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萧”为何变成“肖” 肖 字是7笔,为什么做姓氏就是9笔呢?

2024-07-03m.fan-pin.com
肖和萧是同一个姓?为什么有的人是肖,有的人却是萧~

不是昂。古时候是,但是现在肖作姓氏的话念第四声。刚刚查了一下——“‘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成了去声的 Xiào。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所以不是同一姓氏。唷。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2] ,很多人便将“萧”,改成“肖”。1986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作废,有些人把“肖”改回“萧”,有些人没改。实际上,如今的“肖”姓大多是“萧”姓。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简体字,把“萧”改成“肖”,数百万“萧”姓人士全都被变成“肖”,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中华萧氏宗亲会”奔走下,政府已同意恢复“萧”姓,如今已有福建厦门两名肖姓市民取得新的“萧”姓身份证。

中国大陆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二简字之后,“萧”整个字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不仅姓氏),于是所有的萧姓被写为肖姓。可后来正式废除二简字之后由于户籍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难,所以有不少人没有改回萧姓。

不过,历史上确实寥若晨星地冒出过“肖”姓,但读四声,与“萧姓”的源流不同。明代凌迪知的《万姓统谱》卷103:“肖:汉,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陈留人,见《印薮》)。明,肖靖,襄城人,宣德中解元。”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

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

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如果这样,它的读音将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认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实质上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也算是氏族上的统一。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明年全国换发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

萧 :姓氏起源:

一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兰陵萧氏后人萧道成和萧衍在南北朝时分别建立南齐和南梁王朝,共传十七帝,一百零八年。

二,契丹萧氏的起源,多由与辽皇族耶律氏通婚的后族改姓而来。因此辽代皇后多称萧氏,其中既有安邦定国的淳钦皇后述律平和承天太后萧绰,也有一代才女萧观音,堪称文武兼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虽称述律氏,但其弟萧敌鲁、萧阿古只均改姓“萧”,她有几个侄女后来也成为皇后,称萧氏,因此在这里也顺带提一提这位奇女子。
辽太祖开国,述律平有殊勋。《辽史》称“后简重果断,有雄略。”她曾大破室韦部叛乱、慧眼识韩延徽、献谋攻幽州、平渤海。阿保机死后,她摄政,以殉葬为名,自断右腕,逼迫政敌殉葬,使辽太宗耶律德光顺利登基。她晚年还曾亲率大军为幼子李胡争皇位,后被谏止。卒时七十五岁。
萧绰,小字燕燕,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母亲,又称承天皇太后,即《杨家将》中所说萧太后。她是北府宰相萧思温的女儿,是述律平的族孙辈。耶律贤死时,耶律隆绪尚年幼,因此由萧绰摄政。《辽史》称萧绰“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在她的治理下,辽国十分兴旺,终成北方强国。

另,《辽史》列女传中还有几位萧氏女子传记,她们都是一些符合礼教的“贤女”。反而萧绰的姐姐,能征善战、敢爱敢恨的萧胡辇却无传。萧胡辇是齐王耶律罨撒曷的妻子。圣宗时,她曾经率领三万大军出师西域,讨抚并用,安定了辽国的西部边境。她的丈夫齐王早在景宗时就已经去世,萧胡辇在一次阅马时,看到奴隶达览阿钵长得十分英俊,就毅然下嫁。圣宗统和二十四年,因谋反被囚,卒于次年。

迁徙分布

萧姓,在台湾位居第二十七位,仅次于江姓和何姓。它也是由闽粤两地迁入台湾的。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萧氏迁台的始祖,是于清康熙末年,自闽粤两地迁入的。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率众起义,有粤籍义民萧能成等居于下淡水港;有诏安的萧姓人士,雍正年间,有萧明享入垦台湾县六甲乡;乾隆初年,有萧姓泉州人入垦武东堡枋桥头红毛社等庄;萧姓台湾籍人士就不难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了。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肖姓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
说法一: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对于说法一,有这样生动地描述: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说法二: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郡望】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
1、兰陵郡:西晋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兰陵郡,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隋时废此郡。
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
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萧姓望族居兰陵、广陵。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
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如果这样,它的读音将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认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实质上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也算是氏族上的统一。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明年全国换发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

萧 :姓氏起源:

一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兰陵萧氏后人萧道成和萧衍在南北朝时分别建立南齐和南梁王朝,共传十七帝,一百零八年。

二,契丹萧氏的起源,多由与辽皇族耶律氏通婚的后族改姓而来。因此辽代皇后多称萧氏,其中既有安邦定国的淳钦皇后述律平和承天太后萧绰,也有一代才女萧观音,堪称文武兼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虽称述律氏,但其弟萧敌鲁、萧阿古只均改姓“萧”,她有几个侄女后来也成为皇后,称萧氏,因此在这里也顺带提一提这位奇女子。
辽太祖开国,述律平有殊勋。《辽史》称“后简重果断,有雄略。”她曾大破室韦部叛乱、慧眼识韩延徽、献谋攻幽州、平渤海。阿保机死后,她摄政,以殉葬为名,自断右腕,逼迫政敌殉葬,使辽太宗耶律德光顺利登基。她晚年还曾亲率大军为幼子李胡争皇位,后被谏止。卒时七十五岁。
萧绰,小字燕燕,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母亲,又称承天皇太后,即《杨家将》中所说萧太后。她是北府宰相萧思温的女儿,是述律平的族孙辈。耶律贤死时,耶律隆绪尚年幼,因此由萧绰摄政。《辽史》称萧绰“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在她的治理下,辽国十分兴旺,终成北方强国。

另,《辽史》列女传中还有几位萧氏女子传记,她们都是一些符合礼教的“贤女”。反而萧绰的姐姐,能征善战、敢爱敢恨的萧胡辇却无传。萧胡辇是齐王耶律罨撒曷的妻子。圣宗时,她曾经率领三万大军出师西域,讨抚并用,安定了辽国的西部边境。她的丈夫齐王早在景宗时就已经去世,萧胡辇在一次阅马时,看到奴隶达览阿钵长得十分英俊,就毅然下嫁。圣宗统和二十四年,因谋反被囚,卒于次年。

迁徙分布

萧姓,在台湾位居第二十七位,仅次于江姓和何姓。它也是由闽粤两地迁入台湾的。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萧氏迁台的始祖,是于清康熙末年,自闽粤两地迁入的。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率众起义,有粤籍义民萧能成等居于下淡水港;有诏安的萧姓人士,雍正年间,有萧明享入垦台湾县六甲乡;乾隆初年,有萧姓泉州人入垦武东堡枋桥头红毛社等庄;萧姓台湾籍人士就不难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了。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肖”、“萧”长期混淆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1977年12月20日,国家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字表(草案)》,将“萧”简化为风马形、音、义完全不同的“肖”字。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明令废止《二简字表》。虽然如此,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只知道《二简字表》的公布,却对《二简字表》的废止不甚了然。所以,其错误影响,经过八、九年的传播、漫延,已经根深蒂固,积重难返。
②《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萧俗作肖” 的注释误导,是不可忽视的影响。
③新闻媒体的传播,中小学教育的不加区别,使“肖”“萧”混淆的错误笼罩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④萧氏年轻人,因缺乏历史知识而数典忘祖,因懒惰惯性,以为省事、笔划少而持欢迎“肖”的态度。
⑤社会机关部门文秘、医生等人员,误以为“萧”“肖”存在繁简关系,为文化水平较低的萧氏族人越俎代疱,将某些的人萧姓改为肖姓了。

萧”与“肖”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姓氏。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陕西旬邑县发现《肖氏家谱》,详细记载了该地名人肖之葆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另外, 萧和肖在古时候就有过混用的历史。

“肖”实质上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
一、《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
二、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是[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
三、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1964年3月7日)。第三表共收简化字1,753个;其中〔萧〕简化为[萧],并未简化为[肖]。
四、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为纠正社会用字混乱,便于群众使用规范的简化字,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64年编印的《简化字总表》。
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已经国务院批准废止。我们要求社会用字以《简化字总表》为标准:凡是在《简化字总表》中已经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应该用简化字而不用繁体字;凡是不符合《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简化字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简体字,都是不规范的简化字,应当停止使用。希望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文化、教育、新闻等部门多作宣传,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大家逐渐用好规范的简化字”。

肖和萧是同一个姓吗?
1. 肖和萧在汉字书写上有所不同,但在姓氏的使用上通常被视为相同。2. 民间有时会使用“肖”字来代替“萧”,特别是在书写繁体字时。3. 在中国大陆实施简化字政策后,很多人开始将“萧”视为“肖”的简化形式。4. 由于简化书写的便利性,一些原本姓“萧”的人开始使用“肖”作为姓氏。5. ...

姓名中的肖和萧有什么区别呢?能通用吗?
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

肖姓的来源?
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1]很多人便将“萧”,改成“肖”。1986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作废,有些人把“肖”改回“萧”,有些人没改。

姓氏中的肖与萧的区别
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是辽朝的后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1977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字表(草案)》,将“萧”简化成“肖”,但未...

肖和萧是一个姓吗?为什么百家姓没有肖
大家好!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我们本姓人说最靠谱。我姓“肖”,但就是“萧”的简写,宗祠上就是“萧”,我们家祖坟上也是“萧”,在这件事我们老一代人都到宗祠堂上集中开了会,要求改回原来的姓“萧”,就因为“肖”的出现让那么多人误会,我们“萧”家祖宗是不原看到的。在会上说要改回来,但...

肖姓的来源 急!!!
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简体字,把「萧」改成「肖」,数百万「萧」姓人士全都被变成「肖」,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中华萧氏宗亲会」奔走下,政府已同意回复「萧」姓,目前已有福建厦门两名肖姓市民取得新的「萧」姓身分证。历史上,有过一...

姓氏萧是怎么来的
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姓氏:萧和肖有什么区别?
姓氏萧和肖是同一个姓氏,没有什么区别。1977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将“萧”简化成“肖”,但未注明“姓氏不在简化之列”。因此大量的萧氏族人被改姓为“肖”。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是辽朝的后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

萧氏族谱的说明
1、 很多人认为“肖”是“萧”的简写或俗写,其实不然。“萧”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殷商时期;而“肖”根本就不是一个姓(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扁姓”事件,某些萧氏族人被贬姓“肖”,此情况另当别论,但这些所谓的“肖氏”族人,其后代大都改回了萧姓,因此,“肖”作为姓氏...

肖和萧是同一个姓吗?
肖和萧是同一个姓,萧俗作肖,把肖当做萧的俗体字,新华字典也说肖与萧是同一个姓。肖”姓(作姓氏时读xiāo),本来与“萧”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可能是由于“萧”的繁体字书写过于繁琐,民间常常用“肖”来代替“萧”。中国大陆简化字出现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