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谁是谭嗣同 历史上的谭嗣同是怎样的人?

2024-07-03m.fan-pin.com
谭嗣同简介~

历史上,为发动革命政变而变法献身的同志比比皆是,在戊戌变法中的五君子就是典型,在百日维新当中,以谭嗣同,康有为为首的变法团队,轰轰烈烈的开始,却最后遭遇到了慈禧的阻扰,最终变法宣告失败。其实一开始谭嗣同本有着和康有为梁启超一样逃跑的机会,却都被他毅然拒绝了,为了昭示后人对革命的继承而选择了大义凛然的赴死。慈禧为泄心头之恨,原本是准备凌迟的,但因当时备受国际关注,故不敢动用此刑,于是便特意授命刽子手动用一种名为“大将军刀”的钝刀,以这种最残忍的斩首方式将这些“乱党”处死!钝刀不像快刀,可以一刀下去人头落地,而是厚如钢板。
谭嗣同甚止请大刀王五带领武林人士进皇宫救光绪皇帝,可是大刀王五进了皇宫就迷了路,不但找不到光绪皇帝,自己带的人也死伤严重,只好赶快离开皇宫。
谭嗣同救不出光绪皇帝,这时候他应该赶快逃生,可是他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殉变法事业,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一提起他,人们就会想起“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让人荡气回肠的诗句。就会想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番慷慨赴义的独白。梁卓如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南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戊戌变法”的推动者也都是很有才华的人,还有那么多的背景,但是他们最后决策的时候孤注一掷,寄全部希望于袁世凯身上确实是失策的。慈禧本来是默认变法强国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出身都是秀才,他们没有更多的政治经验,包括光绪,在变法一开始就大量裁减官员,当时失去职务的人近万人,但是又没给这些人安排出路。
谭嗣同这种志士,精神固然可嘉,但是历史影响其实是很有限的。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活了下来,但是后来他们对历史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当年戊戌变法,之所以能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主要原因在于光绪皇帝希望变法图强,但是光绪皇帝依靠的人肯定是不行的。认真分析一下,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这些人,支持他们的人有哪些?满清的官员大部分肯定不会支持,因为他们要淘汰就官吏;读书人肯定不会支持,因为他们要废掉科举,采用新学堂;士兵肯定不会支持,因为他们要建立新军队。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tán sì tóng),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   出生日期:1865年3月10日   牺牲日期:1898年9月28日
电视剧谭嗣同形象(20张)  民族:汉族   祖籍:湖南浏阳   故居:湖南省浏阳市大夫第   出生: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   父亲:清末湖北巡抚谭继洵   母亲:徐五缘   其他: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   北京半截胡同41号的浏阳会馆(莽苍苍斋)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   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代表著作《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相片及故居(20张)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谭嗣同临刑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一首绝命诗。据说此诗被梁启超“篡改”过,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证据不足,难以采信。   谭嗣同夫人李闰在他就义后取“忍死须臾待杜根”之意自号“臾生”,做悼亡诗:   盱衡禹贡尽荆榛,国难家仇鬼哭新。   饮恨长号哀贱妾,高歌短叹谱忠臣。   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   惨澹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   谭嗣同故居有湘人余德泉撰写的对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正是化用了这首《狱中题壁》的诗意。   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的“去留”可以作死生讲,嵇康的《琴赋》有“委天命兮任去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曷不委心任去留”,无论生还是死自己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有人认为“去留”不是“去”和“留”两个对比的意思,而是要留下什么。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见杨廷福《谭嗣同年谱》,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生平
   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谭嗣同致刘淞芙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妥协退让,    谭嗣同就义
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碧血丹心
1897年夏秋间,写成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他认为物质性的“以太”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世界万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而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好恶攻取”、“异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现规定为“仁”,而“仁”的内容是“通”,“通之象为平等”,“仁――通――平等”是万物的发展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他在这部著作中,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指出,封建纲常礼义完全是那些独夫民贼用作统治的工具,特别是君臣一伦, 梁启超谭嗣同
更是“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因此,对于那些昏暴的专制君主,不仅可以不为其尽忠死节,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倾向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习,协助任总教习的梁启超,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败”。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   1898年3月,他又与唐 明夷待访录
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南学会以联合南方各省维新力量,讲求爱国之理和救亡之法为宗旨,“演说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为了加强变法理论的宣传,他还创办了《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由他任主笔。由于对湖南新政的尽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闻名。光绪《明定国是诏》后   不久,就有人向光绪帝推荐谭嗣同,光绪帝同意召见。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次日,光绪又召见他,表示自己是愿意变法的,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他参政时,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剑拔弩张。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要在10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 光绪帝
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挽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编辑本段文献资料
流传诗句
  诗选(“四万万人齐下泪”“我自横刀向天笑”)   有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昊一哭休①。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②!   这首诗写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以后的一周年。   注:   ① 抵:抵销、抵挡。合:应当。苍昊:苍天。   ② 神州:指中国。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③。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③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邓太后不放心,派人来检查,杜根装死达三天,眼中生蛆。太后相信他已死,不再检查。杜根终于逃亡隐伏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说明:   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谭公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见杨廷福《谭嗣同年谱》,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5.htm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父继洵,官至湖北巡抚。少年时博览群书,好任侠,喜词章,富于思想。青年时期为父命所迫,曾六赴南北省试,因不喜科举时文,屡考不中。在此期间,他目睹了清王朝统治腐败,益想奋发有为,立志救国救民,故自名“壮飞”。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丧权失地,群情愤慨。谭嗣同痛感自己的精力多敝于考据词章,无补于事,决心致力于维新变法。遂与唐才常等在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并撰文提出变法主张,首开湖南维新之风。为追求新思想,学习新知识,他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北游访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然科学发生兴趣。在访学中,还遍交维新之士,结识了梁启超,并通过梁进一步了解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观点。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他最有名的便是那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还有这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之死 原文
当时,我正在谭嗣同的寓所拜访他,相对坐在榻上,筹划着救助皇上的办法,可是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忽然传到,不久,又听说西太后垂帘听政的诏书。谭嗣同从容地告诉我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现在想教康先生,也已经无法可救。我已经没有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虽然这样,天下事情...

谭嗣同是抗日英雄吗?
不是。谭嗣同卒于1898年,而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抗日战争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谭嗣同是哪个朝代的
清代。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主要成就是什么?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甲午战争前十余年,在江南制造总局和广学会大量阅读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政治上获得大量西学知识,加上旧的儒学、老庄学,构成了自己的变法理论,成为维新运动时期第一流的思想家。1895年,他在北京与梁启超结识,第二年写成代表作《仁学》,对中国二千多年...

革命烈士谭嗣同的诗词有哪些
夜 成 苦月霜林微有阴①,灯寒欲雪夜钟深。此时危坐管宁榻,抱膝乃为梁父吟②。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③。摊书兀兀了无睡④,起听五更孤角沉。光绪九年(1883年)以后,谭嗣同在兰州读书时,写成此诗 注 ①苦月:冬月。②管宁:三国时魏人,以好学著称。榻(ta):狭长而较矮的床。梁父吟...

中国近代史上为戊戌变法牺牲的谭嗣同,是个怎样的人物?
中国近代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代代烈士鲜血牺牲浇灌的历史。谭嗣同就是其中最为闪耀的人物之一。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他生于同治四年二月,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后的八月十三日斩于市,结束了他短暂而壮烈的33岁的人生。谭嗣同,也是名门士子出身,湖北巡抚谭继洵的儿子,幼年母亲就去世...

潭嗣同是什么朝代的
谭嗣同是清朝的。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谭嗣同喋血北京菜市口,为何现场目击者说是在锯头?
维新变法失败以后,参加变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一看形势不对立马逃脱了。而留下来的维新派代表就没那么好运了,其中戊戌六君子被抓。这六位英勇就义的变法维新人士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和刘光第。其中谭嗣同的死亡让人觉得折磨和惨无人道。二、慈禧太后誓要杀鸡儆猴 在“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最著名的一首诗
谭嗣同最著名的一首诗是《狱中题壁》。《狱中题壁》是一首视死如归、慷慨悲壮的就义诗,是诗人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捕后在狱中墙壁上题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诗文如下:《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中...

谭嗣同的绝命诗
绝命诗一般指狱中题壁。狱中题壁 作者:谭嗣同(晚清)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白话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