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品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一个人物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人物!!!

2024-06-26m.fan-pin.com
水浒传 、三国演义单个人物介绍(1000字)以上~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
  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
  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
  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
  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
  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
  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
  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
  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
  (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
  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
  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
  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
  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
  ,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鲁智深的出身及绰号:鲁智深,原名鲁达,宋渭州经略使种师中帐下提辖官,生得身长八尺、腰阔十围、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为人性如烈火,好打抱不平,因三拳打死镇关西,为避祸出走,后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因背上刺有花绣,故此江湖上人送绰号“花和尚”。
  鲁智深上梁山的缘由:九纹龙史进大闹史家庄后,为寻师父王进来到渭州,先后巧遇开手师父李忠和提辖鲁达。史、鲁二人一见如故,相约来酒楼喝酒。正高兴间忽隔壁有人啼哭,鲁达不快叫来金氏父女,问明原因,方知金女被本地恶霸郑屠霸占,鲁达大怒,便要去找郑屠算帐,被史、李二人劝住,三人赠银两给金氏父女。次日,鲁达先送走金氏父女,后来到状元桥下找到郑屠,借故与其动手,三拳将其打死出走,在雁门县重遇金氏父女,得其婿赵员外引荐上五台山文殊院剃度为僧,法名智深,因两次酒后闹事不容于僧众,携智真长老书信往投汴京大相国寺,于路先在桃花村醉打小霸王周通,后与史进重逢火烧瓦罐寺杀死生铁佛。来到东京后被派往菜园,倒拔垂杨柳,镇服众泼皮,演武时遇林冲结为好友,林冲遭陷,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后遇杨志,并与曹正等人夺得二龙山。三山聚义大战呼延灼后,同上梁山。天文石碣位居天孤星,为一百单八将之十三,成为梁山泊步军头领。
  鲁智深的结局:鲁智深上梁山后英勇善战,反对招安。梁山归顺朝庭平定辽国后,鲁智深重上五台山谒见智真长老问询前途,智真长老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来,鲁智深果然擒得方腊大将夏侯成,并亲手抓获方腊。在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钱塘江潮信大至,鲁智深想起长老之言,问明“圆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座,圆寂而逝。朝庭因其有擒获方腊大功,加赠鲁智深为义烈照暨禅师。

  鲁达的性格特点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1)爱憎分明,刚爽豪迈,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他非常同情关心被当地恶霸镇关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在倾听完金氏父女的控诉后,主动向金氏父女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等到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他才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激怒郑屠,让其对自己动手,最终为民除害,这些表现了他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
  (2)慷慨大方,重义疏财:与金家父女没有任何关系,但当倾听完金家父女的控诉后,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家父女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他掏出自己所有的银子觉得不够时,便向旁边的李忠求助银两,当李忠不爽利地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
  (3)率直粗犷,勇而有谋,粗中有细:为了保证金氏父女能平安的离开,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拖住店小二追寻金氏父女的举动,“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 在惩治恶霸镇关西的时候,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直到后来不慎失手打死郑屠,他也是随机应变,遇险不惊:“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这些都表现了鲁达的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 曹操 刘备 周瑜
水浒传 武松 鲁智深 林冲

甘于等舞台的赵云
赵云是《三国演义》大肆渲染的蜀汉人物之一。但真实的赵云既不像关羽、张飞一样和刘备情同兄弟,也一直不算是什么大官。
  刘备打下益州和汉中地盘,自称汉中王时,拜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后左右四将军(三品),但赵云只封了个翊军将军(五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杂牌将军,等到刘备称帝时,关、黄已死,张飞升为车骑将军,马超升为骠骑将军,赵云呢?仍是翊军将军。
  赵云虽然不是个大官,但是,他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立下功劳,加上又十分“识大体”,提出的建议多是为整个国家着想,因此职位虽然不高,仍然得到刘备的肯定。
  赵云早期追随刘备时,比较像是君王身边的侍卫长或禁军的队长,有时还身兼贴身保镖,这种职位是要由君王极其信任的人才能担任的。
  有件事可以说明刘备对赵云的信任程度:当曹操追剿刘备时,刘备的杂牌军在当阳长阪溃败,妻离子散,有人跑来向刘备打小报告说赵云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顺手拿起身边手戟丢向那个人说:“子龙不可能背叛我!”没多久果然见到赵云抱着刘备的儿子阿斗回来。
  正因为赵云深得刘备信任,因此许多重要家事都会委托赵云来处理,例如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而她带了许多东吴的将吏过来,仗着夫人的势头纵横不法。刘备认为赵云个性威严稳重,必能管理好这些人。
  后来孙权听说刘备西征四川,想先把妹妹接回来,然后准备和刘备翻脸,孙尚香带着刘备的儿子刘禅想回东吴当人质,幸亏中途被赵云截获,如果没有赵云,刘备的老婆儿子都在别人手上,其困境可想而知。
  赵云除了把刘备的家事管得好外,他在关键时做出的决定多从大局着眼,也让人对他识大体的见识刮目相看。
  在刘备刚夺下益州根据地时,当时跟着刘备打天下的将领都想着要海捞一票,于是建议刘备把成都的名田美宅都分配给众将领作为犒赏。身为平定益州有功将领之一的赵云,也是这个建议下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他却劝阻刘备:“要犒赏有功将领,还是等到平定天下,将士们各返回家乡后,再来论功行赏。而且益州人民近来遭遇战乱,最好还是把田宅还给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后,再来向他们征税,如此以充实国库,最好不要把他们的财产都抢来,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刘备觉得有理,就听从赵云的建议。
  在关羽中了东吴之计而被杀后,刘备为了报仇,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伐吴,当时诸葛亮劝刘备不可攻吴,赵云也和诸葛亮站在同一边。后来,诸葛亮北伐曹魏,却因部将马谡不听调度,导致街亭惨败,当时蜀汉大军几乎分崩离析,惟有赵云的军队还保持完整。
  诸葛亮在事后问了赵云旗下的部将邓芝:“其他部队都溃不成军,为什么你们没有?”邓芝回答:“因为赵将军亲自断后,军需物资都没什么损失。”
  诸葛亮想奖励赵云的功劳,于是把这些军需物资都赏赐给他,赵云推辞:“国家打了败仗,我却获得赏赐,于理不合。还是把这些物资先存放在仓库里,等冬天将士有需要时再分发给他们。”诸葛亮盛赞赵云识大体。
  赵云的官位虽不显赫,处理的又多是刘备所托付的家事,但他不把这当做低贱的工作,屡屡在关键时刻立功,而他做出的建议也从大局出发,让人对他识大体的胸襟印象深刻。最后在正史中,赵云还是和关羽、张飞等大人物并列作传。

三国之赵云

汉族,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

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刘备军曾俘获夏侯敦部下夏侯兰,兰乃赵云同乡,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荐他为军正,但不安排为自己属下,其慎虑如此。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属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甚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昔日平定桂阳后,赵云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范欲将寡嫂配赵云,赵云认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来赵范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时,刘备欲将巴蜀田宅分赐诸将,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从其言。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

赵云在传统民间说书人的三国武将武勇排名中经常名列前十名之一,而近代有一吕二赵三典韦的说法,更是将赵云的武勇地位提高到三国第二的程度。

个人认为赵云是个悲剧英雄,浑身是胆,英勇无比,而且屡建战功,但是,可惜他不是桃园三兄弟,他不能和主公称兄道弟,不能像张飞一样撒泼,不能像关羽一样高傲,不能争抢功劳,唯有在诸葛亮的庇护下做些谁都认为很正常的事情,哪怕他出生入死。

关羽,关羽先生是二、三世纪之交、东汉王王朝末年的名将,他的英勇被当时以及后世所肯定,然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得以永垂不朽,历时一千六百年而始终光芒四射,却不由于他的英勇,而由于他对刘备先生个人的效忠,这项效忠,被解释为"道义"。尤其是十七世纪清王朝,以满洲民族控制中华民族之后,在关羽身上找到政治号召的取向,强调道义,强调满洲人跟中华人是道义的结合,海枯石烂,情义不变。不不仅中华人崇拜关羽,就是在朝鲜半岛,也遍地都是关羽庙,受到万家香火。跨国英雄,关羽先生是第一人。

路过

水浒传里面的孔明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不是同一个人?
不是。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字孔明,别混淆!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孔明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毛头星,青州人氏,与弟弟孔亮同...

水浒传和你三国演义中的108个好汉的名字及绰号
水浒传人物及外号(按出场顺序)1 九纹龙 史进(史家庄少庄主) 2 神机军师 朱武(少华山大寨主) 3 跳涧虎 陈达(少华山二寨主)4 白花蛇 杨春(少华山三寨主) 5 花和尚 鲁智深(鲁达,提辖) 6打虎将 李忠(卖艺,史进第一位师傅,后为桃花山寨主) 7 小霸王 周通(桃花山寨主) ...

...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军---,一个是水浒传
我国四大名著中有两部作品塑造了一个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军师诸葛亮,一个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军师吴用。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

水浒传里的孔明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不是同一个人?
不是。水浒传里孔明,姓孔,单名明,绰号毛头星,青州人氏。与弟弟孔亮同为宋江的徒弟。他原是孔家庄大少爷,后在白虎山落草,并联合二龙山、桃花山攻打青州,而后又一同加入梁山。梁山大聚义时,成为一百零八将之一,排第六十二位,上应地猖星,担任守护中军步军骁将。征方腊时病死于杭州,追封...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主要人物的绰号
油里鳅——孙五 擎天柱——任原 剜心王——王瑾 猊威将——方琼 彪威将——褚亨 熊威将——于玉麟 幻魔君——乔冽 貔威将——安士荣 方腊手下大将,小田养己···庞万春(一箭射死史大郎)辽国还有八大将 天虎手下还有个女将,后来嫁给没羽箭张青了,忘了叫什么了 还有一伙,新编的水浒里后边...

你一定读过很多名著吧,请就《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三国演义 庞统 正面 庞统为人精明,他选折要辅佐的人是花样百出 ,有才华,帮助刘备打了不少胜战,很狡猾在曹营里成功的骗取曹操把船索连在一起为了方便火烧连环船 反面 功利心重,嫉妒同名的卧龙权力比他大,在战役中急功近利不听诸葛亮的劝告最后陨落在落凤坡上 ...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用同一种兵器的两个人是?
楼主的这个题条件不足,两部书中使用同一兵器的人很多,如果答案是关羽和大刀关胜,那么题目中应该加一句:“此二人出自同一宗族”。

水浒传里人物类似三国里人物的有哪些?
正如上面所说得,吴用的形象源自三国第一谋臣诸葛亮。尤其到了水浒后期,吴用“羽扇纶巾”的形象纵是谁看了,都会惊呼为孔明再世的。3、 美髯公朱仝——关羽 关胜是施耐庵先生把关羽整个从三国请了过来的。舍此之外,施先生又照猫画虎,设计了一个美髯公出来。关羽的美髯公绰号是皇帝钦赐的,《三国演义...

我原来以为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水浒传》中的李逵是同一个...
在刘关张三个人当中,张飞的胡子是最有特点,也是三个人中胡子最多的,于是张飞的扮演者李靖飞在剧组就有了"围脖"的外号。他当年是《三国演义》几位主演中相对年轻的,也是刘关张三兄弟中目前惟一以“演员”为职业的。李靖飞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十分内秀、细心的男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一个特别爱孩子...

《水浒传》人物对《三国演义》有诸多借鉴,梁山上谁是赵云化身?
那么这个“许贯中”是谁?很流行的看法,此人便是罗贯中,出现在征讨方腊前这个章节内,一则借此表达主题,二则暗示了后面,梁山好汉们的惨烈结局。因此,《水浒传》借鉴《三国演义》?这不是因果倒置吗?明明《水浒传》在前,《三国演义》在后,谁借鉴谁啊?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错误认知?一则是没搞懂...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