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刘备为啥没给关羽封侯?难道怕关羽心里还有曹操吗? 刘备称帝后,为何唯独没给关羽封侯?

2024-06-29m.fan-pin.com
刘备为啥没给关羽封侯?难道怕关羽心里还有曹操吗?~

因为汉献帝已经给关羽封过侯了,刘备是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为了表示对汉室的尊崇,就没有再给关羽封侯

因为关羽已经有曹操以汉朝皇家名义所给的爵号,刘备为了表示对这一封号的尊重,所以沿袭而用,也就没有给关羽新的封号,只是特“析广汉郡葭萌县地为汉寿县”,以作为关羽的奉邑。所以说并不是刘备不重视关羽才没有给他封侯。
古代的帝王为了收揽人心,往往会以封官封侯为手段,使得臣子尽心尽力、忠心耿耿为朝廷卖力。刘备称帝后也是用封侯这个办法来笼络人心,一是为了奖励那些有功之臣,二是为了表示黄恩浩荡以及帝王对功臣的恩宠,所以封侯是君王经常用的巩固统治的手段。
刘备称帝后,封了不少侯。张飞因据水断桥,对刘备有护卫之功,得以封其为新亭侯,章武元年,又进封为西乡侯;马超汉帝原封都亭侯,章武元年,进封为斄乡侯;黄忠因定军山一役,斩夏侯渊立大功,赐封关内侯;庞统死,刘备追其为关内侯;法正死,刘备封其子法邈关内侯。建兴元年,封赵云永昌亭侯;建兴元年封魏延都亭侯;建兴六年,封诸葛亮武乡侯等。不只是像赵云这种功勋显赫的功臣得以封侯,还有一些也被纷纷封侯,比如马岱封为陈仓侯,还有南乡侯董厥、云亭侯刘敏、安汉侯王平等。这封侯的名单里唯独没有关羽,毕竟关羽可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义薄云天,忠心耿耿帮刘备打江山。
实际上刘备本应该给关羽封侯,但由于关羽已经有了爵号就没再给新的封号。关羽因为帮助曹操拒袁绍,斩其大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后由曹操所表封为汉寿亭侯;关羽死后由刘禅追谥为壮缪侯。所以刘备为了表示对先前封号的尊重就没再封关羽的侯,但是自此关羽在民间的名声比刘备大的多,他被世人尊为“关公”。

  哼,刘备和诸葛亮都是伪君子,他们想关羽死还来不及呢,又何谈封号?
  关羽失荆州是一个致命伤,也是蜀汉历史上的最大悲剧。关于蜀汉在荆州战役中不发救兵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来不及去救。但因为《三国志》中没有记载,所以后世对此也是猜测纷纷。然而到了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看法,说是由于关羽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所以诸葛亮决定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诸葛借刀杀关羽”于是被炒得沸沸扬扬。

  诸葛亮的失职在讨论诸葛亮的失职问题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一个关键问题——关羽攻打襄樊,到底是谁的决定?这场战争是不是从一开始决策上就存在失误呢?

  关于这个问题,《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但十之八九是刘备的决定,因为这样大的军事行动,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关羽是不敢自作主张的。蜀汉的最高统治者是刘备,只有刘备才有决定权。自从刘备取益州,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形势一片大好。蜀汉的事业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说“汉事将成也”。不过尽管暂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此时刘蜀的力量跟曹魏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此时北伐的时机并不成熟。但刘备这时候的脑子可能有点发热,有点利令智昏。过去的刘备看见曹操非常害怕,凡是和曹操打仗,刘备是必败。但自从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黄忠刀劈夏侯渊,刘备居然破天荒地第一次打败了曹操,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这一下子,刘备就牛了,就抖了,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和曹操并驾齐驱,刘备骄得很,狂妄得很,他不顾蜀汉国力弱小,竟然马上做出决定,命令关羽主动出击,攻打曹魏的军事重镇———襄樊。

  照理来说,刘备头脑发热,军师诸葛亮就应该冷静,应该在刘备发热的脑袋上泼点冷水,让他清醒清醒,但找遍《三国志》,也没有看到有诸葛亮在攻打襄樊这件事情上反对刘备的记载。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就是说诸葛亮主管刘备统帅部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刘备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诸葛亮都是可以参与的。诸葛亮虽然不是决策者,但他可以向决策者建言献策。可见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显然没有尽到军师的责任。

  至于诸葛亮在关羽北伐襄樊战役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三国志》中并无十分明确的记载,但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关羽出兵攻打襄樊,无论从时机、条件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看,都违反了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

  《隆中对》的策略基本上就是诸葛亮助刘备打天下的军事大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清楚,北伐必须符合这样五个条件:第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就是说蜀汉要同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但当时刘备同少数民族并没有搞好关系,因为刘备虽然占领了益州,但他们是外来户,以孟获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对刘备侵占他们的地盘是非常痛恨的,一有机会就要兴风作浪。在关羽攻襄樊时,少数民族问题根本没有解决。

  这第二条,就是“内修政理”。所谓内修政理,就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刘备夺取四川汉中是非常不容易的,刘璋这个人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刘备打四川打得非常艰苦,连庞统也战死了。刘备前后经过九年的苦战,才得到四川这块根据地。九年的仗打下来,军队十分疲劳,四川的经济破坏得很厉害,老百姓也不堪负担。所以关羽此时的北伐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实力。

  第三个条件就是“外结好孙权”,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早在我们之前的三国系列就分析过了。但这时的蜀汉和东吴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了,虽然孙刘两家最后没有动武,但双方已经撕破了脸皮。

  实际上,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孙刘联盟靠不住。他曾经对法正说过这样一段话:“主公在公安的时候,北面害怕曹操的强大,东面害怕孙权的威胁,主公的身边又害怕孙夫人。”所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前景是非常担忧的。

  可能有的人会这样认为,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未卜先知,可以预测到孙权会乘关羽北伐的时候偷袭荆州。诸葛亮确实不是神,但是诸葛一生唯谨慎,他用兵打仗向来小心翼翼,从不做冒险的事。在关羽出兵攻打襄樊的时候,荆州城防必然空虚,诸葛亮又怎么会那么粗心,不提醒刘备或者关羽要当心孙权会突然袭击,从背后捅上一刀呢?这是军事常识,诸葛亮怎么会不懂这个军事常识呢?他的警惕性又到哪里去了呢?

  还有关于北伐的第四个条件。诸葛亮曾经说过,北伐还必须要等到“天下有变”。天下有变是指曹魏有变,这个变是指曹魏统治集团发生内乱,或者说是出现农民起义、兵变,总之,要等曹魏内部出现问题才能出兵。关羽北伐的时候,却是“天下无变”,也就是说曹魏内部很稳定。当时曹操已经完全控制了汉献帝,曹操称魏王,马上就要做皇帝了,而且也没有多少人反对,甚至连孙权也劝曹操称帝。不要说什么有变,简直就是天下太平,曹魏的统治稳固得很。

  第五,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是蜀汉的北伐必须兵分两路,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荆州军攻打宛城、洛阳,益州军攻打长安,像一把老虎钳一样发动钳形攻势,使魏国首尾难顾。但关羽的北伐,只是出动了荆州军,刘备在益州的主力部队却纹丝不动,让关羽这一支偏师北伐,这不是完全违背了诸葛亮亲手制定的隆中决策吗?

  诸葛亮为何不进谏?

  诸葛亮对刘备是非常之了解的,刘备称帝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调动全国的军队讨伐东吴,收复荆州。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当时刘备已经做了皇帝,谁要进谏,搞得不好就要掉脑袋。只有赵云不管,照样说了一大通理由,坚决反对刘备伐吴。刘备果然大怒,一点也听不进赵云的意见,不仅听不进去,伐吴也不要赵云去了,让赵云留守后方,实际上是把赵云晾在一边。

  《三国演义》上讲,赵云是五虎上将,其实,赵云的官要比关、张、马、黄小得多,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车骑将军,马超是骠骑将军,黄忠是后将军,他们都是重号将军,但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是个杂号将军。可见,由于赵云过于耿直,所以刘备对他不是太喜欢。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还有一个大臣叫秦宓,他也进谏,说讨伐东吴是天时不利,结果秦宓的下场就更惨了,差点被杀掉。幸亏大臣们求情,刘备才免他一死,把秦宓下了大狱,一直到刘备死后,秦宓才被从监狱里放出来。后来刘备伐吴惨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差不多全军覆没。这个时候诸葛亮才说了一句话:“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话,必定能够说服主上不要伐吴。即使主上伐吴,如果法孝直在身边,就不会惨败了。”这简直就是一句“事后诸葛亮”的话,这说明诸葛亮当时之所以没有进谏,可能是对刘备这个人的性格、脾气摸得比较透。在刘备大怒、一意孤行的时候,诸葛亮觉得说了也是白说,谏了也是白谏,那还不如不谏。但在这种事关国家利益兴亡的时刻,作为大臣就是要尽自己的职责,何况诸葛亮作为军师、宰相,更应该尽自己的职责。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用生命去换取也值得,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呢。

  而且,就算诸葛亮劝不动刘备,但总可以尽心尽责地帮助关羽吧?关羽这个人的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有一个例子:在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西凉的马超前来投奔刘备。马超是一员虎将,连曹操这样一个把天下英雄视为鼠辈的人,看见马超也畏惧三分。马超前来投奔刘备,刘备当然高兴,就加封他为平西将军,与关羽的地位相等。这一下子可把关羽惹火了,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本事可以同谁相比?诸葛亮马上回了封信给关羽,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武艺和张飞差不多,他们两人可以并驾齐驱,但同你美髯公比起来,还差了一截啊,因为你美髯公的武艺是绝伦逸群,天下第一。这一番话可把关羽捧上了九霄云外,关羽本来就骄,这样一来更是骄上加骄,他得意得不得了,还把诸葛亮的信拿给左右宾客们看。从此,关羽头脑更加发热,真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诸葛亮这样做只会害了关羽,关羽不是一般的将领,他镇守荆州,承担着蜀汉政权差不多半壁江山的重任。俗话说得好,骄兵必败,关羽如此骄狂,以至于因张狂而不把孙权放在眼里,最后走麦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其中诸葛亮确实是要负责任的。找遍《三国志》,也没有看到诸葛亮离开荆州时,提醒关羽要注意和东吴搞好关系的史料记载。《三国演义》中孔明离开荆州将要进益州时,对关羽讲的八字箴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援兵?

  关羽丢了荆州,败走麦城,最后是被吕蒙生擒活捉,首级被送给了曹操。荆州之战,不仅仅是蜀汉政权的致命之战,同时也使得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规划未能实现,“兴复汉室”最终也成了泡影,蜀国因此一蹶不振。

  有的专家认为,关羽攻襄樊的时候兵力雄厚,兵精粮足,所以刘备、诸葛亮根本没有必要派出援兵。那么,关羽的兵力真的很充足吗?关羽的军队到底有多少,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三国志》上讲:“羽号有三万人”,这样算来,关羽能带出去攻打襄樊的人马就非常有限了,最多也不会超过两万人。而关羽水淹七军,是俘虏了不少曹家的兵将,但他能否使用这些降兵降将,使他们反戈一击呢?似乎不行。关羽平时骄横跋扈,他同自己人都搞不好关系,怎么可能让他去做俘虏兵的思想工作?

  那么刘备、诸葛亮明明看到关羽因兵力不足攻不下襄樊,为什么不给他增派援兵?有人说,这是刘备、诸葛亮不知道前线的战况,而且时间上来不及。而实际情况是,襄樊战役是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打响的,到建安二十五年一月份结束,整个过程有半年时间,成都方面从来就没有发过一兵一卒前去增援。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关羽水淹七军打了胜仗,刘备、诸葛亮不给他增加兵力或许还情有可原,等到曹操派出大批人马前往樊城,成都方面再不给关羽增加兵力,那就可疑了。

  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史料,足以证明刘备与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发兵去救关羽。一条是吕蒙攻下江陵、公安后,为了扩大战果,又派陆逊去攻打蜀国的边境城市宜都、枝江、夷陵、秭归,结果这些城市全部被陆逊打了下来,这样吴国的疆域已经扩展到蜀国的西部边境白帝城,这条史料出现在《三国志·孙权传》中。另一条史料更为重要,就是刘备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跑,逃回成都去,樊友逃跑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这条史料是在《陆逊传》中。这条史料太重要了!因为即使吕蒙攻下江陵后,马上严密封锁消息,关羽的荆州兵统统被吕蒙俘虏,无一漏网,没有人能回成都报信,但是宜都太守樊友肯定知道。宜都既然被打下了,那前面的江陵、公安肯定是丢了,这么重要的事情,樊友他敢不连滚带爬地跑回去报信吗?

  而且,刘备在攻下汉中后,为了加强成都同汉中的联系,从成都到白水关,造了四百多所驿站,就是为了保证前方和后方之间通讯联络的畅通无阻。后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从成都到湖北宜昌、武昌,到处都是快马探子、细作,随时了解敌情。这要放在今天来说,基本上就算是“谍报工作”做得很好了。

  再来看看曹操那里派出了多少增援部队:第一批是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这一批部队被关羽消灭了。紧接着,曹操派出他的五虎上将———徐晃的部队,他们吸取上一次于禁被消灭的教训,在兵力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先按兵不动,不同关羽决战。曹操又陆续给他补充了后续部队,派出了第三批、第四批部队,估计徐晃这时的部队至少在五万左右,再加上樊城曹仁的军队,形成了里外夹攻之势。曹军对关羽已经具有压倒优势。这还不算,曹操还不放心,他又下令,把合肥张辽的部队调过来。张辽是曹操的五虎上将之首,他曾经在合肥打败孙权,威震逍遥津,差一点就活捉了孙权。所以说,曹操为了对付关羽,已经把他的王牌军都拿出来了。这还不算,曹操觉得还镇不住,于是决定“御驾亲征”,他统率十几万精锐部队,开赴距离襄阳不远的地方——摩陂。曹操一生南征北战,打过多少大仗、硬仗,碰到多少困难,但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为了打关羽,花费这样多的心血,进行了全国总动员。

  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对这件事曾经做过评论。他说:“就是吕蒙不偷袭荆州,关羽也必然被曹操打败,关羽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后来曹操借吕蒙的手来对付关羽,只不过是他想让鹬蚌相争,他自己好坐收渔人之利罢了。”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也做过这样的评论:“吕蒙偷袭荆州,这确实是难以预料的,但就是吕蒙不偷袭荆州,关羽能制服曹操吗?关羽对付曹仁还可以,对付曹操那就差得远了。”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后来的史学家、思想家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

  一场荆州之战,失去的不仅仅是蜀国的一员大将,也不仅仅是一块战略要地,它失去的是之前刚刚有所好转的蜀汉江山的大好形势!传统的观点总是把这次失败归结在关羽的疏忽大意上,当然,作为这次战役的指挥者,关羽的确要负责,他也付出了人头落地的惨痛代价。但诸葛亮作为军师责任更重大,可是到底能否就此断定诸葛亮是“借荆州杀关羽”呢?而谁又应该对关羽之死负责呢?

  关羽的无奈荆州之战,从时间和信息上来说,蜀汉这个时候是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救关羽的。如果刘备、诸葛亮得知关羽丢失荆州的消息后,即刻出兵,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去救关羽,或许还有机会,还来得及。

  当时关羽留了相当一部分兵力,驻守在大本营,防范东吴的偷袭,这就说明关羽还是有一定警惕性的。但是,关羽攻打襄樊的兵力实在太少,刘备、诸葛亮又不肯给关羽补充兵力,甚至连近在咫尺之遥,也就是在上庸的刘封、孟达也不听指挥,不肯从上庸过来支援关羽,关羽百般无奈,才动了将镇守江陵、公安大本营的部队调出来这个念头。但是关羽还是犹豫不决,不敢下这个决心,毕竟关羽南征北战数十年,虽然称不上足智多谋,但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军事常识的一介勇夫。

  吕蒙和陆逊看到了关羽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于是他们施展妙计,连出高招。先是吕蒙装病,离开自己的防区,假装回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去养病,之后陆逊接替吕蒙,写了一封信给关羽,说什么在你关将军的指挥下,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就是当年淮阴侯韩信用兵也不过如此,把关羽捧得云里雾里。关羽在被陆逊灌饱了迷魂汤之后,才决定将荆州的部队全部抽出来,增援樊城,这件事当然是关羽不对,上当受骗,中了吕蒙和陆逊的奸计。

  但关羽为什么会上当呢?如果他有充足的兵力,他还会上陆逊的当吗?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刘备、诸葛亮的责任,不给关羽增派援兵。

  而且,如果刘备、诸葛亮派出援兵,即便不能达到目的,救兵未到之前,关羽已经被害,刘备、诸葛亮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总算还说得过去,还在情理之中。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成败虽然由老天爷决定,但你总要谋一谋,如果你连谋都不谋,那又作何解释呢?问题是,查遍《三国志》和《裴松之注》,没有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涉及到刘备和诸葛亮商量如何发兵去救关羽的记载。

  当初刘备在攻打汉中时,也是遇到了夏侯渊、张合的顽强抵抗,攻了一年多也打不下来,刘备着急了,觉得兵力不够,于是就赶快叫诸葛亮增派援兵。诸葛亮觉得在这种关键时刻,“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就是凡是青壮年的男子全部上前线,而女人也不能在家里闲着,必须当运输兵,将粮食物资运到前线。由于诸葛亮及时增派了大批的援军,刘备终于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由此可见,攻城的艰巨性,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深有体会的。在曹操增派大批援军,增援樊城时,刘备、诸葛亮却能无动于衷,真不知安的什么心。

  对于关羽走麦城,蜀汉方面不发救兵这件事,不只是诸葛亮的问题,就连与关羽有着兄弟之情的刘备身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肯定是有原因的,诸葛亮同关羽有矛盾,而且刘备同关羽也有矛盾。

  诸葛亮同关羽的矛盾先来讲诸葛亮同关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政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这是诸葛亮的总战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尽管这是诸葛亮的大方针政策,但关羽好像不太赞成孙刘联盟。《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孙权曾经派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关羽那里,向关羽提亲,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孙权想要同关将军结成儿女亲家,两家联姻以后,可以共同对付曹操。没有想到,诸葛瑾的提亲碰了一鼻头的灰,关羽大发脾气,指着诸葛瑾说:“吾虎女岂肯嫁犬子?”

  这段故事基本上符合历史,只不过“吾虎女岂肯嫁犬子”这句话是罗贯中通过想象力加上去的。《三国志》上的原文是:“羽辱骂其使,不许婚。”也就是关羽不仅不愿意同孙权结这门亲事,还把孙权臭骂一顿。其实,关羽辱骂孙权还不止这一次,还有比这更严重的。根据《关羽传·裴松之注》记载,当关羽包围樊城的时候,孙权表示愿意助关羽一臂之力,派兵帮助关羽一起攻打樊城,关羽痛恨孙权的表态姗姗来迟,竟然破口大骂,“孙权你这个狢子,胆敢如此,如果我把樊城打下来,我就把你灭了”。

  狢子是一种动物,跟狐狸和狼差不多,关羽骂孙权是狢子,实际上就是骂孙权是禽兽,是畜生,不是人!孙权可是三国时期的英雄,是吴国的君主,他怎么受得了关羽如此的辱骂,所以也难怪他要翻脸不认人,派吕蒙偷袭荆州。而且关羽被活捉以后,并没有被押解到孙权那里,而是当场被东吴的将领潘璋、马忠斩首,这是孙权恨透了关羽,所以命令手下将领,一旦抓住关羽,立刻就地正法,不需要向他请示。从这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诸葛亮和关羽在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上,确实是冰炭不能同器,水火不能相容。

  由于内容太多,我也不能一一给你打出来了,还望楼主谅解。不过这与我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因为汉献帝已经给关羽封过侯了,刘备是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为了表示对汉室的尊崇,就没有再给关羽封侯

古之帝王,为笼人心,固爪牙,显威仪,示恩宠,往往会把加官、晋爵、封侯等等,作为一种有效手段,频频使用。如翻翻《三国志·蜀书》就知道,刘备的西蜀,也没少用封侯这个法宝,这一手段。
西蜀前前后后,封过不少的侯。张飞因据水断桥,有护卫之功,刘备封其新亭侯,章武元年,进封为西乡侯;黄忠因定军山一役,斩夏侯渊立大功,赐封关内侯;马超汉帝原封都亭侯,章武元年,进封为斄乡侯;庞统死,刘备追其为关内侯;法正死,刘备封其子法邈关内侯。建兴元年,封赵云永昌亭侯;建兴元年封魏延都亭侯;建兴六年,封诸葛亮武乡侯等。

不只是名声显赫者封侯,就连一些名气不大者,也被纷纷封侯,如马岱为陈仓侯,还有南乡侯董厥、云亭侯刘敏、安汉侯王平等。
看着这个名单,让人会大生困惑,一是功劳盖世的诸葛亮,他的封侯,可谓是姗姗来迟,二是在这里竟然不见关羽之名,他可是刘备的结拜弟兄,股肱之佐,文韬武略,功勋卓著,义薄云天,名重一世。怎么会没他封侯的份呢?

或说,关羽不是有汉寿亭侯的封号吗?但这不是刘备封的,而是建安5年,关羽因助曹操拒袁绍,斩其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尔后由曹操所表封。顺便说一句,就连刘备的宜城亭侯,也是因曹操表封而来。

或说,关羽不是有壮缪侯之号吗?但这是死后追谥,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借了刘禅宠待陈祗的光。因为《蜀书》说得明白:“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具体内容是:法正谥翼侯,庞统谥靖侯,关羽谥壮缪侯,张飞谥桓侯,马超谥威侯,诸葛亮谥忠武侯,赵云谥顺平侯,黄忠谥刚侯,蒋琬谥恭侯,费祎谥敬侯。

清赵一清所撰《东潜文稿》有一小文《关壮缪封爵考》提出了问题:关羽“岂独无封爵耶?”“陈寿《志》惟云‘封拜元勋’而于名号缺焉无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因何在?他给出的解释是:“殆先主以公赐名汉朝,因之不改,特建置一县为公奉邑”。就是说,因为关公已有曹操以汉朝皇家名义所给的爵号,刘备为表对这一封号的尊重,所以沿袭而用,就没有再给新的封号,只是特“析广汉郡葭萌县地为汉寿县”,以作为关羽的奉邑。

怕,他怕的要死,刘备自己有很多不敢做的事情都是让关张做的,他们知道的太多。如果读书嫌麻烦的话,我有个建议就是你看一下老版的三国演义,刘关张三人初次相遇的时候他们三个人的心里话,以前的电视拍的还是很有文学价值的。后来关羽死的时候,刘备觉得自己钱粮攒的够了,就以关羽之死为借口,发兵东吴,当然这是演义说的,具体你还要读史书,那里面写的比较详细。
其次,诸葛亮也是很忌讳关羽的,这是我的看法。

汉献帝之前已经给过关羽侯位,表现刘备对于前主的敬意而已。

刘备封张飞为新亭侯,封赵云为永昌亭侯,为何就是不给关羽任何好处?
因为曹操给关羽封了汉寿亭侯,虽然这是曹操封的,但是这也是代表汉朝给关羽封的,而刘备称帝的时候汉朝还没有灭亡,所以关羽的汉寿亭侯也就保留了下来,在给众人封侯的时候也就没有给关羽额外的封侯了。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靠着自己的一众兄弟的鼎力支持,最后也是成功称帝。既然自己都称帝了,自然要给...

如何评价刘备不给关羽封侯这件事?
马超这时为什么有都亭侯的爵位?因为这个爵位是汉献帝封的,当初为夺马腾的兵权,曹操授意朝廷拜马超为偏将军,同时封都亭侯,这个爵位刘备是认的。关羽也一样,此前被朝廷封为汉寿亭侯,这个刘备也认。刘备称汉中王后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但没提封侯的事,赵云也没有,诸葛亮、法正都没有,道理就...

为何刘备称帝后,却不愿意赐封关羽和赵云?
又没过多久,又传来荆州失守,关羽身死的消息,这给刘备的打击太大了。后来又传来张飞的思绪,刘备可能都要崩溃了,这个时候哪里还有功夫给别人赐封。于是刘备在被愤怒冲昏头的情况下,发动了夷陵之战,而这个时候赵云却出来说,主公应该先讨伐曹魏,曹魏乃是国贼。刘备当时为了替兄弟报仇,怎么会听...

关羽、赵云战功这么大,为何刘备没有对其进行封侯?
关羽和赵云都是刘备建立蜀汉的左右手,他们战功赫赫,能力超群。可是刘备称帝后却没有给这两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封侯,这是为什么呢?刘备没有给关羽封侯,是因为在刘备称帝之前,汉献帝已经给了关羽一个侯爵,名为汉寿亭侯。这个爵位一直伴随着关羽,因为他是正统汉室皇帝所册封,所以刘备也就不能够在另外给...

如何评价刘备不给关羽封侯这件事?
五虎将中,张飞被封新亭候,马超赐封为都亭候,赵云为永昌亭侯,黄忠为关内侯。魏延不是五虎将,也得到都亭侯,不但如此,就连没什么名气的马岱也被封为陈仓侯、王平被封为安汉侯。但是,威震三国的关羽,刘备的结拜二弟却没有得到封侯,为什么呢?关羽,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功绩,肯定是远超过别人...

刘备称帝后,给张飞马超黄忠封侯了,为何不肯给关羽赵云封侯
但不过刘备称帝时,关羽已经去世,而且关羽丢失荆州之事,让蜀汉内部对他存在较大争议,不好给他封侯。同时,关羽大仇未报,也不是给关羽盖棺定论的时候。再加上关羽已经被汉献帝封为了汉寿亭侯,刘备宣扬自己是汉室之后,他称帝也是延续汉朝国诈,所以他也不好在汉献帝封侯的基础上,再给关羽封侯。因...

暗藏猫腻?刘备为什么不封关羽?
他怎么没拿到印章?或者说,关羽不是有汉寿侯婷的称号吗?但不是刘备封的,是建安五年。关羽帮助曹操拒绝袁绍,斩首其大将阎良,解白马之围,后被曹操封侯。对了,连刘备在翼城的亭子都被曹操封了。或者说,关羽不是有庄苗厚之名吗?但这是死后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说,这是对陈唯一的...

刘备称帝后大肆封赏!张飞、马超都封侯没给关羽有曲折
为什么关羽没有得到刘备的封侯呢?清代学者赵一清在著作《东潜文集》中,有一则文章《关壮缪封爵考》提出了问题:关羽「岂独无封爵耶?」、「陈寿《志》云『封拜元勋』而于名号缺焉无闻。」赵一清给出的解释是「殆先主以公赐名汉朝,因之不改,特建置一县为公奉邑。」因为关羽已经有了曹操以汉献帝...

刘备为什么封了那么多侯却不给关羽封侯?五虎将就差他了!
关羽投曹时,曹向汉献帝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后来这称号没变。再说刘和关情同手足,封不封对关在蜀汉的地位没有影响。我想就是这个原因。

刘备称帝之后,成了一国皇帝,却为何不给关羽张飞封王?
因为当时关羽和张飞已经被害。刘备称帝是在关羽和张飞被害之后发生的事情,在追封他们为王也已经没有意义。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