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佛教里面提到的“缘觉、声闻”是指哪一部分? 声闻缘觉,是什么意思?

2024-07-03m.fan-pin.com
在佛教中,缘觉与声闻哪个级别高?~

贤圣是没有这种差别的!佛说缘觉的境界比声闻高,是随顺我们凡夫说的,我们以为是这样,佛才这样说。实际上圣者没有高下的分别!《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自性是平等的,没有差别。但修行人断烦恼的功夫不一样,缘觉断证的功夫超过声闻,这是佛对凡夫讲的。而证果的圣者,四相离开了,他们没有“我证缘觉了”,也没有“我成声闻了”!没有这样的念头。如果有这样的念头,他依然是凡夫。既然没有成圣成贤的念头,哪来高下的念头呢?

意思是:听声见闻,感悟痛苦和别离;缘起觉悟,修生法脉。
深度解析:
声闻,意为听佛声教而证悟解脱的佛弟子。缘觉,意为在没有法的时代,独自观察十二缘起而证悟解脱的人。
解释:若从大乘佛教的角度,声闻和缘觉一是没有发菩提心,只求自己解脱,而来发心不大则影响了证悟的层次,声闻通达人无我和一部分法无我,不如菩萨和佛陀的圆满。若从小乘的角度,则认为自己的证悟与佛陀没有区别,都是不受后有的涅槃。
声闻缘觉为解脱门,菩萨道为般若门。二者不应该偏废。只求解脱而不知般若则量小,只求般若而不知解脱,则为无根之萍。

十法界的名目:一地狱法界,二饿鬼法界,三畜生法界,四阿修罗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声闻法界,八缘觉法界,九菩萨法界,十佛法界。这是从极恶到极善、从极苦到极乐、从极低层到极高层的次序排列。前六个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后四个法界,叫做“四圣法界”。六凡法界的众生随他所做的善业,上下升沉,循环不定,所谓:“三恶报穷来善道,六天福尽下尘寰”。普通所说的六道轮回,生死不息,就是指的六凡法界的众生。四圣法界的众生,已断烦恼,了生死,跳出三界,不受六道轮回,超凡拔俗,所以称之为圣。虽然佛、菩萨、缘觉、声闻、修证的程度有高低的不等,但他们超出三界,不受轮回生死的痛苦相同,所以总名四圣法界。

这十法界的差别,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华严经》说得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什么天神赐予的,是由每个人自己的心力创出来的。说浅显一点:

  我们现在起了一念极恶的心,就是创造地狱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极悭吝的心,就是创造饿鬼法界的动力;
  起了—念极愚痴的心,就是创造畜生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极瞋恚的心,就是创造阿修罗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五戒的心,就是创造人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十善的心,就是创造天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四谛法的心,就是创造声闻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十二因缘法的心,就是创造缘觉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六度法的心,就是创造菩萨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广大慈悲普遍平等的心,就是创造佛法界的动力。

  动力是现在所做的业因,法界是将来所感的业果。各人所造的业因不等,所以所得的业果亦不同,于是就有十法界的差别。

二乘,为声闻乘、缘觉乘的合称,大乘佛教称之为“小乘”。
1、声闻:在佛陀住世时期,能够听闻佛陀所教导的法义,而证得果智,称为佛陀的声闻圣弟子。后把明悟“四谛”道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断除“见思烦恼”,叫“声闻”。
2、缘觉:也称辟支佛、独觉。在无佛住世的时候,独自修行,观“十二因缘”之理,觉悟无常,断烦恼,证真理,从缘得觉,故叫“缘觉”,也称“辟支佛”。

缘觉声闻是指其所度化的众生的数量不如菩萨多,所以称为二乘或者小乘。菩萨称为大乘。
但缘觉声闻已获得解脱,可以堪受人天的供养。

  声闻乘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声闻乘证得
  瑜伽六十四卷五页云:声闻乘证得者:谓先受归依,乃至沙门庄严,为依因故;有五种证得。一、地证得,二、智证得,三、净证得,四、果证得,五、功德证得。地证得者:谓有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者:谓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世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净证得者:谓四证净。果证得者:谓四沙门果。功德证得者: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等,如是一切,应知如前已广分别。又声闻乘证得因者:谓得世间离欲之道,顺解脱分顺决择分所有善根。   二解 显扬六卷十页云:声闻乘证得者:谓初受三归,乃至依止闻庄严故;得五证得。一、地证得。二、智证得。三、净证得。四、果证得。五、功德证得。地证得者:谓得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者:谓得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净证得者:谓四证净。果证得者:谓四沙门果。功德证得者: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等功德。复次声闻乘证得中证得依止者。谓先修世间道离欲,次修顺解脱分善根,后修顺决择分善根。
  声闻乘三生
  【声闻乘三生】 (术语)得阿罗汉极速者,经三生:第一生植顺解脱分之善,第二生植顺决择分,第三生入于见道。乃至得阿罗汉果。无更较此为速者。俱舍论二十三曰:‘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种苗成结实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就解脱,三位亦尔。’
  声闻乘四果
  一.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心起贪受。迷惑不了也。九品得。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三.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四.阿罗汉
  果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盘。无法可学。(四智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出金刚经疏]
  声闻乘五道
  1、资粮道   2、加行道   3、见道   4、修道   5、无学道   1、资粮道(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产生信奉声闻乘或独觉乘之心,获得脱离轮回之成就者可进入资粮道。所生信奉二乘之心基二对轮回之“三苦”的透彻领悟,认识众生在“三苦”中休无止的煎熬。修习者开始大量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阶段就是资粮道。资粮道分为三品,称上品资粮道,中品资粮道,下品资粮道。   2、加行道(识“空”)   当修习者获“修为所生超凡智慧”成就时进入加行道。修习者用所得“止观双运三摩地”可以识得万事皆空,即识“空”。进入加行道,可引导意念使之集中于“四圣谛”及其十六法。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各自要据其对“空”的理解,将意念集中于“四圣谛”及其十六法。加行道分四位,称为加行道暖位、加行道顶位、加行道忍位,加行道世第一法位。   3、见道(见“空”)   修习者观想“四圣谛”及其十六法的结果是初次直接体验“空”之本性,此时即进入见道。“空”性的体验,依据声闻乘信徒和独觉乘信徒和独觉乘信徒观修方法的不同而互有差异。在体验“空”之本性时,修习者必须从根本上弃除属于“三界”(即欲界、无色界)的一百一十二种烦恼,弃除烦恼即为体验“空”之本性的过程。见道又可细分为十六位,称为“十六智忍”。到达见道的修习者即被称为“圣者”。   4、修道   初次体验“空”之本性后,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根据各自的观想方式,反复观想以证得“空”之显现,及至于观想到在修道阶段使已身从诸烦恼中解脱。这种观修称为九品修道第一种之上品。九品修道分下品修道三品、中品修道三品,上品修道三品这九品。每品皆修断一种烦恼一种烦恼,称九品修断。   九品修道的最后一品称为“如金刚三摩地”及第这一品,修习之静如同坚实、稳固、辉煌之金刚石。   5、无学道   九品修道修到最后一品,“如金刚三摩地”并证得断证即入无学道。无论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获阿罗汉位(包括声闻阿罗汉和独觉阿罗汉)。这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成就
  编辑本段十二缘起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四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调伏自己冲动的情欲。   九、取——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著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编辑本段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不断流转,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惑”和“业”   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觉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老死亦灭。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缘觉
  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独觉之种类,依大毗婆沙、俱舍、瑜伽师地诸论,有部行独觉、麟角喻独觉二种。依俱舍论卷十二载,部行独觉指声闻时已证不还果,而欲达阿罗汉果时,离佛自修自悟者;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而积足善根功德之觉者。关于部行独觉,有一说认为原即指须陀洹等之声闻;另一说则谓彼等先为异生,曾修声闻之顺决择分,后自证道,由是而得独胜之名,此系基于本事经中苦行外仙效仿猕猴之威仪而独证之说,即阐明部行独觉乃异生凡夫之意。此中,部行独觉之得名,系由其在声闻修行之际,多居僧团中生活;麟角喻独觉则系独自于山间、林下修行,不结伴侣,故以麟角为喻。  

  另依大智度论卷十八之意,辟支佛有二类:

  (一)独觉辟支佛,亦有二种:

  (1)小辟支迦佛,本是‘学人’(即指‘有学’,系相对于‘无学’而言),在受生七次须陀洹之后来生于人间,而于无佛之世自证成道。

  (2)大辟支迦佛,即于百劫中增长福慧,而得三十一相、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之圣者。盖前者即相当于部行独觉中之得果声闻,后者相当于麟角喻独觉。

  (二)因缘觉辟支佛,系由先世福德愿行之果报,而不必从他人闻法即能自出智慧,藉飞花落叶等之小因缘而觉悟,相当于部行独觉中之异生凡夫。  又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明揭三种独觉之道,其第一种即相当于今所说之大辟支迦佛,第二种相当于因缘觉,第三种相当于小辟支迦佛。四教义卷三引用大智度论之文,谓犹如独觉有大小二种,因缘觉亦有大小二种,其说恐非允当。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四亦举出缘觉有三种之别:

  (一)缘觉之缘觉,此与‘因果俱’相同。

  (二)声闻之缘觉,其中‘因’系指声闻,‘果’成缘觉。

  (三)菩萨之缘觉,其中‘因’系指菩萨,‘果’成缘觉。  

  大乘义章卷十七对声闻、缘觉有四句分别:

  (一)是声闻而非缘觉,即声闻人。

  (二)是缘觉而非声闻,即麟角喻人。

  (三)是声闻亦是缘觉,即为部行。

  (四)是缘觉亦是声闻,即因缘觉。又声闻、缘觉相较,则有五同六异之说,

  五同即:

  (一)见理同,同见生空之理。

  (二)断障同,同断四住之烦恼。

  (三)修行同,同修三十七道品法。

  (四)得果同,同得尽智、无生智果。

  (五)证灭同,同证有余、无余涅槃。六异指:

  (一)根异,声闻为钝根,缘觉为利根。

  (二)所依异,声闻依师,缘觉不依师。

  (三)藉缘异,声闻藉教法为缘而得悟道,缘觉藉事相之现缘而悟道。

  (四)所观异,声闻观察四真谛法,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法。

  (五)向果异,声闻人中四向四果,缘觉人中一向一果。

  (六)通用异,声闻之人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之人三千国土为通境界。  

  缘觉若与菩萨相较,则有一同十异,一同即入于圣位而永不退转,十异即:

  (一)因异,缘觉之宿善狭小,菩萨广大。

  (二)根异,缘觉为钝根,菩萨为利根。

  (三)心异,缘觉畏苦,菩萨不畏。

  (四)所解异,缘觉观十二因缘而悟解生空之理,菩萨观一切法而解二空。

  (五)起行异,缘觉修自利行,菩萨修自他二利行。

  (六)断障异,缘觉断烦恼障,菩萨能断烦恼、所知二障。

  (七)得果异,缘觉得小涅槃,菩萨得大涅槃。

  (八)起化异,缘觉仅现神通而不说法,菩萨能现神通,亦能宣说。

  (九)通用异,缘觉同于声闻仅一心一作,不能众心众作,而诸佛菩萨能于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之身等而施化用。

  (十)体义异,缘觉所有之身智功德悉皆无常、苦、无我、不净,菩萨之涅槃则常、乐、我、净。以上之比较系大乘家之说,小乘家则认为不论声闻、缘觉、菩萨等,最后均归于‘灰身灭智’之状态。  

  缘觉人唯有自利行,而无利他心,故不起大悲心救度众生,遂难登佛果位。此即缘觉之舍悲障。若自声闻而言,则缘觉为利根;若自菩萨而言,则缘觉为钝根。故旧华严经卷六等,相对于声闻之称为小乘,菩萨之称为大乘,遂将缘觉称为中乘;另于大品十地之中,称缘觉为‘支佛地’,置之于‘已辨地’之上,‘菩萨地’之下。亦即通教十地中之第八地。以支佛地而言,本身便有十地之分类。[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贤愚经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卷一八○、大智度论卷十九、卷二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二、辟支佛因缘论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一、瑜伽论略纂卷九、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慧苑音义卷上、玄应音义卷三、翻译名义集卷二]

  缘觉 - 经文记载
  依俱舍论卷十二载,部行独觉指声闻时已证不还果,而欲达阿罗汉果时,离佛自修自悟者;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而积足善根功德之觉者。关于部行独觉,有一说认为原即指须陀洹等之声闻;另一说则谓彼等先为异生,曾修声闻之顺决择分,后自证道,由是而得独胜之名,此系基于本事经中苦行外仙效仿猕猴之威仪而独证之说,即阐明部行独觉乃异生凡夫之意。此中,部行独觉之得名,系由其在声闻修行之际,多居僧团中生活;麟角喻独觉则系独自于山间、林下修行,不结伴侣,故以麟角为喻。

  缘觉 -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文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这十二支分。

  第一「无明」是疑暗义,为烦恼的通称,因属于心意的想计,故亦名惑。

  第二「行」是造作义,依疑暗的念头,而有所造作,因属于身口的行为,故亦名业。这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由于过去因熟,乃生现在世的五果:

  即第三「识」,谓今生投胎的知识,或升天,或入地狱,乃至驴胎马腹,皆由此一念为前导。

  第四「名色」,名指心,谓其但有名而无质,色指质,属于色法,此时六根尚未成,但有名色而已。

  第五「六入」,是六根逐渐完具,将出胎之时。

  第六「触」,是出胎后,与环境接触也。

  第七「受」,是毕生根尘识,所领受的苦乐遭遇也。由现世的遭遇,复种三因。

  第八「爱」,于环境生种种爱欲也。第九「取」,因爱著生起执取之念也。

  第十「有」,既由爱取,兴起诸业,必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这三因中,爱取同于无明,有同于行。由现在世三因,再生未来世二果:

  第十一「生」,为未来的受生,

  第十二「老死」,既有生,当然必须老死。以上共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的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缘觉 - 觉乘和十二因缘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当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依天台 (1) 教义,缘觉与独觉不同:有一类行者,闻佛说十二因缘之理,因而觉悟者,名为缘觉。另一类是生于无佛之世,无从闻法,但以宿世修学力故,能于诸法生灭的演变中,悟世间无常,而断无明心想。或在山间林下,见飞花落叶外景,以一念相应慧,豁破无明者,皆名独觉。

缘觉三种之别
小乘观点认为,不论是声闻、缘觉还是菩萨,最终都会达到“灰身灭智”的境地。缘觉主要关注自利,缺乏利他心和大悲心,因此在救度众生的道路上有所欠缺,无法达到佛果。在传统分类中,缘觉被置于声闻(小乘)和菩萨(大乘)之间,被称为“中乘”。在大品十地中的‘支佛地’,它位于‘已辨地’之上,...

声闻觉 这个何意?
只是小乘觉悟之一。小乘有两种,一是声闻,二是缘觉。所以小乘又叫二乘。声闻乘就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这里的佛法就是四圣谛,三十七道品等。四圣谛就是讲“苦集灭道”,讲世间一切皆苦,分析了苦的原因,以及如何离苦得乐,最后取无余涅盘。无余涅盘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声闻乘有四果,初果...

阿罗汉与声闻,缘觉是什么关系呢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声闻乘的果位为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阿罗汉为声闻最高果位,阿罗汉没有烦恼,此生圆寂后,再也不来世间继续广大地利益众生,因此称之为“...

金刚乘是怎么来的?佛教不是总共就有声闻乘、缘觉乘、佛菩提三乘吗?
楼主所说的三乘,其实也叫因相三乘,从究竟的角度来分,其实可以分为九乘次第,他们的关系如下:因相三乘:第一声闻乘,第二缘觉乘,第三菩萨乘;外三续:第一个是事续部,第二行续,第三瑜伽续;内三续:第一个是大瑜伽,第二随类瑜伽,三、赐大安慰瑜伽。

佛法里的辟之佛与声闻,缘觉有什么联系那???谢谢
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独觉之种类,依大毗婆沙、俱舍、瑜伽师...

小乘的声闻乘介绍
声闻和缘觉统称为小乘,又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佛教三乘之一。因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

佛门中的声闻缘觉属于佛门外部的外道还是佛门内部的外道?
声闻是罗汉。缘觉或独觉属辟支佛。佛门哪里外道内道?佛经说的外道是说心外求法的人。一些无益苦行的修行人。佛说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也说佛法不离世间法。如果没有世法来比喻。众生如何体会?

罗汉,生闻,圆觉,菩萨什么意思
【名称】:菩萨 【拼音】:pú sà 【注音】:ㄆㄨˊ ㄙㄚˋ基本解释 ◎ 菩萨 púsà (1) [Bodhisattva] 佛家语。梵语 bodhisattva 的音译,也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译为大道心众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为神而加以...

三界六道之外是什么
一、三界六道之外共有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四个法界。 二、根据佛教的描述,按照不同的境界,宇宙可分为十个法界,上面所述四个法界之中居住的均为出世间的圣人,其共同点是都已脱离六道轮回,证得了不生不死的境界。其不同之处在于修证功夫的高低,最低的声闻,最高的是佛。 三、佛教中三界是指...

什么叫二乘法门?
二乘,指的是声闻乘和缘觉乘,声闻乘的目标是阿罗汉,这是小乘果位,缘觉乘的目标是辟支佛,是中乘果位,也有的把这两个都归为小乘,二乘法门也就是小乘法了。二乘是有余义,什么意思呢,就是还没完呢,有余,还不究竟、不了义。就像小学的时候学数学,1-2=?,不够减呢,没法算,不够减就...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