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关于“其”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 总结 “以”和“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

2024-06-26m.fan-pin.com
在文言文中,如果"其"表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那么能说其的这几个用法和意义相同吗?~

当“其”作为代词使用时,它的意思都是相同的,也就是第三人称代词。

1、动词“以为”“认为;
2、动词“以为”“认为;
3、动词“使用”;
4、动词“使用”;
5、动词“做”;
6介词“因为”“由于”;
7介词“在,从”;
`8介词“拿,用,把,凭”;
9`10介词“按照”。
1.代,它
2.代,秦国
3.代.它
5.也许;大概
7.不译
通“期”。期限
通“諅”。周年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2.怎么样。3.哪里。4.多么。:5.为什么。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2.才,这才。3.却。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6.而,又。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2.将,将要。3.而且,并且。4.况且,再说。5.尚且,还。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12.因为。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哪里,怎么。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5、相当于“之”。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2、依照,根据。3、依靠,凭借。4、趁着,趁此。5、通过,经由。6、因为。7、缘由,机缘。8、沿袭。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2.在。3.与,跟,同。

4.到。5.从,自。6.在......方面。7.比。

8.被。9.受。10.向。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2.那么,就。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6.原来是。7.同“辄”,总是,常常。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2、的。3、往,到......去。4、这,此。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6、我。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9、向。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他(们)的、它们的。如: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自己)、我的、你的。
4.指示代词,那、那个、那里、这、这里、这些、其中的。 如: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于乱石中间择其一二扣之。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如: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如:
其孰能讥之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加强揣测语气“恐怕”“或许”“大概”
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三)连词。表假设,“如果”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四)助词,协调音节。可不译。 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言文于的解释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

其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其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下:1、“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2、“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3、“其”活用作第...

初中文言文中带“于”字的所有句子
例: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三)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 ...

其的文言文翻译及用法
2. 关于“其”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 总结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他(们)的、它们的。如: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自己)、我的、你的。 4.指示代词,那、那个、那里、这、这里...

其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中“其”字用法及其意义 “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2.“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

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下:“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1、“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

在文言文里于的意思是什么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2. 文言文中,在“于”的意思里,从和向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中,“于...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
(4)好像:《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文言词于作为助词的用法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无义。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译: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

文言文其用法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其”字用作副词的用法:1、“其”字加强祈使语气的用法: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解释"于"字在不同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韩愈《师说》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语于富者。——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