下、下四等。每县置县令一人。县级行政机构在封建国家运作上有相等地要的影响。唐代在县令职掌中规定,县令要「养鳏寡,恤孤穷,审察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之疾苦」。县令下之官吏分为三部份:一是司户佐,掌田、户、赋役,为国家征收赋役而设;二是司法佐,掌刑法,三是博士,掌教育。按《唐六典》定制,诸州中县编制定,县令以下官吏共计五十二人,如果县的户口超过四千户,则县吏可以增加七人(《唐六典.诸州县令》),另有学生二十五人,行政组织机构精简,职掌明确。

乡、里、保、邻

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是乡、里、保、邻。四家为邻,五家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亦称「父老」)一人,里设里正一人。里正由地主富户或六品以下勋官担任,负责查核户口,收授土地,监督农业生产,征敛赋役。五百户以上的市镇设坊,置坊正一人;城郭外设村,别置村正一人,村满百户以上的增置一人。

羁縻州县

唐太宗时设置羁縻州县,以统治周边少数民族。贞观四年(公元六三○年),唐太宗平定突厥,突厥表示愿归附,唐太宗除将十万户突厥内迁中原之外,又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在行政管辖方面,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来的部众。在行政上保持半独立状态,在政治上保留各族原有自治权力。唐太宗在突厥族设置羁縻府取得成功之后,又推广至其它少数民族部落,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有八百五十六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羁縻府州虽有较大的自治权力,但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任,并取消原有的「可汗」称号。为了加强对羁縻府州的管理,唐代又建之起都护府这一行政区划。

都护府

都护府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的纽带,它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都护由汉人担任,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都护府属官设置与内地府州相同,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和功、仓、户、兵、法等曹参军事,分管各种行政事务以及人事、民政、财政、军事、司法等方面的事务。这些属官也由中央任,所管辖的事务都要依据中央的指示和政策进行。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地方官制
虚设(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
里:里正;
村:村正;
保:保长;
邻:邻长。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汉末三国时形成的军事职称,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都督一名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有的是偏裨将校,有的则是一军元帅或一个军区的主将。前者被称为帐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称为持节都督,影响最大的是后一种。持节都督来源于汉代的督军御史,职责是监督州郡镇压“盗贼”,如东汉顺帝时,御史中丞冯绲持节督扬、徐二州兵镇压九江“盗贼”,就是一例。其后,又以中郎将督军,更增加了军事统帅的因素。汉末董卓之乱后,州郡拥兵割据称雄,朝廷为了笼络他们,有以将军兼督数州或都督某州的称号。献帝建安二年(197)以袁绍为大将军,赐弓矢节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是最早见于史籍的持节都督。大约同时,魏武帝曹操以程昱为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这种都督就成为统治地方的军政长官了。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陆续在重要地区建立军镇,后来逐渐形成都督区。建安初年,曹操以钟繇为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驻长安。建安十七年又以夏侯渊督诸军驻长安;建安二十一年征孙权还,以伏波将军夏侯慞都督二十六军屯居巢;建安末,以曹仁为征南将军,假节,屯樊城。这是后来曹魏关中、扬州、荆州三个都督区的前身。都督区的正区建立是在魏文帝曹丕称帝前夕。延康元年(220),他即魏王位,将统治区内的沿边诸州分为五个都督区,分别以曹真都督雍凉,曹仁都督荆、扬、益,曹休都督扬州,臧霸都督青州,吴质都督幽、并,各自负责一个方面的军事。与此同时或稍后,吴、蜀也各在其边境建立都督区。到曹魏后期,都督区也在其腹地建立,计有邺、许昌(豫州)两处。邺为魏王国旧都,许昌为汉末故都,都有武库、粮仓,加上长安,成为控制边州,拱卫洛阳的重镇。司马氏建立晋朝前后,即以子弟出镇此三处及其它重要边州。由于他们掌握大量军队,终于导致八王之乱。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都在境内建立都督区。督区相对稳定,但也常以诏令临时划定督区范围,多者可达十余州,少者只有数郡。小区都督通常要受大区都督的节制,如东晋、南朝时,在襄樊的雍州都督通常隶属于在江陵的荆州,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经常有属镇不服从统府命令的事件发生。
持节都督本是军职,都带有将军或中郎将等军号,其地位高低视军号的品级而定,并依军号设立军府。如都督所带之军号为安西将军则置安西府,升为镇西将军则改称镇西府。军府置长史、司马、主簿、从事中郎、参军及行参军等僚属。参军、行参军分曹(部门)理事,其曹数多少视军府大小而定(见府州僚佐掾属)。
曹魏初置都督区时,都督与刺史各置,只有少数都督兼任所驻州刺史。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中,曾规定“都督知军事,刺史治民,各用人”。但惠帝以后,都督例兼所驻州的刺史,非重要州才单为刺史。都督兼刺史,即兼治军民,所属州郡之刺史太守军事上受其指挥,负责为之提供兵源及军需;其民政事务也常受都督干预,都督形成为州的上一级机构。但都督区与州区的范围并不一致,有的一州分属两个督区,也有一个都督除督所兼刺史之本州外,只督邻州之一郡或数郡者。故都督区还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是军事指挥区域。
晋时,分持节都督为三等,都督诸军事为上,监诸军事次之,督诸军事为下。都督均有节,表示朝廷赋于都督的权力,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有权诛杀二千石(守、相)以下官;持节有权诛杀无官位人,若在军事时期,可与使持节同;假节只有在军事时期可杀犯军令者。自曹魏开始,已有大都督及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的称号,假黄钺是比持节更高的权力标帜,可以专戮节将(即持节都督),这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或权臣当政期间才赋予这种权力,并非经常制度。
除负责一个军区的持节都督外,还有奉命出征的持节都督,统率全军或一支独立部队。其后往往以统率全军者为大都督,如曹魏明帝太和四年(230),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大都督、假黄钺,以伐蜀。北魏后期,经常任命重臣为大都督统率出征。但其后常别置行台节度诸军,统帅之权又渐移于行台。
南朝后期,州郡分割,都督区也逐渐变小,都督的权威已不如魏晋时。
东魏时置六州流民都督及京畿大都督,以统率鲜卑军人。北齐时,京畿大都督以宗王或皇子担任,开府置佐,权力极重,是特殊的制度。
北周改都督区为总管区,总管兼任所驻州刺史,并统辖邻近各州。重要地区则置大总管府,除直辖州郡外,还统辖若干总管。大总管所统,自十余州至数十州不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三等名号则成为府兵的中下层军官。至隋,此三号并为散官。隋炀帝杨广复改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地位低微,有似魏晋时的帐下都督。
隋代军区亦称总管。唐初承隋制,其领军出征者为行军总管或大总管。至武德七年(624),复以总管府为都督府,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而行军总管及大总管不变。大都督常以宗王遥领而以长史代理其职。其余都督则分为上、中、下三等。贞观元年(627),内地都督府多被裁撤。景云二年(711),睿宗曾拟分全国(除京畿、都畿外)为二十四都督府,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恶,但并未实行。唐代都督权轻,虽加使持节之号,并不真正赐节。景云二年以贺廷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实授旌节。从此节度使代替都督,成为地方最高的军事长官。
唐后各代也袭用都督名号,但名号虽同,其职权与组织形式与魏晋南北朝时已迥异。
北宋于行政区都督府设都督,一般以亲王担任,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为长官,掌本府兵民之政。地位较高者称大都督。
南宋以后,都督成为中央执政官所加军事官衔。绍兴二年(1132),吕颐浩以左仆射出都督江、淮、两浙、荆湖诸军事,置司镇江。此后,凡遇执政官临时出任统帅,即加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衔,事毕即罢。元天历二年(1329),立钦察亲军都督府,后改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统辖钦察诸部侍卫军及地方镇戍军。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节制中外兵马。洪武十三年(1380)诛胡惟庸,为防止军权过分集中,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一员。各都督府通过都司统领京卫及外卫之兵。明中叶后,各卫仅存空名,都督遂为虚衔,领兵之官须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等衔,始有统军实权。清初,沿袭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为提督和总兵官的加衔。干隆十八年(1753)废止。
辛亥革命,起义各省多置都督,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袁世凯上台后改称某某将军督理某省军务。1916年袁死后改称督军,1922年又称督理。

唐朝有哪些制度?
(2)宰相制度隋朝尚书、内史、门下三省长官虽然 共执朝政 ,但被正式称为 宰相 者唯左、右仆射,而三省的运转轴心在尚书都省。这就是所谓参议国之大事 的三公, 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 而到唐初,则以三省长官为 真宰相 ,因而称 其制定于唐 。三省名称,已固定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

唐朝的官衔和军队的等级制度怎么划分?
唐朝的官员品级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三师)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说明: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正二品 尚书令(一人),侍中(二人),中书令(二人)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正三品 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二人...

中国古代史官的等级制度是怎么划分的?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

唐朝的节度使权力有多大?
安禄山 唐代中期,节度使权力极大,类似大军区司令兼省委书记。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节度使可以自行斩杀两千石(郡守)以下官员,事后报备中央即可,威权极大大。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实际上变成唐朝政府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至此唐朝政府机构层级由原来的“中央——州郡——县”三级,变成了“中央——藩镇——...

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和内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49年,约有两千一百多年时间,在此段时期内,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州郡时代,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约800年。第二阶段称道路时代,经隋、唐、五代、宋、辽、金朝,约700年。第三阶段称行省时代,经元、明、清朝和民国时期,...

大唐盛世的唐朝的司法制度是怎样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朝以后又一个强盛的大一统国家。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繁荣,中外交往密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国家的繁荣与稳定离不开社会生活的规范,这些又得益于健全的律法,高效率、公平的司法制度。唐朝律法及司法制度继承自隋朝。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乱世,重新建立了大一统国家。隋文帝非常重视立...

要唐朝的详细的介绍,谢谢
日本的「大化改新」虽然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却是具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性质。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其次,唐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中也居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到隋朝重新实现了政治统一。但隋朝...

请问唐朝官员制度和具体的官员职位及其职能的大小。(包括文武官员)_百度...
宰相十天一秉笔的制度,到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改每日一人轮流秉笔,其用意显然是在于防止宰相专权,但德宗以后,这个制度并没有沿续下去,如穆宗、敬宗时的李逢吉,武宗时的李德裕都是独秉国政的。宰相权力的大小,都是取决于皇帝(还有中晚唐时期的宦官)的态度的。 二、三省六部 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

司户参军在唐宋分别是是几品官,主管什么?
一、司户参军即司户参军事,在唐宋是正七品的官名。二、即司户参军事。1、汉、魏 以下,州郡僚佐有户曹掾,主管民户。2、隋初称户曹参军,隋文帝改司户参军,炀帝改司户书佐。3、唐于府称户曹参军,州称司户参军,县称司户佐。4、宋各州置司户参军,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元废。《...

中国行政区划的州郡时期
它是传说中夏帝朝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