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中国的十大古琴名曲是什么? 中国十大古琴曲

2024-06-29m.fan-pin.com
中国古琴的十大名曲?~

中国古琴的十大名曲?

古琴十大名曲 :

平沙落雁 .

潇湘水云 .
广陵散 .
渔樵问答 .
阳春白雪 .
高山流水 .
梅花三弄 .
醉渔唱晚 .
胡笳十八拍 .
(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据传为蔡文姬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


阳关三叠

中国十大古琴分别为:
1.周代“号钟”(“号钟”是传说中周代的名琴,居古代四大名琴之首,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荡胸生云。)

2.春秋“绕梁”(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3.汉“绿绮”(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

4.东汉“焦尾”(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

5.唐代“春雷”(「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

6.唐代“九霄环佩”(“九霄环佩”是古琴中的精品,为盛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是公元756年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继位大典上用的。)

7.唐代“大圣遗音”(“大圣遗音”琴产生在唐代至德元年,也就公元756年.是李亨皇帝即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由于此时的听琴人是由盛唐开元、天宝时代过来的。)

8.唐代“独幽”(灵机式,晚唐。通长120.4公分,琴额宽20公分,琴肩宽21公分,琴尾宽15公分。琴面桐木斵,琴底梓木斵,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

9.唐代“太古遗音”(太古遗音琴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件藏品,唐初贞观年间斫制,长3050px,额宽550px,尾宽350px,中央音乐学院藏,师旷式。)

10.明代“奔雷”(奔雷琴明长3190px肩宽475px尾宽390px故宫博物院藏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断纹。)

扩展资料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为与钢琴区分改称古琴。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大量诗词文赋都中有琴的身影。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人雅士以琴修身养性,乃至以琴静心悟道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华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目前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隋唐时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参考资料:古琴 (弹拨乐器)-百度百科

1、潇湘水云

曲谱最初见于《神奇秘谱》,共分十段:

洞庭烟雨、江汉舒清、天光云影、水接天隅、浪卷云飞、风起云涌、水天一碧、寒江月冷、万里澄波、影涵万象。

2、广陵散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又名《广陵止息》,乐曲原是东汉末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被推测为以战国时期聂政刺韩王为题材的大型器乐叙事曲。它以磅礴的气势,独特的风格,庞大的结构,表现了一种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受到琴家们的推崇。

3、高山流水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根据《神奇秘谱》记载: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可见,“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三曲实出于同一首琴曲,但传谱至今仅见《高山》、《流水》两谱,现存《高山流水》琴曲则是以存见的《高山》、《流水》两曲合编而成,已非古曲。

4、渔樵问答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歌词。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5、平沙落雁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明朝此曲称《雁落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

6、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7、胡笳十八拍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所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8、阳关三叠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

9、梅花三弄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10、醉渔唱晚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醉渔唱晚》是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所作的琴曲,全曲描绘了渔翁豪放不羁的醉态,素材精炼,结构紧严,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目前流行的谱本传自张孔山。

扩展资料

古琴演奏名家:

1、古代

伯牙(春秋)、师旷(春秋)、师襄(春秋)、师文(春秋)、孔子(春秋)、列子(春秋)、司马相如(西汉)、扬雄(西汉)、蔡邕(东汉)。

蔡文姬(东汉蔡邕之女)、诸葛亮(三国)、周瑜(东汉)、姜维(三国)、嵇康(三国)、阮籍(三国—西晋)、赵耶利(唐代)。

薛易简(唐代)、董庭兰(唐代)、苏轼(北宋)、郭楚望(南宋)、严天池(明末)。

徐青山(明末)、张孔山(清末)、杨宗稷(清末民国)。

2、近代

徐元白(新浙派)、管平湖(九嶷派)、李浴星(九嶷派)、吴景略(虞山派)、吴兆基(吴门琴派)、王燕卿(梅庵派)、徐立孙(梅庵派)、吴兰荪(虞山派)。

张子谦(广陵派)、刘少椿(广陵派)、梅曰强(广陵派)、顾梅羹(泛川派)、夏一峰(山阳琴派)、查阜西(泛川派)。

3、现代

桂世民(金陵派:夏一峰再传弟子) 、龚一(师承:张子谦、徐立孙等人)、刘赤城(梅庵派,师承:徐立孙)、成公亮(广陵派,师承:张子谦刘景韶)。

丁承运(泛川派师承:顾梅羹、张子谦)、李祥霆(后现代派,师承:管平湖)、吴文光(现代派,其父乃吴景略)、陈长林(闽派)、李凤云(师承广陵派张子谦)、李天桓(九嶷派,师承其父李浴星)、朱默涵(师承泛川派顾梅羹,中国第一个古琴硕士研究生)

刘正春(金陵派,师承:王生香、夏一峰、程午嘉等)、李禹贤(闽派)、吴钊(师承:吴景略)、刘扬(广陵派,师承刘少椿、梅曰强)、乔珊(师承:管平湖嫡传弟子王迪)、杨青(师承:管平湖嫡传弟子王迪等人)、戴晓莲(师承:张子谦)、汪铎(师承:吴兆基)、李金洞(九嶷派,师承:李天桓)

吕建福 (师承:吴兆基,吴门琴派)、顾泽长(师承:顾梅羹)、王燕喜(燕山琴派)、谢导秀(岭南派)、张子盛(九嶷派,虞山吴氏)、陈熙珵(师承:管平湖,吴景略)、郑云飞(新浙派师承:徐元白)、徐晓英(新浙派,师承:徐元白)、沈伟宏(九嶷派,师承:杨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琴十大名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琴



1.潇湘水云

作者:郭沔,楚望,浙江永嘉人 南宋末年著名著名琴师、古琴作曲巨匠、教育家。浙古琴派创始人。南宋末年,景淳间(1260一1274)毛敏仲、杨瓒、徐天民等"紫霞派"的琴家都尊他为师。毛敏仲的《樵歌》和《渔歌》因毛不仕元有浓厚的民族意识而得传。但后世琴家一向认为这些琴曲在技巧方面的成功是和郭沔的造诣分不开的。郭沔的事迹只散见于宋俞德邻的《佩韦斋辑闻》和元袁桷的《清容居士集》,名家记载却不如贵族杨缵和他的清客那样多。吴县蒋文勋《二香琴谱》(1833)论琴派时提到严天池说严氏的琴是"受之陈星源,而后之托名标榜者不曰陈氏而曰严氏,岂非宰辅之子、太守之尊足以耸动天下耶?",对杨缵和郭沔的看法似乎也可以这样。

3.高山流水

这首曲子有700年之久,也许是中国最有名的古曲了。

琴曲《高山流水》,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见于先秦《列子》一书,《吕氏春秋》亦有此传说。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后因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记载着《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可见,《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三曲实为同一曲目。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伯牙弹琴可以表现出他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或是“洋洋乎志在流水”。而他的好友钟子期,完全能够准确地领略到他的音乐表现。唐以后,发展为《高山》与《流水》两个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特别是《天闻阁琴谱》中所载川派张孔山的《流水》。由于它充分运用了“滚、拂”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奔腾澎湃的效果。

谱本:也是最早见于朱权的《神奇秘谱》。但是现时弹《流水》的都是用的张孔山的《流水》。张孔山的《流水》,仅见于一个刻本的《天闻阁琴谱》(1867),但是四川华阳顾玉成(1808一1876)所传的张孔山《流水》传钞本却不很同。1850左右张孔山传于武汉的谱本又不同。

曲情:朱权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高山》分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两曲从明初以来,又有演变,朱权(神奇秘谱》写在前半部称为《太古神品》的一类中,《高山》短些,《流水》长些,都不分段,证明他是暗示他所辑的是唐代的曲谱,指法也确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迹。在明中叶徽藩的《风宣玄品》中(1539),这两曲依然前短后长不分段,但指法改动了。到明中叶以后,杨表正《琴谱真传》(1585)的《高山》是四段,《流水》是八段(他加了旁注词),这时在宫廷中供奉的《高山》也是四段,《流水》也是八段(据《藏春坞琴谱》1620),都和朱权所说宋代的分法相符。但是和杨表正谱距离只有十五年,在同一地点南京出版的杨抡《伯牙心法》(1600)却把《高山》变成六段了。到了尹晔的《徽言秘旨》(1647,但他在万历间约1600左右就已有名于琴坛)又把《高山》分成八段了。从此以后,所有清代各谱的《高山》都是八段。

从杨表正时起,《流水》原是八段,但在张孔山的《流水》中,却在原第五、六段之间加了一段,成为九段(参看《高山》条)。所加的一段,即张谱的第六段,是用所谓"七十二滚拂"的技巧尽情模拟泉滴水流的声音的。《天闻阁谱》专为这些滚拂和滚拂中的和音定了些新指法,但很费解。张自己在《天闻阁谱》中写了一篇小识说:"余幼师琴于冯彤云先生,手授口传。所习各操尚易精熟,独此曲最难。且诸谱所收《流水》虽然各别,其实大同小异,唯此操之六段迥相悬绝。余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我们还没有冯彤云的材料,但可以从此看出张孔山《流水》必另有传本。顾玉成本对于这一段用的是传统的滚拂另加旁注,反而不十分费解。顾氏谱在模拟水流里的旋律性较强,《天闻阁谱》模拟水声较切。
4.渔樵问答

谱本:《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乐曲中通过渔樵对话的方式,在清山绿水之间赞美自然风光。曲中有一些悠然自得的乐句重复或移位再现,形成了问答的对话效果。还有一些模拟摇船和砍树的效果,造成了对渔樵生活的联想。还有明中叶杨表正《琴谱正传》(1585)以及明清以来其他二十种刊本琴谱。曲体中型,明代各谱多有词,清代各谱无词。近代《琴学初津》中说它“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至问答之段,另人有山林之想。”  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景,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曲情:杨表正此曲序云:"《渔樵问答》,古操也。查遗谱有指法无音文;《琴史》有文音无指法。今配定文音入谱,使善鼓者知其曲之古淡……然微妙岂于贪徇嗜利辈能知乎。"他的旁注词,和《渔歌》一样,是有很健康的意义的;到了清代,凡是有唱词的《渔樵问答》都是用明杨抡另编的一个以放浪形骸之外,专一吟风弄月的唱词(比张的原词简化了些),他的唱词多是文人学士替他执笔,比较"典雅"。王光祈在介绍此曲时也是用的杨抡的旁词,因而杨抡的唱词大大地传开了。而比较通俗而又较有意义的杨表正唱词,反而被忘却了。绝大多数谱本中都说此曲是杨表正的创作,因而杨表正的原唱词是值得重新介绍出来的。杨表正所述的原词是:

第一段 渔问樵曰:"子何求?"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第二段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第三段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第四段 樵曰:"子亦何易?"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第五段 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第六段 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第七段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第八段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

第九段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5.平沙落雁

谱本: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又有人说最早见于明末尹晔的听月楼《徽言秘旨》(1649刊行)。明清以来刊载此曲的谱本将近四十种。据明张岱《陶庵梦忆》说,尹晔是在幼年时间向绍兴琴师王本吾学得的。曲体中型。原无词。明朝此曲称《雁落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曲情:琴曲出现在明代,明清各谱均无序跋。据上江琴家传说是《秋鸿》的节本,那末,它的曲情应该从《秋鸿》的"平沙晚聚","远落平沙","衔芦游弋",至"南怀北"四个小标题。清王善《治心斋琴谱》说是宋末毛敏仲所作,清秦维瀚《蕉庵琴谱》说是明初朱权所作。这和《秋鸿》的作者是同一疑案。朱权在《秋鸿》的序里说《秋鸿》的作者是西江老懒,天胄诗狂,有些人就认为《秋鸿》是朱权本人所作。但据传说并从《秋鸿》的原词看,却是借《秋鸿》"身南心北"的感伤发抒怀念故国的悲恨,又像是毛敏仲的琴师郭沔所作。这一曲的曲情和作者,仍应存疑。琴曲谱本最多、出入最大的是这一曲,现时演奏的人最多、出入最多的也是这一曲。

6.阳春白雪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之意。

《阳春》:《阳春白雪》被称为曲高和寡的代表作品,后来被分成两个不同的作品。《神奇秘谱》的解题中说它“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
9.梅花三弄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称为 “三弄”。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编而来,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7.胡笳十八拍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所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 。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谱本:现存《胡笳十八拍》曲谱最早见千清初的《澄鉴堂琴谱》。经过几代人的加工发展,此曲的音乐部分已经脱离了诗句的约束,更充分地发挥了器乐曲的表现性能。《五知斋琴谱》刊载了它的蜀派曲谱,同时又刊出了吴派歌词-即《胡笳十八拍》原诗,表明词、曲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一曲谱记谱比较精细,又有不少旁注,最为琴家所乐用,目前演奏的就是根据这一版本。

曲情:这是一首根据同名抒情长诗而谱写的琴曲。《胡笳十八拍》一诗,初见于南宋朱熹(公元1130一1200)所编的《楚辞后语》,是继蔡琰的《悲愤诗》、刘商的《胡笳曲》以及王安石等人诗作之后,同一题材的又一诗作。诗文深刻而感人,抒写了蔡琰思念故乡和惜别稚子的思想感情。诗中多次出现:"弦欲绝"、"欲罢弹"、"弦急调悲"等语句,因而可以认为是专门为琴歌而写。

乐曲是否和诗词同时创作出来的,目前还无从证实。但从形式到内容,两者的关系都是很密切的。同一题材的琴曲始自唐代,即前文介绍过的《大胡笳》和《小胡笳》,南唐蔡翼创作过《小胡笳十九拍》,北宋琴曲曲目中出现了《别胡儿》、《忆胡儿》,北宋的吴良辅也曾谱写过王安石的胡笳诗,但直到南宋才首次看到有关琴曲《胡笳十八拍》的记载。流传至今的《胡笳十八拍》,应属后者。

宋朝当局面对北方来的侵略势力,一再屈辱退让,爱国人士对此无不痛心疾首,悲愤填膺。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突出地代表了这样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爱国的文人们还利用传统题材,抒发他们的感慨。王安石、李元白、李纲等人据蔡琰的《悲愤诗》所拟写的《胡笳十八拍》,就是在这种历史情况下的产物。李纲在他拟作的《胡笳》诗序中就明确指出:"靖康之事,可为万世悲。暇日效其体集句,聊以写无穷之哀云"。靖康(公元1126)之后,丧失了北方大片国土,从此开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李纲仿效蔡琰诗体,正是为了写出现实生活中"无穷之哀"。

南宋灭亡后,汪元亮随"三宫"北去,在狱中为文天祥弹奏《胡笳十八拍》, 也是抒发亡国之恨与"无穷之哀"。《胡笳十八拍》哀切悲愤的曲调,一时引起许多爱国臣民强烈的共鸣。有的说:"怊怅悲愤,思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有的说:"拍拍《胡笳》中音节,燕山孤垒心石铁。"有的则联系其重返故国的迫切心情,写道:"蔡琰思归臂欲飞,援琴奏曲不胜悲"(均见《琴书大全》)。可见,乐曲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流传开来,决非偶然,是有其深刻的政治社会原因的。

《胡笳十八拍》歌中唱道:"干戈日寻兮道路后,民卒流亡兮共哀悲"。通过描述汉末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来控诉宋末人民背井离乡,饱受蹂躏的同样遭遇。"干戈日寻"是统治阶级间争权夺利所造成,各族人民之间,本来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表达了各族人民要求团结、反对分裂、要求友好、反对征战的共同心愿。人们对残酷的现实提出了尖锐的质问:问天有没有眼睛?问神有没有"灵"?这实际上是对统治者提出的强烈抗议;质问"疆场征战何时歇?"这种怨气"浩于长空","不容"于"六合"。

《大胡笳》:唐代的著名琴家董庭兰、薛易简都擅弹此曲。当时与《小胡笳》并称《胡笳两本》。初唐琴坛流行的祝家声、沈家声,就以这两曲著称。董庭兰继承了两家的传统,整理了传谱。该曲现存于《神奇秘谱》中,共十八段。

《小胡笳》:唐代著名琴曲,与《大胡笳》并称《胡笳两本》。《神奇秘谱》将它编入《太古神品》。它的谱式更多地保留了早期琴曲的面貌,与《广陵散》章法非常接近,对了解古代琴曲作品提供了难得的实例。
8.阳关三叠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大跳,和“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谱本:在明代见于五个刊本,都是有唱词的。但有三个显著不同派别。最早见的是正德间谢琳的《太古遗音》(1511),不注调式,用极简单的弹法把王维《渭城曲》的原诗演弹十三遍,这是基本上没有什么音乐价值的。嘉靖间黄龙山在甫京刊出的《发明琴谱》(1530)和万历间杨抡在南京刊的《太古遗音》(1609)是一个用凄凉调(紧二五弦各一徽)演奏的九段中型琴曲,用相当"典雅"的词句把《渭城曲》装饰丰富了。但是曲调和词都有些许出入(清同治间l866年黄晓珊《希韶阁琴谱》把唱词和琴曲减为七段属这一系统,但用调不同,可能是他自己改编的)万历间杨表正在南京刊的《琴谱正传》(1585)和万历间福建张宪翼的《太古正音》(1609)是同一系统的三段小型曲。但唱词旋律都不很同;虽然也都是凄凉调,但杨表正对凄凉调是误解的,他只紧五弦,"而张宪翼虽然紧二五两弦,却又避开二弦不弹。总的说来 ,这一曲在明代是乱杂的,也可以说是不很成熟的。现时琴家所弹的,都无例外地用的是清同治间上海张鹤《琴学人门》的谱本(1867),也是一个三段小型琴曲,注着和明代完全不同的唱词,张鹤的琴师浦城祝桐君(凤喈)改编的琴曲。

《阳关三叠》:唐代诗人王维作《送元二使安西》,流传甚广,被入乐唱咏之余更被谱为琴曲,是为《阳关三叠》。此曲初见于《浙音释自琴谱》,旋律在稍加变化后重复三次,以表达一唱三叹、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

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有名的表现送别的诗。曾用在当时大曲中,称《渭城曲》。采用此诗作歌的琴曲,初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目前流行的琴曲《阳关三叠》,是将原诗重复发展为三段而得名。由于音乐能够紧密结合诗句,而且将诗中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作了深刻入微的表现,因而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曲情:人们都知道《阳关曲》是送别的意境,但王维的原诗只有"无故人"三字写感情。因此,琴家都想丰富它的内容,这是《阳关三叠》许多唱词不同的原故,同时就不免有些不同的情感表现,个别的谱,有个别唱词,也就有个别曲情。
2.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25),续见于明中叶(徽藩风宣玄品)(1539)另一节本,初见于明朱常淓《古音正宗》(1643),续见于清秦维瀚《蕉庵琴谱》(1868)。两本又同见于民初《琴学丛书》(1912)。前者为四十五段大曲;后者缩为九段的中型曲。均无词。

《神奇秘谱》中编者说,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谱中分段小标题有“取韩”、“投剑”等目。近人因此认为它是源于《琴操》所载《聂政刺韩王曲》。现存曲谱共四十五段,其中头尾几部分似为后人所增益,而正声前后三部分则很有可能保留着相和大曲的形式。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蔡邕的原文:"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报复?"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俞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叶扁舟,一点渔火,在月下随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离别后的思念,如泣如诉,身陷十面埋伏,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风秋夜长,孑影徘徊思故乡,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稽康辞世,从此而绝的广陵散,再现当年聂政刺王的侠肝义胆,今人有兴有幸得见,可谓幸甚。

广陵散 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潇湘水云酒狂流水春江花夜月也有古琴版本但原来不是古琴 十面埋伏是琵琶曲高山流水 现在是两个曲子 高山很少人弹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
中国古典音乐十大名曲如下:1、《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2、《广陵散》《广陵散》现在仅存古琴曲。据《世说新语》记载:嵇康非常...

古琴名曲十大名曲
古琴名曲十大名曲:《潇湘水云》、《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1、《潇湘水云》潇湘水云是由南宋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浙派古琴创始人郭沔,在南宋末年元兵南下的背景下创作的古琴名曲,曲谱在神奇...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是什么
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传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现仅存古琴曲,以《...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十大乐曲”是?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2、《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

古琴十大名曲丨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琴曲专指用古琴演奏的曲子,需注意并不等于古老的琴曲。中国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流传至今。琴、棋、书、画它被誉为四艺之首,古琴是中国之中占据着中国古典乐艺术的最高点。中国十大古琴曲是“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渔樵...

中国十大名曲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9、《平沙落雁》《平沙落雁》为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曲谱最早载於《古音正宗》。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曲调悠扬流畅,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10、《十面埋伏》《...

中国十大名曲是哪几首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曲子描述的就是聂政刺韩傀的故事,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9、《平沙落雁》《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子昂之说,宋代毛敏仲、...

中国古代十大古曲是那些?
十大古曲,有高山流水(古琴曲)、广陵散(古琴曲)、平沙落雁(古琴曲)、梅花三弄(古琴曲)、十面埋伏(琵琶曲)、夕阳箫鼓(琵琶曲)、渔樵问答(琴箫曲)、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汉宫秋月(二胡曲)、阳春白雪(琵琶曲)。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52102.htm ...

古琴名曲十大名曲
古琴名曲十大名曲:《潇湘水云》、《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1、《潇湘水云》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共十段。后经历代琴家发展为十八段加一尾声。现存琴谱多达五十种。经过许多琴家不断...

十大古琴名曲
十大古琴名曲包括:《潇湘水云》、《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以及《醉渔唱晚》。拓展知识: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