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赵匡胤和赵匡义? 赵匡胤和赵光义究竟有何矛盾?

2024-07-05m.fan-pin.com
赵匡胤最后与赵光义发生了什么,赵光义继位~

宋太祖暴毙后,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与赵德芳无法登基,而是弟弟赵光义即位,且赵光义登基后,一反常例当年改元。不久,赵光义流放了亲弟弟赵廷美,逼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自杀,赵德芳也离奇病死。由于此类怪异迹象太多,世人多怀疑赵光义是谋杀兄长而即位。
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弟弟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困顿,就躺下休息。赵光义让所有人都离开,自己来照料哥哥。
外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甚么,接着蜡烛光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铁斧戳雪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你好好去做)天快亮时,赵光义急急唤人,叫皇子都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惯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
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
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则极力为宋太宗辩解。据《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下面这一段描述很有戏剧性:“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皇帝的俗称)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谨严的历史学家,除去时值太宗子孙当朝为君主,司马光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对太宗或有辩护开脱(此段文字暗示太祖崩时唯有宋后在旁,太宗不在宫中,自不可能如僧文莹《续湘山野录》所言弑兄)外,其言当较可信。[原创研究?]此说日后也为南宋学者李焘所采,编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据司马光言,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压衙程德玄己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宋后的初衷,是令秦王德芳入承大统,谁料王继恩竟然私召晋王光义,出卖宋后,宋后纵然既惊且怒,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青年寡妇,无权无势,仓促之中只有称呼晋王为“官家”,承认既成事实而已。由此可见宋后之意在德芳,而不在晋王(还有一疑团未释,即为何也不在德昭),这是否与太祖的意向相符,尚待考究。然而宋后身为一个青年寡妇,若果真如太宗继位后所称,兄终弟及是奉母亲杜太后之命,且有“金匮之盟”的誓书,那麽宋后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毁弃成约,改立他人?
王继恩以为“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既然如此,为何身为太祖的妻子,颇为敬重和了解他的宋后却竟然不知此事,反而是一名宦官知晓更深?人或可谓宋后是为了己私而违背太祖素志,然而观诸史书,宋后为人,柔顺识大体,她如何忍心在丈夫尸骨未寒时就拂逆他平生的意愿?
而王继恩、程德玄两人的言语诸如“事久,将为他人有”“便应直前,何待之有?”等就更加不可思议;晋王既负有太后、太祖顾命,便是当仁不让的嗣君之选,何以意识到强敌的存在,唯恐落人后?更为要紧的是,当宋后见到晋王时,非但愕然失色,至于恐惧到以母子身家性命相求,这是否透露了一些内幕?如此种种,加上太祖的猝死,以及日后太宗对其兄长骨肉的猜忌迫害和对嫂嫂的凉薄,自然不能不使得后人怀疑太祖死因及太宗继位的合法性。除去着《续湘山野录》的文莹几近肯定太宗对太祖之死负有责任外,《宋史·太宗本纪》《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向太宗对待嫂侄的作为发出了质疑。

要说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的矛盾起源,就不得不从宋朝的建立说起。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在幕僚赵普、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赵光义等人的拥立下,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宋朝建立后,作为皇帝的赵匡胤自然非常豪爽,大肆封赏,赵普、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从龙之臣都加官进爵,恩宠极隆,而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虽然也得到了提升,但却仅仅是殿前都虞候,地位官职均低于其他功臣,并且作为皇帝的亲弟弟却没有被封王,这成了赵光义的一块心病,最讽刺的是赵匡胤的三弟赵廷美没有任何功劳,却被封了魏王,这让本来就小肚鸡肠的赵光义早已心生怨恨!
而且,自始至终,赵光义都认为宋朝的江山有自己的一份,赵匡胤能做皇帝,自己为什么不能?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他不断地玩弄手段,耍弄阴谋,布置党羽。
赵匡胤登基时,其母昭宪太后杜氏还健在,因昭宪太后最疼爱赵光义,赵光义经常去杜太后那告状,使得杜太后以为赵匡胤容不下亲兄弟,经常斥责赵匡胤,赵匡胤也因此厌恶赵光义,但赵匡胤毕竟孝顺,虽然反感赵光义所作所为,却不能不照顾母亲的感受,只好给他加官进爵安抚于他。
公元961年,昭宪太后病重之际,因恐去世后,赵匡胤不会善待赵光义,便以后周为何会失去天下为由,让赵匡胤答应将皇位传给赵光义,并让赵普加以记录,以确保大宋江山稳固,这就是“金匮之盟”,此后,赵光义果然得偿所愿,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开封为都城,开封府尹便是储君),再加兼中书令,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自此后赵光义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赵光义成为储君后,自然为结交朝中文臣武将提供了便利条件,毕竟自己是将来的皇帝,朝中大臣都要巴结,自此后羽翼渐渐丰满。
虽然,迫于“金匮之盟”,要将皇位传给赵光义,但是,赵匡胤还是希望能将皇位传给儿子,而“金匮之盟”的内容只有三个人知道,宰相赵普自然明白皇帝的心思,所以他极力反对赵光义为储君,也因此遭到赵光义的仇恨,后来赵光义利用赵普贪财受贿,将他驱逐出了京城,自此朝堂上赵光义权势更胜!
就在赵光义权势日盛的时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相继成年,而赵匡胤也表现出了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的意图,他立赵德昭为兴元尹(汉中)、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此同时,他提出迁都洛阳,期望用迁都来打破赵光义在汴梁庞大根深的势力,从而为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扫清道路,但是迁都不仅侵害了赵光义的利益,更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赵匡胤犹豫了,而与此同时,赵光义察觉到了危险,于是他果断地采取了措施,就在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的同年十月,公元976年深秋,赵匡胤突然无疾暴死,后世更是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一千古迷案。
而赵光义继位后,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主动说出了“金匮之盟”,并将证人赵普召回朝中继续做宰相,当然,过去敌对的两人曾经谈过什么,做了哪些妥协,我们并不知道,但是自此以后,赵普恩宠不失,赵光义还将自己的弟弟赵光美任命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并大肆封赏赵匡胤的儿子以及元老旧臣,用以稳定政局。
与赵匡胤一样,赵光义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但是迫于“金匮之盟”,还要暂且忍耐,当朝局渐渐稳定后,赵光义终于不需要隐藏自己凶狠的一面了,他先是以骄横跋扈训斥赵光美,接着又以赵光美勾结大臣图谋不轨为由将其贬斥,以至于赵光美忧愤成疾而亡。
赵光美死后,赵光义将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立为储君,出任开封府尹,但是不久,便以其失德为由逼其自杀。
赵德昭死后,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最年长,本来该由他继位储君,但是却突然病死了。
赵光美、赵德昭、赵德芳三人死后,最年长的自然成了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佐,但是,赵元佐性情宽厚,与赵光美、赵德昭等关系亲厚,赵光美被迫害,赵元佐求情,但是,却换来的是赵光义无情的训斥,赵元佐眼看着叔父兄长均被迫害致死,心中忿恨成疾,后发疯,因火烧皇宫而被废为庶人,直到宋真宗继位,才得以恢复爵位。
纵观历史,皇位多传于子嗣,传位于兄弟的极少,赵光义既然想要毁弃“金匮之盟”,直接封自己的儿子做储君就好,为何还要费尽周折,害死自己的兄弟侄子呢?估计这里面应该还有对赵匡胤的嫉恨吧?毕竟,他生活在赵匡胤的阴影下那么久,好不容易做了皇帝,自然要报复在他儿子的身上了,赵光义靠着阴谋手段,利用赵匡胤的孝顺仁慈,不仅篡夺了帝位,更是杀光了赵匡胤的儿子,不知道九泉之下的赵匡胤会不会后悔?

赵匡义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郑州巩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扩展资料: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神秘死亡的种种推测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976年,他刚刚50岁。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宫廷疑案,玄机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后人,只能在故纸堆里摸“狐狸尾巴”。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怎么能躲开这些穷追猛打的诘问呢?说他是“窃国大盗”,自然有几分道理。其一,赵匡胤之死,赵光义的嫌疑最大。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匡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光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匡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与赵光义的奸情。诸多不正常疑点暴露在那个太祖驾崩之夜。赵匡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即便这样,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费这么大劲吗?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其二,《太祖实录》忽然冒出了所谓“金匮预盟”,赵光义篡位的政治基础游移、暧昧,难以服人。   《宋史》把这份神秘的“金匮预盟”描绘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任用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太后自然非常满意,遂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赵光义正大光明。偏偏所谓“金匮预盟”的来历非常暧昧。这可是出师有名的铁证啊!赵光义登基,不可能无视“金匮预盟”。想想吧,谁肯把“你办事,我放心”的“尚方宝剑”藏进胳肢窝里?有趣的是,《太祖实录》第一次编修的时候,居然未对这件重大事件做丝毫记载。《宋史》贩卖的“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仔细分析,赵光义的政治骗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身体倍儿棒。赵光义刚刚23岁,比哥哥家的儿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时,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经11岁,四子德芳也3岁了。问题是,赵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也许还能享国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七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解释,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其三,迫不及待地更改年号,大有造成既成事实的嫌疑。按理说,老皇帝去世,新君一般继续沿用旧有年号,直到第二年,才启用新纪元。可是,赵光义根本顾不得这些“妈妈令”,还没等到这一年结束,就换上了自己的年号。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这种打破常规的险招儿,已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他的动机只有一个:抢先为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谁抢了去。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开批评,《宋史·太宗本纪》拽住了赵光义的几条“小尾巴”,提前更改年号这件事名列第一。其四,赵光义剪除后患,将“金匮预盟”所覆盖的接班人一网打尽。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说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让给小崽子。那么,有朝一日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赵匡胤的子嗣手里?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先说赵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说,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说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光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30岁;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23岁。

首先很可能存在的太后遗命以及赵光义本身在朝廷中的势力(自建隆二年(961年)起,光义担任开封府尹,主持京师达十三年,其官署号称南衙。他把一大批文武人才网罗进自己的幕府,有学者作过考证),加上太祖始终没有确立自己皇子的继承人地位,反而先封了自己的两个弟弟为亲王。

所以在太祖末年,他的确是隐然被视为皇位继承人,但太祖晚年与光义也是颇有矛盾的,他一度考虑迁都洛阳,原因之一就是企图摆脱光义在开封府业已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范围。

太祖死于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烛影斧声下太祖的猝死和太宗的继位,其内幕究竟如何,这是千古难解之谜。自元代以后直至上世纪末,史家对这一疑案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派认为,太宗即位并不存在篡弑之事;另一派认为,太宗怀有阴谋,做过手脚。

不过基本可以确定的是:

其一,太祖显然属于非正常死亡。

其二,太宗及其亲信是预知太祖死日的。据《宋史·马韶传》,马韶私习星相天文之学,与光义的亲信程德玄友善,十九日晚上来见德玄,声称“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德玄连忙报告太宗。太宗命令将他看管起立,即为以后才将其放出。

其三,从宋皇后的言行可推见太宗即位出自逆取。宋皇后得知太祖暴卒,不宣光义,而宣德芳。

总之,这一疑案稍加追究,就发现太宗问题多多,赵光义是无论如何脱不了干系的。

续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后世有人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难脱弑兄之嫌

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731714.htm

他们是兄弟没关系兄死弟即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国皇帝是封建王朝的创立者或奠基人。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开始,开国皇帝的数量难以准确统计。不过,虽然开国皇帝的数量不少,但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却是屈指可数,比如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四位开国皇帝,前两位被叫做汉高祖和唐高祖...

康王赵构是匡胤兄的后代吗
不是!康王赵构(即宋高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他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宋钦宗的弟弟,被封为康王,后建立南宋,庙号高宗。宋朝开国皇帝宋太诅赵匡胤驾崩后,由其弟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因避太祖讳改名光义)继位。宋太宗赵光义一脉传至宋高宗赵构,赵构唯一的儿子夭折,又传回给赵匡胤的后代宋孝宗赵...

浮华三千内容简介
“身在皇家,命运多舛”并非赵匡义的借口。实际上,他并非生来就属于皇家,这一点世人皆知。然而,世人并不了解的是,他内心深处的痛恨源自于并非自己,而是变成了赵光义。如果赵匡胤没有走上争夺天下之路,或许罪孽不会如此深重。然而,赵匡义无悔,他并非出于邪恶,只是对与匡胤共享十年恩爱的记忆难以割舍...

是赵匡义还是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

中国所有皇帝的顺序
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 耶律阮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耶律璟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耶律贤 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绪 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耶律宗真 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 耶律洪基 恭宗 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北宋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赵炅(赵匡义、...

中国历史上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皇帝分别是谁?
孝和庄宪皇帝 耶律阮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耶律璟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耶律贤 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绪 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耶律宗真 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 耶律洪基 恭宗 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北宋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赵炅(赵匡义、赵光义...

唐朝分为哪几个朝代,宋朝呢?元朝呢?明朝呢?清朝呢?
第2任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赵恒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4任仁宗赵祯1022—1063年在位41年 第5任英宗赵曙1063—1067年在位4年 第6任神宗赵顼1067—1085年在位18年 第7任哲宗赵煦1085—1100年在位15年 第8任徽宗赵佶1100—1125年在位25年 第9任钦宗赵桓1125—1127年在位2年 北宋...

为什么宋朝皇帝的名除了赵匡胤和赵光义外都是一个字?
法并不对,并不是“都是”两个字,其实大部分都是即位之后改名 至于为什么改名,先看下北宋皇帝表 1.宋太祖 赵匡胤(未改名)2.宋太宗 赵匡义先改名赵光义即位改名为赵炅 3.宋真宗 赵德昌即位改名为赵恒 4.宋仁宗 赵受益即位改名为赵祯 5.宋英宗 赵宗实即位改名为赵曙 6.宋神宗 赵仲针即位改名为...

历史上唐朝南北朝十六国、晋、三国、汉、秦、春秋战国、周、夏、五...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还要有时间,姓名,年号,按顺序等)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