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首次提出了古生代为裂陷-克拉通盆地原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024-07-05m.fan-pin.com
首次提出柴达木地区古生代以来的盆地演化模式~

(1)震旦-奥陶纪裂陷-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
在拉张背景下形成一套较深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夹火山岩沉积体系。
(2)志留-泥盆纪挤压克拉通盆地
在总体挤压抬升背景下形成一套浅海-滨海-陆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及火山岩沉积体系,各地区相类型差异性较大。
(3)石炭-二叠纪克拉通坳陷盆地
在拉张背景下出现古特提斯广泛海侵,形成一套浅海相为主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夹火山岩沉积体系。
(4)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三叠-侏罗纪断陷盆地阶段;白垩-古近纪断坳盆地阶段;新近纪-第四纪为萎缩坳陷盆地演化阶段。


地质力学研究所新办公大楼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职职工187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87人,研究员(含教授级高工)45人,副研究员(含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43人。内设8个专业研究室、5个职能处室和2个公益服务部门。
2013年在研项目172项,总经费1.38亿元。其中科技部项目/课题(973、科技支撑、科技基础性专项)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2项;其他部委项目7项,地调项目48项。出版专著8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6篇,包括SCI收录论文45篇(英文SCI论文32篇),EI收录论文37篇。“在断层作用下斜坡体稳定性模拟试验装置及其方法”和“使用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物理仿真模拟试验装置的测试方法”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监测模拟试验装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1项,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项。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龙长兴,党委书记、副所长、纪委书记徐龙强,副所长赵越,副所长侯春堂,副所长马寅生。

所长龙长兴(中),党委书记、副所长、纪委书记徐龙强(右二),副所长赵越(左二),副所长侯春堂(右一),副所长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东南极西福尔丘陵麻粒岩化基性岩墙群的时代、变质过程及构造意义。揭示了所有基性岩脉都经历了不均匀的麻粒岩化,其峰期变质条件达800~870℃、9.1~9.7kb(千巴),麻粒岩化的时代为格林维尔期(960~940Ma),并在泛非期经历了叠加改造。据此推测,西福尔陆块与内皮尔杂岩、赖于尔群和兰伯特地体等太古宙陆块相似,也卷入到导致印度克拉通与东南极汇聚的雷纳碰撞造山作用过程。这项研究对揭示东南极大陆格林维尔期的构造演化及超大陆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福尔丘陵镁铁质麻粒岩(围岩,样品VHC67)的矿物共生关系

首都圈地区关键构造部位深孔地应力测量监测与地质安全评价。通过首都圈地区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和GPS测量结果研究,认为首都圈地区在日本大地震之前现代构造应力场、日本大地震之后张性效应调整期和调整期之后现今构造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优势方位分别为NEE方向、NNW方向和NEE方向,并且随着这种张性效应调整周期的结束后时间的发展,水平主应力在测量深度范围逐步起主导作用;在调整过程中,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

首都圈地区关键构造和深孔地应力监测分布图

活动构造带大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提出区域性活动断裂的交汇区是产生大型—巨型滑坡的有利构造部位,总结了其地质灾害效应的5种表现形式,提出地震滑坡形成演化5个阶段和成灾地质模式,对于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演化过程

新疆乌拉根铅锌矿油气还原成矿作用研究。提出了乌拉根铅锌矿油气还原成矿作用的成因模式:富含Pb、Zn等成矿物质的盆地流体,流经原生氧化态、渗透性良好的砂砾岩时,由于油气的还原作用,铅锌等成矿物质在还原过程中发生沉淀作用,进而富集成矿。
中国中东部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首次系统划分了松辽地区构造体系类型(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山字型构造体系);恢复了构造体系控制下的古生代以来松辽原型盆地类型(寒武—奥陶纪: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纪:类克拉通盆地;石炭—二叠纪: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新生代:断—坳陷盆地)。

松辽盆地及邻构造体系图

震旦—寒武系为裂陷-克拉通盆地:在阿勒泰—白哈巴地区发现喀纳斯群为一套深海复理石沉积,可划分五个亚群,被上奥陶统不整合覆盖。主体为砂、泥岩互层。厚度>7000m。

奥陶系在阿勒泰地区广泛分布:

下统:为较深海相砂岩、泥岩夹硅质岩(部分变质)。

中统:较深海相凝灰岩、安山岩、砂泥岩及灰岩夹硅质岩。

上统:浅海相碎屑、凝灰岩、火山岩夹灰岩。

志留系—泥盆系为裂谷—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沉积一套深海—浅海相的碎屑岩、火山岩夹碳酸盐岩及硅质岩,厚度巨大。

石炭—二叠系为类克拉通盆地:发育一套浅海(局部为较深海)相的碎屑岩、火山岩及石炭系碳酸岩,厚度较大。

根据周边地质构造特征推断吐哈盆地早古生代也具相似的演化特点。



(一)华北地台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中元古代初,华北陆块在其北缘燕山地区、南缘熊耳山地区以及狼山、渣尔泰、白云等地发生裂解,在裂陷海槽中沉积了一套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夹超基性或钙碱性火山岩,厚近万米。变质程度较低,通常为低绿片岩相。四堡运动后(1000Ma)海槽逐渐闭合,直到晚期晋宁运动华北地台与塔里木地台对接,完成了...

区域板块
但本断面所涉及的是其北部边缘,由于古生代的板块碰撞拼接造山作用和中新生代的陆-陆碰撞再造山作用,形成了相对复杂的构造环境演化。 (一)塔里木北缘古生代弧盆构造带 北以纳伦-那拉提-红柳河构造缝合带为界,南以库尔勒断裂带为界。 本断面涉及两个次级构造单元:南天山早古生代边缘海盆和南天山晚古生代裂陷槽。

中国陆块主要构造运动
为不整合接触,对后者为连续沉积或无明显间断,这是因地壳运动中的挤压与拉张、褶皱隆升与拗陷或断陷...扬子-塔里木地块则在古元古代末形成结晶基底,中新元古代为活动型和次活动型沉积环境,经晋宁-澄江运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陆壳晚古生代的构造运动,不少地区不是结束在晚二叠世与三叠纪间,而是在早、晚...

沉积演化特征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南海东北部在中生代存在3次成盆时期:第一成盆期是Ⅲ3亚构造层发育时期,即相当于王鸿帧等(1986)提出的华南中生代第一个世代盆地形成期;第二个成盆期是早白垩世,华南东部陆区多处见到陆相湖泊沉积,南海东北部(特别是潮汕拗陷一带)为海相沉积;第三成盆期是晚白垩世—始新世,普遍发育陆相裂陷型...

大峡谷地区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与沉积作用
碎屑沉积物,如Supai群,来自这些高地,向西南搬运到大峡谷地区,那里仍为低地,跨过大峡谷地区向西逐渐相变为碳酸盐岩。 在西部盆岭区Antler带发育宾夕法尼亚纪裂陷,早二叠世上升成陆;大峡谷地区先堆积了Cocomino砂岩,是向西的海岸砂丘,后来海平面上升,东南方向海进,沉积Toroweap和Kaibab组,维持陆棚环境;但二叠纪末...

山东省古生代沉积-构造古地理
早古生代山东地区结束了新元古代末的裂陷活动,进入全域同步沉降期。沉积相以浅海相为主体,滨海相出现于早寒武世,沉积-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地理总趋势是东深西浅。 (1)寒武纪沉积-构造古地理 早寒武世早期沉积沿沂沭断裂带分布,沧浪铺期首先沉积了李官组滨海陆屑滩砂砾岩相;沧浪铺晚期—龙王庙初期,海侵范围稍有扩大...

渤海湾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简史
渤海湾盆地深层烃源岩包含了三大套沉积岩系,一是埋深大于3500m的新生界和中生界,二是上古生界煤系,三是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下古生界和中新元古界。对于古生界来说,所谓的“渤海湾盆地”范围只是华北地台古生代巨型克拉通坳陷盆地的一部分。 从板块构造格局划分,渤海湾盆地主体位于华北古板块东部,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

晚古生代火山岩
晚古生代火山岩在研究区内广泛分布,其中尤以石炭纪和二叠纪的火山活动更为强烈。火山岩类型众多,包括:蛇绿岩(洋壳)型、岛弧型、裂陷槽型和裂谷型。 1.泥盆纪 中、晚泥盆世在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有裂陷海盆火山活动,科古琴山东段有酸性火山岩喷发。 (1)巴音沟裂陷海盆:中泥盆世火山活动很微弱,以火山凝灰质碎屑...

石炭纪—中三叠世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演化阶段
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以南、山阳断裂带以北,中石炭世以后再次拉张为陆间裂陷盆地,盆地是迭加在早泥盆世中、晚期-中泥盆世碰撞前渊之上,有来自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的大量碎屑物快速堆积,滨浅海相沉积物厚达2000~8000m。当时,上扬子板块北缘石炭系皆为滨浅海相碎屑岩和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二叠纪、...

(一)准噶尔侏罗纪含煤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准噶尔盆地古生代地壳应力场以拉张应力为主,以裂陷盆地为特色,形成沟-弧-盆格局;中生代以前陆坳陷为主,呈现盆-岭格局;新生代以挤压应力为主,以压陷盆地为特色,在复杂的应力条件下形成盆地,呈现现今构造格局。 古亚洲洋可能始于新元古代,准噶尔地块结晶基底形成于前震旦纪,震旦纪—早寒武世是克拉通发展时期。显生...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