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

2024-07-01m.fan-pin.com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35岁以前):
杜甫自幼丧母,很早就寄养在东都洛阳建春门仁风里二姑母家。二姑对他非常好,杜甫和她二姑的孩子都生病了,她二姑结果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保住了杜甫的生命。所以杜甫在二姑死了以后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其为‘有唐义姑’。
杜甫在20岁之前,主要是在家读书。他7岁时就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在《壮游》一诗中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又说:“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杜甫读书很刻苦,曾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天宝五载(746),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城长安,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冷漠的现实。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妒能。天宝六载(747),唐玄宗下诏书,要有一艺之长的人都去应试(制举考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谁知这次考试由于李林甫从中把持,结果竟无一人被录取,李林甫还向皇帝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是杜甫在仕途上遇到的又一次挫折。他这时经济上也开始困难了,为了谋取出路,他不得不几次三番地向达官贵人投递诗篇,以求引荐。
天宝十载(751)正月, 唐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却又没有下文。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经济来源完全断绝,生活相当困难。
终南山离长安比较近,杜甫经常去终南山采草药,加工后出售糊口。有时候也混在饥民的队伍里,排队购买官府低价出售的粮食。“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时候也去亲戚家里混饭吃,“平明骑驴出,未知适谁门”,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渐向人民靠近,这个时期他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
3、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杜甫往奉先县家中探望家属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这年二月,杜甫从奉先县返回长安。由于敌情严重,这年五月,他又离开长安,把妻子儿女从奉先县带到白水(今陕西白水县)。
不久,潼关失守,白水沦陷,于是,在兵荒马乱中,杜甫又带着一家人向北逃难,他走在难民的行列里,以野果充饥,尝遍了逃难者所遭受到的一切苦楚。后来他听说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今宁夏永宁县西南)即位,于是他把家属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城西北三十里的羌村,便只身北上,投奔刚刚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李亨。
可是走到半路,不幸被安史叛军截获,送往沦陷后的长安。再现在诗人眼底的长安,经过安史叛军的杀戮洗劫,到处呈现出国破家亡的惨象。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潮时期。其主要诗作有《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春望》、《月夜》、《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等著名的诗篇。
4、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9—59岁):
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杜甫在华州呆了一年多,因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再加上他在政治上感到绝望,于是便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他先是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客居三个月,然后又由陇入蜀,于乾元二年岁末来到成都。
他在成都五年多,其主要诗歌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戏为六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梓州作)、《登楼》、《丹青引》等。

扩展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精通《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杜预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为荣。因为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布衣”,这是指其郡望。
又由于他在长安时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又自称“少陵野老”。杜甫的10世祖叫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居到襄阳,所以杜甫又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曾自称“襄阳杜甫”。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一分钟了解杜甫

  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唐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生於河南巩县。父名闲,是奉天县的县令。祖父名审言,在武则天的时代,担任膳部员外郎。曾祖父依艺,位终巩县县令。杜氏原住於湖北的襄阳,到了依艺这一代迁居巩县。
  杜甫祖先中最显赫的,乃杜甫的十三代祖先——杜预,其人文武双全,擅长各种学问,於文著有《春秋左氏集解》,於武则是当魏、吴、蜀三国鼎立时,在夺取魏实权晋之下为将军,其平定了吴,世称「杜武库」。杜甫承袭他这位远祖所奠定的传统,深深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终身奉行的原则。
  祖父杜审言遗留给杜甫的是诗的传统。在初唐的文坛,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不仅文章写得好,更以五言诗知名。杜甫常以祖父为荣,后来在蜀作「赠蜀僧闾丘师兄」中赞美祖父
  杜甫出生於玄宗即位之年,父亲杜闲在外作官,母亲在杜甫幼年时就已去世,他的几个弟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杜甫小时多病无母,四岁时便寄居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的姑妈家,有一次杜甫和姑妈的儿子同时生了大病,姑妈全力以赴照顾他反而牺牲了儿子,这股伟大慈爱的亲情,深烙杜甫心中并养成他淳厚的性情。
  杜甫在七岁时初次写诗,他在《壮游》诗中谈到: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当他十四、十五岁时,已俨然具有文士的风范,和一些文人们往来,意气风发。
  杜甫在开元十九年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吴越江南之旅,此期到开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岁止,看遍六朝时代留下的文物,并在姑苏台上遥想当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在西陵古驿台寻找禹穴,追索秦始皇的行踪,体悟浓郁的思古幽情,让杜甫「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如此意气风发,才气满溢。
  在开元二十三年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落第失败了。但杜甫似乎怀抱洒脱,不在意得失,又继续游历的计划。
  甫此次转向古齐鲁燕赵的形胜之地,去享受怀古快意,而且杜闲当时尚在山东衮州当司马,此行可以顺道探望父亲。
  这段期间从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岁到天宝四年三十四岁为止,即是〔壮游〕中所叙述的「快意八九年」。杜甫在衮州认识苏源明,苏为尚古派诗人,两人尽情畅游齐赵,并纵谈文史,成为莫逆,后来苏源明在杜甫五十三岁去世时,杜甫曾作一首〔八哀诗〕哀悼这个好朋友。
  纵游齐赵中,杜甫写了两首好诗〔登衮州城楼〕及〔望岳〕。杜甫七岁开始作诗,但作品已散佚,今天杜甫诗集开卷的作品是他到衮州来作的这两首诗。

  由齐鲁回洛阳后,杜甫已是而立之年了,在洛阳与偃师县之间的首阳山麓,建造了名为陆浑庄的家园,并在这时候娶杨氏为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夫妻之间,感情非常融洽,尤其在安史乱起后,他们共尝许多流亡的艰辛,每次分离,杜甫总有许多思家的作品。
  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杜甫留在洛阳,并与遭高力士等人谗言而被逐出宫廷的李白相遇,当时李白四十四岁,比杜甫大十一岁,他的文名已传遍天下,其时尚默默无闻的杜甫,必怀著向往和尊敬之心与李白交往。杜甫当时对李白的人和诗都非常向往,遂跟著李白,和当时也失意的高适(四十四岁)相遇,一起至梁、宋游历。三人各自有不少作品记述这段生活,杜甫写过〔昔游〕、〔遣怀〕,李白写了〔梁园吟〕、〔战城南〕,高适则有〔东征赋〕、〔琴台诗〕等。
  之后三人分手,高适南游楚地,李杜同往山东,李白在紫极宫修道,杜甫则专程去拜访北海太守李邕,两人相偕游历下亭、鹊山湖亭等处;之后,杜甫到山东探望弟弟杜颖,李白这时恰在鲁郡老家,听说杜甫来了,匆匆赶来相会,杜甫情感真挚写了一首〔赠李白〕
  传神地形容出李白的豪情来。这年冬天,两人在鲁郡东城一别,此后一生都未再相见
  情感绵泛不尽,可见李杜二人肝胆相照,相之相惜之深刻交谊。而两人交会时互放的光芒,亦是文学史上璀璨的一刻。

  杜甫与李白的郊游虽然痛快,但是杜甫终非李白,求仙遨游的生活终究不合适他,他一心关注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番理想大志催促著他在天宝五年,放弃了放荡齐赵及与李白畅游的快意,重新回到长安,这年杜甫三十五岁。
  第二年春天,唐玄宗为求才下诏:凡文学艺术范畴内精通一艺以上者,可由地方推荐至中央参加特别的考试。杜甫和元结皆应诏参加选试,谁知李林甫忌刻文士,下付尚书省试,使就选的人都落选,然后上表给玄宗说「野无遗贤」。杜甫因此被阻断了仕进的机会,适际又逢玄宗不理朝政,李林甫专权之政治腐败期,愈益感慨万千。
  困居长安仍等待良机的杜甫,生活蹇塞下决定上诗给权贵,请人援引,其中之一是送给尚书左丞(副宰相)韦济的〔赠韦左丞丈济」,强调自己「老骥思千里,饿鹰待一呼」,第二次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口气更是迫切;可是仍未奏效
  虽不断的努力,仍一无所获。对於如此的自己,唯有韦济给予好意。在表明自己的感谢后,又加上自己无法再等待的情形。所以想逃离都城,避开世俗,遨游於自在的世界中。
  杜甫对自己的文章与政治才能的自负与信心,强烈的形成他思想及行动的力量,又因自己辉煌的家世加重其使命感,愈显示求仕之积极。
  到了天宝十年,四十岁的杜甫适逢玄宗举行郊庙之礼,便把握时机,写了一篇〔三大礼赋〕投延恩匦;这回他不在文辞上炫耀,而是借赋进谏,劝玄宗废除奢华的祭祀,除却贡献,以恢复淳朴的政风,玄宗看了这篇赋后,便请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待诏试任用,可惜受试后并未得到录取通知。
  由於玄宗在位日久,习於荒淫宴乐,将政事委诸贪权好货的弄臣,百姓饱受残酷剥削,加之一连串战役的失败,民穷财尽,壮丁伤亡。杜甫心觉惨痛,忘了自己所受的苦难,开始为无辜的百姓呻吟,写了许多同情百姓的作品,自始一反赠答或美景诗,产生许多社会写实诗。如〔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戊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千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破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辟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海青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写军人出征,家人哭著送行,一片凄惨的景状。杜甫所以称为「诗史」就因为他的诗都是史实的纪录,对於唐代边防征役,兵卒苦难,均有深刻而真实的描写。
  此间杜甫虽然不断藉由社会景况批判时政,但仍不放弃陈情谋职,直到天宝十三年,求仕依旧不成,生活十分贫困,不仅大人衣食不饱,小孩也常饥饿号哭。杜甫满腹辛酸,打算卜居杜曲,做一乡野小民,便在城南杜曲盖了一座茅屋,把洛阳的妻小迁来此定居这时他写诗常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野客」。杜甫此时才四十三岁,还不能安於野老生活,常自伤落拓,写诗抒概,并对百姓疾苦,朝廷昏瞶有多讽喻。
  从天宝六年,杜甫满腹期望到长安谋图发展,到天宝十三年,失望伤心地离开长安,其间八年忍受贫苦、饥饿、疾病折腾,眼看朝纲紊乱,权贵荒淫,生灵涂炭,自己却无能为力,求汲无门,当真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其内心的负荷难以笔述。

  天宝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安禄山以除君侧奸臣杨国忠的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开始南下,在十二月十二日攻陷了东都洛阳。杜甫与家人开始一段艰辛困苦的逃难,〔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在夜半仍得走在荒山野径,加之深山雨多,道路泥泞,杜甫一行人手牵著手前进,终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西北三十里的羌村,这时得到肃宗於灵武即位(西元七五六年),一心期望肃宗能复兴唐室,於是便趁洪水稍退时,西去灵武投奔员武。不料杜甫在中途为贼军捕获,送往已沦陷的长安,也幸好他未曾高官显赫,未被胡人重视,不若其他被俘虏的官吏被带到洛阳,被逼投降或替安禄山做事。
  忠心耿耿的杜甫在身陷长安的日子中,回想鄜州的家人,内心万分焦虑,在〔月夜〕中想念妻与子
  肃宗至德二年,杜甫四十六岁,仍陷居长安,一连串兵败的消息,又感伤人世激变,忧国忧民的杜甫更是想念鄜州的妻子及山东平阴的弟弟,他一连串写了〔忆幼子〕、〔一百五日夜对月〕、〔遣兴〕等,其中〔春望〕非常有名
  这首诗既是忧国感时,又是怀念家人之忡忡。
  幸而这一年正月安禄山被其义子安庆绪所杀,肃宗利用贼军动摇分裂之际南下至凤翔,杜甫开始计划如何逃出长安而至凤翔,经过一路惊险颠踬,终於在五月十六日抵达,肃宗感其忠心忠义,下令授官为谏官左拾遗,第一次成为直属於夫子官吏的杜甫十分高兴,於〔述怀〕中写下「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但在就职后,力行谏诤触怒了肃宗,於闰八月初一,杜甫被闲置遣休鄜州,回鄜州后写了〔晚行口号〕记述自己行经晚山中,见雁落水寒,想到自己白头还家的心境;〔羌村三首〕记初抵家门,见一片荒凉惨景及家人悲喜交集的情状;〔北征〕则是回忆离开天子返家的种种情形。
  在杜甫在羌村和家人共同生活之时,官军得到回纥军支援,终於十月十八日夺回洛阳,肃宗於十二月二十三日回到长安,杜甫亦携家带眷到达长安,写了〔洗兵马〕、〔晚出左掖〕、〔春宿左省〕、〔曲江对雨〕等许多忠君爱国的诗章,仍得不到肃宗重视,黯然出京,至华州就任,此后离开长安再也没机会为朝廷分忧并建功立业了,杜甫一生苦难重重,空有远大见解与高明理想,最后却落得浪迹江湖,野老终生。
  任职华州后的第二年春天,杜甫回陆浑庄老家去探视,想起兄弟四散他乡,感慨万千。二月,从陆浑庄返华州,途经新安县,这时天气久旱不雨,饥馑发生,社会又是一片紊乱,杜甫从新安到石壕到潼关,一路所看到的都是老弱穷苦,荒凉混乱的情景。他将沿途所见,写成有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合称「三吏」;和后来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诗中充分表达出人民的苦难,以圣人胸襟体会百姓忧苦。
  杜甫途经新安县的道上,看到官吏点兵的情形,县内无壮丁,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全需当兵,有钱人家的男丁有父母相送,贫苦人家的瘦男孩独自伤心落泪,杜甫见其哭啼惨痛,便安慰他们此役不会太累,长官亦十分亲切。虽然只是忠实描述所见,但足够令人鼻酸。
  回到华州正值旱夏,到了秋天饥馑遍地,民情一片哀鸿,杜甫深觉无力回天,决定弃官流浪江湖。几经思考,杜甫打算移家秦州,此去千山万水,这一生再也未曾回到关内,西入秦州使杜甫诗风有很大改变,除了更接近百姓,平时描述生活外,也吸收西南歌谣、方言语音,形成有名的「吴体」。

  杜甫带著对朝廷绝望的心情,黯然踏上往秦州的道路,在秦州的生活还算清闲安定,闲静的日子中仍以诗为要务,不忘同情百姓,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正义感,有时则抒发客居悲秋的心情,还有怀念兄弟、朋友的情感。〔月夜忆舍弟〕即是怀想失去音讯已久的故乡弟妹
  杜甫在秦州生活三餐不继,住不满四个月收到一封住在同谷的好友的来信,极力形容同谷生活环境良好,杜甫决定携家前往,此行山川崎岖,遥远难行,一陆上所见奇山异水,山石怪骇,而人民生活十分疾苦,触发杜甫内心感受,写成秦州纪行一系列作品十二首。
  经千辛万苦达同谷后,却发现事与愿违,生活仍十分不易,边哭边吟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从这几首诗,可见杜甫走荒山,儿女呻吟,弟妹离散,山中白狐、黄狐、蝮蛇等怵目惊心,且看第一首感受他伤心的苦情
  在同谷仍受贫困所迫,实在待不下去,杜甫於十二月动身前往成都,沿途仍以诗纪行,形成类似秦州纪行的十二首组诗,在十二月底抵达物产丰饶的成都,生活渐得安定。
  杜甫和家人到了成都,暂时在西郊的草堂寺安定下来,第二年,上元元年(西元七六O年),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开辟一亩地,建了一座草堂,并向朋友要了许多树苗,种在家的四周。堂成后,一家人才真正过著安静的生活,已没有在秦州、同谷时那种走投无路的怨艾,渐渐有了安贫乐道的豁达,在〔春夜喜雨〕中可以感受到养育万物的自然恩惠
  这时,杜甫依然思念故乡,担心弟妹的生活,忧心国家的前途,但在自然的平和,以及深厚的人情中,他的心灵逐渐恢复平静。
  上元三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驾崩,杜甫的好友严武受调回长安,杜甫送严武至绵州的奉济驿,临别再三赠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诗中显现许多不舍的心情,并哀叹自己要独自回草堂,寂寞过完残生。不料两人刚分手,四川徐知道便起兵反叛,成都一片混乱,杜甫回家路被阻而暂留梓州避难,之后再接妻儿至梓州,一家人暂居於此。
  代宗庆德元年,杜甫五十二岁,於梓州听说唐军已收复河南河北,非常兴奋,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声泪俱下,喜极而泣,乱世离乡终有天下太平可携眷回乡之时。但是杜甫回洛阳的心愿仍未实现,因为当时中原虽复,但回纥气焰高涨在洛阳长安任意横行。
  故乡归不得,成都乱后又无所依靠,只得继续留在梓州。梓州当时是东西川节度使的治所,也是官吏往来必经之处,杜甫不免要送迎往来,因此赠酬的诗特多。辗转多时,代宗广德二年暮春三月,一家人终於回到成都草堂,此时好友严武力劝杜甫投身仕途,并推荐给朝廷,使他回到成都衙门上班,开始幕僚生活。但他终究无法忍受紧张又拘束的工作,数度请求严武让他辞职回草堂,如愿之后,作了一首诗给严武〔敝庐遣兴奉寄严公〕
  杜甫报告自己对野老生活的满足,并希望严武能来喝酒作诗。不久之后,杜甫赖以为支柱的严武突然去世,回乡之心便更加热切,五月便离开度过五年半时光的蜀地,心情纪录在〔去蜀〕
  看出一直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行将老朽之时暮然回首,竟是满怀的人生厌倦与感慨。
  严武的去世使杜甫一家生活失去依靠,陷入困境,只好收拾行囊,再度走上流浪迁徙之路。他们乘船入长江,到云安的路上写了〔旅夜书怀〕
  写旅泊在外的心境,夜景雄浑,浪涌不绝,自己却受痼疾所苦,生命微渺飘荡,如天地间一只小沙鸥般。
  杜甫到云安时,病重难行,便开始养病,直到代宗大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身体渐渐好转,才离开生活半年的云安,前往夔州。夔州位瞿唐峡附近,和后汉初公孙述所筑的白帝城相连,杜甫一家在山腰的房子落脚,此处风景壮丽绝色,西郊的武侯庙更是杜甫屡游不倦之地,写了〔八阵图〕
  此期,杜甫对夔州特殊的奇风异俗亦有诗述:〔负薪行〕、〔雷〕诗、〔火〕诗等。
  身子欠佳的杜甫,在闲静卧病中十分容易陷入回忆,除了一些感慨时局的作品外,大半是回忆过去经历的诗,如〔夔府书怀四十韵〕从安史之乱起追溯;〔遣怀〕及〔昔游〕则是回忆年少时代与李白、高适客游梁宋的经历;〔壮游〕更是从七岁学诗开始说起,历叙漫游吴越齐赵、客居长安、安史之乱、滞留巴蜀等,简直是一篇自传。
  这年秋天,杜甫移居到夔州的西阁,初来觉得景物一新,又做了不少有名的诗,〔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秋兴八首〕主要描写身居峡中,心忆长安的心情,其八首七律合成一组,每首之间都有相互贯串组织的关系,这种连章诗,是杜甫诗中的独创。杜甫在夔州两年内,写了约莫四百三十首诗,占他现存作品的七分之三,其诗更是达到成熟境界。
  直到大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杜甫五十七岁,决定离开夔州,和家人从白帝城下航瞿唐峡,至江陵会弟弟杜观,却受江陵诸公薄情,无法投靠久留之下,回到潭州,以船为家,采草药到鱼市场贩卖为生,〔江汉〕足见当时孤寂冷凉的生活
  杜甫留在潭州过年后,到大历五年(西元七七O年),因潭州刺史被杀大乱,只好入衡州避难。久居水上的杜甫在颠沛流离下,风痹之病日重,最后卧倒舟中,写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历叙自己困窘之状与病势之危。诗成后,杜甫便在湘江舟中溘然长逝,这时是大历五年冬天,杜甫五十九岁。
  杜甫的家人当时没有钱把杜甫的灵柩运回故乡,只好安厝於岳阳,四十三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将其灵榇带回洛阳附近的偃师,埋葬在首阳山下杜审言的墓旁。一代伟大的诗人,终身功名无成,事业寂聊,临老还飘荡江上,结束残生,此些凄凉况味愈显悲哀。





杜甫一生的几个重大转折点是什么?
天宝五载(746),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城长安,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冷漠的现实。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妒能。天宝六载(747),唐玄宗下诏书,要有一艺之长的人都去应试(制举考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谁知这次考试由于李林甫从中把持,结果竟无一人被...

杜甫的生平、作品、名人故事。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

历史上的李林甫是个怎样的人?他算得上是奸臣吗?
提到唐朝著名宰相李林甫,从他的种种事迹上判断确实是个大奸臣,公然在朝堂之上破坏纲纪、口蜜腹剑、排挤贤臣,如果不是他重用胡将,怎么会出现安史之乱?种种罪名累积在一起可谓是罄竹难书。尽管他在政治上确实有一定的能力,让他稳坐相位17年,但是私欲更强!接下来就仔细聊一聊李林甫的一生。李林...

诗人杜甫生平有哪些事迹
杜甫早年间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
天宝五载(746),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城长安,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冷漠的现实。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妒能。天宝六载(747),唐玄宗下诏书,要有一艺之长的人都去应试(制举考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谁知这次考试由于李林甫从中把持,结果竟无一人被...

张灵甫简介(74师张灵甫简介)主要经历
可谓张灵甫一生命运的概括。张灵甫简介张灵浦(1903.08.20~1947.05.16),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改名张灵甫,字钟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于解放战争之孟良崮战役中阵亡,终年45岁。张灵浦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抗日英雄,又...

杜甫的生平
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着实逍遥了一阵子。这一时期,杜甫还交了一个与他一生厮守,相濡以沫的知音,那就是他的妻子杨氏夫人。大约是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与司 农少卿杨怡之女杨氏喜结伉俪,此后杜甫的荣通困顿,杨氏夫人始终守候在其身边,任劳任怨,是杜甫困顿蹇滞的人生路途的一大幸事。...

一代奸臣李林甫为什么会被朝廷活活累死?
李林甫的一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千方百计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相;第二阶段是千方百计保住这个位置。为此他铲除了一块块绊脚石,整到了一批批竞争者,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辛苦,倾注在朝局与政事上的心血竟比忠臣还要大,以至于活活累死在了岗位上。李林甫是为了什么呢?光耀门楣吗?他的那些...

...从当年史料记载中看有关杨澄甫的史实与传说
关于月薪的传言,经证实是无稽之谈,留给我们的更多是历史的反思和对杨澄甫传奇人生的探究。综上所述,杨澄甫与杨氏太极拳的故事并非完全被神话所笼罩,而是由真实的历史片段和争议所构成。杨澄甫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转折,他的太极拳理念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听书有感】《杜甫传》听书有感
这是杜甫一生的转折点,但是他却被李林甫毁了一生。从这个事件中我知道了不能胡乱听信别人的话语,要证实他人的话语是否正确,不要被他人欺骗。 有一次杜甫的诗被皇帝看到了就让他来当官,皇帝让李林甫给他派发一个官位,但是李林甫佷长时间都没有派发,最后把他编到了荒凉之地。在这个地方他被起义军抓到了长安,...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