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东周各诸侯的称谓是怎么回事?比如郑庄公、卫庄公、齐襄公、宋襄公等有同样的“某某公”名。 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 第一个蔡啥意思?是杀 还是放啊

2024-07-03m.fan-pin.com
东周各诸侯的称谓是怎么回事?比如郑庄公、卫庄公、齐襄公、宋襄公等有同样的“某某公”名。~

这里的“公”其实只是对国君的一种称谓,并无其它含意,事实上卫齐均为侯国,只有宋国才是公国,郑国只是伯国,一般历史上只是称其为卫侯,齐侯,郑伯,宋公,只有涉及具体国君时才会称其为某某公,与具体国家无关,但楚国不同,它一直游离于中原之外,很早便已自称楚王,其相关文献也以王相称,因其国力强大,而周王室又无力干预,春秋后期诸国也已默认这一称呼,所以说只有楚国是“某某王“,而其他各国都是”某某公”

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

这些都是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作为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古谥法制度
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扬善赋简曰圣;净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诤不威曰德;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
安乐抚民曰康;和民安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德周达曰昭;治而无眚曰平;
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
辟土远服曰桓;克净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能思辩众曰元;
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圣善周闻曰宣;
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
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
不生其国曰声;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衍曰戴;未家短折曰伤;
短折不成曰殇;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
官人应实曰知;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
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逢难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贞心大度曰匡;
德正应和曰莫;施勤无私曰类;思虑果远曰明;啬于赐与曰爱;
危身奉上曰忠;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教诲不倦曰长;
肇敏行成曰直;疏远继位曰绍;好廉自克曰节;好更改久曰易;
爱民在刑曰克;除残去虐曰汤;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
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
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
尊贤让善曰恭;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
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温柔贤善曰懿;
心能制义曰度;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芝心克庄曰齐;
资辅共就曰齐;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柔己安众曰靖;
恭己祥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威德刚武曰圉;弥年寿考曰胡;
保民耆艾曰胡;追补前过曰刚;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
强以执正曰威;治典不杀曰祁;大虑行节曰考;治民克尽曰使;
好和不争曰安;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
追悔前过曰思;行见中外曰悫;状古述今曰誉;昭功宁民曰商;
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慈人短折曰怀;
述义不克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
思虑深远曰翼;外内贞复曰白;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
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
杀戳无辜曰厉;愎很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刺;早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好变动民曰躁;不悔前过曰戾;怙威肆行曰丑;
壅遏不通曰幽;早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柔质受谏曰慧;
名实不爽曰质;温良好乐曰良;慈和遍服曰顺;博闻多能曰宪;
满志多穷曰惑;思虑不爽曰厚;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
内外宾服曰正;彰义掩过曰坚;华言无实曰夸;逆天虐民曰抗;
名与实爽曰缪;择善而从曰比。

不是这样的。
当时的诸侯在去世之后,他的继承者一般都会根据他的作为按照《谥法》的规定上一个谥号,比如郑庄公的庄、齐桓公的桓,并不是同一时代的公都是一样的“某某公”

但是有一个问题,许多诸侯生前就有所谓的谥号,所以有些著作中经常出现某某公、某某王,其中原因需要进一步探究

!!!!!!!!!!!!!!!!!!!!!!!!!!!!!!!!!!!!!

这个涉及到很艰深的族群学``不知道楼主有没有兴趣看看这方面的论文``
我发几篇上来吧```

昭穆制度是周代贵族礼法中很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经过长期演进之后,在东周与汉代文献记载中已经演化为多种形式和内涵,其间颇有异同。清代学者江藩曾经将之细分为庙制、族墓、祭序、赐爵和世系五类, 当代有些学者则将昭穆择要归纳为墓葬、宗庙、祭祀等宗族活动三方面。 然而,此类研究结论对于先秦贵族名号中的“昭”、“穆”涉及很少,只有谢维扬先生曾经指出,昭穆除用于“行辈的标志”、“宗庙的排行”、“赐爵与旅酬的顺序”和“墓葬(作者对此存疑)”外,还有标示“继位次序”的功能,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古文献记载中关于“昭穆”的若干疑难。然而此一论点只是作为持论者有关著作的附录,未及展开作细致考察,因而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作补充论证。

一、“跻僖公”的疑难
在古代文献传统中,“昭”、“穆”的得名被认为与公墓之制有关。 先秦作为世系的昭穆史料至今仍有诸多疑问,较著名的如春秋鲁文公时祭先君“跻僖公”而“非昭穆”的事件。事见《左传》文公二年:
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庙。跻僖公,逆祀也。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尊僖公,且明见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后小,顺也。跻圣贤,明也。明、顺,礼也。”
《国语•鲁语上》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
夏父弗忌为宗,蒸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有司曰:”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夫祀,昭孝也。各致斋敬于其皇祖,昭孝之至也。故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犹恐其逾也。今将先明而后祖,自玄王以及主癸莫如汤,自稷以及王季莫如文、武,商、周之蒸也,未尝跻汤与文、武,为不逾也。鲁未若商、周而改其常,无乃不可乎?”弗听,遂跻之。
大致是叙述宗有司坚持按继位先后一昭一穆的制度,而时任主管长官的宗伯夏父弗忌却强迫下属执行被认为是违背昭穆原则的“逆祀”命令。
《春秋》的另外两传对此也有议论,从语句本身看应该是同意《鲁语》宗有司的观点,但也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公羊传》文公二年曰:
何言乎升僖公?讥。何讥尔?逆祀也。其逆祀奈何?先祢而后祖也。
这里“祢”指父,“祖”指祖父。《公羊传》认为此类逆祀与违背“父昭子穆” 先父后祖的行为性质相当。《谷梁传》文公二年曰:
跻,升也,先亲而后祖也,逆祀也;逆祀,则是无昭穆也;无昭穆,则是无祖也;无祖,则无天也。故曰文无天。无天者,是无天而行也。君子不以亲亲害尊尊,此春秋之义也。
鲁闵公与僖公为兄弟行。 按照传统的“父子异、兄弟同”昭穆的排列原则, 无论是先闵后僖的“顺祀”、或者先僖后闵的“逆祀”,应该都不会引来专门执掌宗族祭祀事务的宗有司的反对。
历来学者在“跻僖公”是否“非昭穆”的问题上分为两派。一派否认跻僖公是乱昭穆,以《左传》文公二年杜预注为代表,唐孔颖达等附议 。另一派则认为跻僖公确实“非昭穆”。其中以《国语•鲁语》韦昭注最有代表性,其文曰:
僖为闵臣,臣子一例而升闵上,故曰非昭穆也。
服虔、何晏和贾公彦等也都主张兄弟可以异昭穆,理由是兄弟先后继立,后立者于先立者曾为臣,而君臣之义例同父子,即所谓“臣子一例” ;清人金榜、孙诒让等也同意此说 。近人杨伯峻先生也支持贾疏,并引曾廉说提出“天子诸侯由旁支入继大统者皆当定为昭穆”。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如何休、范宁其观点比较含混,大致是意图调停两说,多认为《鲁语》的“昭穆”是虚指或引申,泛指乱礼法。所以虽然原则上兄弟同昭穆,但是“逆祀”也可以“非昭穆”指代。 其实还是可以归入孔疏“假昭穆以言之,非谓异昭穆也”一派。
通过上述简要分析可知,否方主要依据各类先秦两汉文献里关于“父子异、兄弟同”昭穆的排列原则,属于间接证据;肯定一方则有《国语•鲁语》的一条直接记载,还有《春秋》经传定公八年关于“从祀/顺祀”的论述,以及《礼记•王制》郑注等各类证据,但是也面临如《左传》文公二年孔颖达疏的非难。 显然,双方的观点都有相当证据,却不足以完全否定对方。
当代学者中否定“非昭穆说”最有代表性的是李衡眉先生。 他不仅否认跻僖公是非昭穆,而且反对王国维先生周王号生称说,进一步认为“昭王”、“穆王”都是谥号,与昭穆无关, 希望以此避免将诸侯中普遍又无明显规律的“昭、穆”名号与庙制挂钩,但事涉生称王号这个迄无定论的难题,因此颇具争议。 另外还有部分学者的观点与李衡眉先生大同小异。倪德卫、夏含夷先生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根据“父子异/兄弟同昭穆”的标准,认为《史记·晋世家》记载先献后穆的晋侯继位次序将使昭侯、穆侯将同处相同昭穆位置,这就“破坏宗庙中的昭穆制度”,因此可能为先穆后献之误,意图调和金文和文献记载之间的年代矛盾。 这表明他们并不认为昭侯、穆侯等贵族名号仅是谥号,而应该具有昭穆含义。不过从下文的归纳看,这种推测显然没有全面参照两周时期各国的相关情况,实际上持论者所谓“破坏宗庙昭穆原则”的“错误”在史籍里却是普遍现象。我们自然没有理由认定先秦两汉文献中的诸多此类世系记载都是错的,而且连错误的方式也完全相同。因此其结论也是缺乏史料依据不足信从的。
谢维扬先生的研究结果与此相反。他认为《鲁语》宗有司的主张不能“轻易抹杀”,但贾公彦“以其弟子为臣,臣子一列,则如父子,故别昭穆也”的解释是难以成立的:
唯一能说得通的解释是:在祫祭先君的时候所使用的昭穆顺序,在这时已并不是就先君的行辈而言,而只是指先君的继位次序的先后而已。与前面的几种昭穆的用法比较,这里昭穆的含义显然发生了变化,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事实。
本文赞同谢维扬先生关于“非昭穆”之昭穆是指“先君的继位次序先后”的观点,并根据先秦的大致全部贵族相关世系记载,提出进一步补充性论证。

二. 东周贵族名号中的昭穆规律
下文将先秦两汉文献所涉及的东周贵族昭穆名号资料全部排列,从中考察各种意见的是非优劣。
两周贵族世系多数仍较完整保存于传世的古代文献 ,其名号中含“昭”、“穆”者有15例:鲁、晋(2例)、秦、楚、卫、蔡、宋、郑、魏、韩、燕、曹、齐、许;其中“昭”、“穆”皆备者有鲁、晋(2例)、秦、楚、卫、蔡、宋、郑、燕、曹、许12例;姜齐、魏、韩只有“昭”,但世系完备;另外还有君夫人6例、诸侯国贵族宗族10例。下列各表就根据这些世系记载而复原,具体标准为:
①各表左两列是根据“父子异/兄弟同昭穆”原则排列的“可能性一”,昭穆只按行辈不计继位次序,以“同辈同昭穆”标明。右两列则按照继位次序一昭一穆排定的“可能性二”,不论行辈,凡始封别祖之后继位次序奇数者为昭、偶数者为穆,以“臣子一例”标明。“可能性三”为特殊情况随时予以补充说明。
②凡名号“昭”、“穆”具全者、或只有“昭”或“穆”但世系完备者皆收。
③入昭穆世系的标准是:凡正式即位称公侯者、或虽即位但只称子或称名者 、虽未享国但有正式君号者,皆一并计入。
1、两周诸侯名号之“昭”、“穆”具全例(10国11例)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可能性三:臣子一例
非子(始祖) 非子(始祖) 非子(始祖)
[昭] [穆] [昭] [穆] [昭] [穆]
秦侯秦仲襄静出、武、德康桓哀惠厉共(昭子)、简出、献惠文 公伯庄文宪宣、成、穆共景(夷)悼躁、怀灵、惠孝武、昭[襄] 秦侯秦仲襄静出德成康桓哀惠厉共怀灵惠献惠文昭[襄] 公伯庄文宪武宣穆共景(夷)悼躁(昭子)简出孝武 秦侯秦仲襄宪德成康桓哀悼躁灵惠献惠文昭[襄] 公伯庄文武宣穆共景惠厉共怀简出孝武
在秦君世系中,历来学者或以为静公早死、出子幼年见杀不计入世系 。若如此夷公、昭子亦皆为太子早死未继位,一例不计,则秦世系当减去四代,即得表之“可能性三”(实际上昭穆仍然不变,与“可能性二”同)。另,夷公、昭子皆为太子未继位,早死有谥,故“昭子”在“穆”也与继位次序之昭穆无关。
以下各世表皆同此例。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周公(始祖) 周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鲁幽、魏真、武伯御、惠庄文成昭、定悼穆 考、炀厉、献懿、孝隐、桓闵、僖宣襄哀元 鲁炀魏献武伯御惠桓闵文成昭哀元 考幽厉真懿孝隐庄僖宣襄定悼穆
晋之一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唐叔(始祖) 唐叔(始祖)
[昭] [穆] [昭] [穆]
晋成靖献文 武厉厘穆、殇叔昭 晋成靖献殇叔 昭 武厉厘穆文
晋之二:曲沃武公系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武公(始祖) 武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献襄、成厉平 惠、文灵、景悼昭 献文灵景悼昭 惠襄成厉平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熊绎(始祖) 熊绎(始祖)
[昭] [穆] [昭] [穆]
熊艾熊胜、熊杨熊康、熊挚红、熊延熊霜、熊徇若敖蚠冒文穆共郏敖、昭 熊 黑旦熊渠熊勇、熊严熊咢霄敖武成庄康、灵、平 熊艾熊胜熊渠熊挚红熊霜熊咢霄敖武成庄康灵昭 熊 黑旦熊杨熊康熊延熊徇若敖蚠冒文穆共郏敖平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康叔(始祖) 康叔(始祖)
[昭] [穆] [昭] [穆]
康嗣靖顷共、武桓、宣懿、戴、文穆献灵出、敬 考 贞厘庄惠、黔牟成定、殇襄庄、子斑、子起悼出公子、昭 康嗣靖顷共庄宣黔牟戴成定殇灵子起庄悼昭 考 贞厘武桓惠懿文穆献襄出子斑出公子敬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蔡仲(始祖) 蔡仲(始祖)
[昭] [穆] [昭] [穆]
伯荒厉夷共宣穆文灵、平悼、昭 宫武厘戴桓、哀庄景(隐太子) 伯荒厉夷共宣哀庄景平昭 宫武厘戴桓穆文灵悼
蔡最早是周初“三监”之一叔度的领地,《世本》云“居上蔡”。但因上蔡离殷故地有距离,与“监”的身份不符,因此学者多有疑义。所封或应如《汉书·地理志》所言为殷旧地卫 ,这样《逸周书·作雒篇》的“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 和《周本纪》的“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才可以理解。然而根据某些记载,叔度似乎并非受封建国称侯。此蔡因参与叛乱被周王廷剿灭,叔度被流放,蔡遂覆亡。后来的蔡国系新封。据《管蔡世家》其始封祖当为叔度之子名胡者,史文曰:
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馀五叔皆就国,无为天子吏者。
这里,司马迁似乎认为蔡仲是继承蔡叔之封国。但是“馀五叔皆就国,无为天子吏者”却暗示情况并非如此。除去早死的伯邑考、武王,和被杀的管叔、流死的蔡叔外,余下曹、成、霍、康、厓正好五人,似乎蔡叔度当为“天子吏”而不在“就国”之列。 《左传》也证明了此点。僖公24年传曰: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郑玄、郑众、贾逵以“二叔”为管蔡,或有他解 。伪孔传尚书《蔡仲之命》曰:
蔡仲克庸祗德…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
《书序》、《正义》也都记载成王“命蔡仲践诸侯之位”、“命蔡叔之子蔡仲践诸侯之位封为国君,以策书命之。史叙其事故作蔡仲之命”。另外,《左传•定公四年》记载:
管、蔡启商,惎间王室。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见诸王而命之以蔡。
如此,后来的蔡国是成王时消灭蔡叔后所封的蔡仲之国应无疑义,自当以蔡仲为始封之祖。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帝乙(始祖) 帝乙(始祖)
[昭] [穆] [昭] [穆]
微子宋愍、炀厘哀武穆愍、子游、桓成、御 微仲丁厉惠戴宣殇、庄襄昭 微子宋愍厉惠戴宣殇愍桓成昭 微仲丁炀厘哀武穆庄子游襄御
宋的情况与上述各国不同。《史记•宋微子世家》曰:
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
因此,理论上宋并非周初新分封的诸侯,而是商的继续,微子启并不能单独作为宋世系中的开国君主。 根据卜辞记载,商人始祖为契,以后至帝辛一共29代44位商王。若从第2位商先公开始计昭穆,则“昭明”为昭,“相土”为穆……以此类推,无论按照“同辈同昭穆”、还是“臣子一例”微子排列皆为“昭”。虽然商代是否实行昭穆制度尚无确切证据,但因宋君有“昭公”、“穆公”,东周的宋制无疑应与诸侯相似,故一并排入考察。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桓公(始祖) 桓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武昭、厉、郑子、子亹穆 庄文 武昭郑子文 庄厉子亹穆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召公(始祖) 召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昭4世)惠顷郑宣庄桓昭 (穆4世)厘哀穆桓襄 宣 (昭4世)惠顷郑宣庄桓昭 (穆4世)厘哀穆桓襄宣
燕世系自召公经惠公、襄公至昭公,(父子)继或(兄弟)及不明。若皆为父子相继,则“同辈同昭穆”、“臣子一例”两种观点都成立;若其中有奇数代为兄弟相继,则只有“臣子一例”符合,无论哪种情况“臣子一例”都可以成立。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叔铎(始祖) 叔铎(始祖)
[昭] [穆] [昭] [穆]
太伯宫伯夷、幽、戴穆庄昭 仲君孝惠桓厘 太伯宫伯夷戴穆庄昭 仲君孝幽惠桓厘
曹国君名号“昭”、“穆”皆备,若按照《管蔡世家》的记载,却不符和两种昭穆说中的任何一种。但《曹世家》的早期世系存在疑问, 虽“昭”、“穆”具全似也不宜直接从始封祖开始推排。春秋以后曹世系则比较完整。《春秋》庄公24年曰:“曹羁出奔陈”。贾逵注曰“羁是曹君”,杜注“羁,盖曹世子也”。只有《公羊传》另有别解曰:“曹羁者何?曹大夫也”。
近代学者多主羁为曹君说,如章太炎先生认为,“不书曹伯羁者,盖戎挟制曹人,争议逾年曹未得即君位,至此年之冬而决裂,遂侵曹而逐之”,并对逾年未正式即位的例子有较详细讨论。 杨伯峻先生亦赞同此说。 因此若据贾逵以来学界通行观点,则春秋曹君昭穆名号的排列也不存在疑问。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昭] [穆] [昭] [穆]
惠桓伯羁、厘 穆庄昭 惠桓伯羁昭 穆庄厘
2、东周诸侯名号之或“昭”或“穆”例
以下为诸侯名号独有“昭”或“穆”者,由于缺乏昭、穆之间的联系对照,故自继别的始封祖后第一、二代昭穆开始排列,“?”表示未知名但确有其人者。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毕万(始祖) 毕万(始祖)
[昭] [穆] [昭] [穆]
武子昭子献子??武侯襄王昭王 悼子魏嬴魏侈桓子文侯惠王哀王 武子昭子献子? ?武侯襄王昭王 悼子魏嬴魏侈桓子文侯惠王哀王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韩武子(始祖) 韩武子(始祖)
[昭] [穆] [昭] [穆]
?献贞庄武列哀昭 ?宣简康景文懿 ?献贞庄武列哀昭 ?宣简康景文懿
姜齐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太公(始祖) 太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丁癸武文庄襄、无知、桓 乙哀、胡、献厉成僖孝、昭 丁癸胡武文庄襄桓昭 乙哀献厉成僖无知孝
3、 东周贵族名号“昭”、“穆”例
除了上述君王世系完整者可资对照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大贵族,因为记载较多,可复原其部分族长宗子的世系。其中涉及“昭”、“穆” 名号的有以下几例。
单氏: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单伯(始祖) 单伯(始祖)
[昭] [穆] [昭] [穆]
襄靖成 顷献穆 襄靖成 顷献穆
范氏: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隰叔(始祖) 隰叔(始祖)
[昭] [穆] [昭] [穆]
士蔿武宣昭 士谷文献 士蔿武宣昭 士谷文献
孟孙氏: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桓公(始祖) 桓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共仲 穆 共仲 穆
叔孙氏: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桓公(始祖) 桓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僖庄仲壬、孟丙、昭 戴穆 僖庄仲壬昭 戴穆孟丙
叔孙氏之二(叔仲支派):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桓公(始祖) 桓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僖惠昭 武仲?穆 僖惠昭 武仲?穆
季孙氏之一(穆伯支派):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桓公(始祖) 桓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成文悼 ?武穆 成文悼 ?武穆
季孙氏之二(平子支派):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桓公(始祖) 桓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成文悼桓?昭 ?武平康? 成文悼桓?昭 ?武平康?
子服氏: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孟文子(始祖) 孟文子(始祖)
[昭] [穆] [昭] [穆]
孝昭 惠 孝昭 惠
臧孙氏: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孝公(始祖) 孝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僖伯氏瓶宣昭 哀文臧为 僖伯氏瓶宣昭 哀文臧为
子叔氏: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文公(始祖) 文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叔肸齐叔辄、穆伯 声敬 叔肸齐叔辄 声敬穆伯
4、贵族妇女名号称“昭”、“穆”例
两周除君主、贵族之外,君夫人名号也出现过昭穆。昭,有齐昭公夫人“叔姬”又称“昭姬”(《左传》文公14年)。穆,有穆嬴、穆姜、穆嬴、穆姬、穆孟姬,分别为周景王、鲁宣公、晋襄公、秦穆公、齐灵公夫人。这几位贵族妇女的夫君若按照“父子异/兄弟同昭穆”,则晋襄公、齐灵公属于昭系 。但是若根据本文“臣子一例”的观点排列,六女之夫所属昭穆却无一例外皆与妻号相同。
周 鲁 晋 齐
后稷(始祖) 周公(始祖) 叔虞(始祖) 太公(始祖)
[昭] [穆] [昭] [穆] [昭] [穆] [昭] [穆]
昭 共孝厉幽桓厘襄定灵 穆懿夷宣平庄惠顷简【景】 鲁炀魏献武伯御惠桓闵文 考幽厉真懿孝隐庄僖【宣】 献文灵景悼昭 惠【襄】成厉平 丁癸胡武文庄襄桓昭懿顷 乙哀献厉成僖无知孝舍惠【灵】
鉴于这六位贵族妇女史料记载不多,也没有发现其生平有特别相似之处,这就很难将其名号中的昭穆看成本人谥号。另外,除齐昭公夫人昭姬、秦穆公夫人穆姬外,其夫谥号也都不是昭或穆,所以也不能以“从夫谥得名例”看待。就目前史料而论,她们之间的唯一相似之处就是其夫的继位次序皆为“昭“或“穆”。
这四位君夫人的例子对于证明继位次序的昭穆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
5、例外情况
春秋的许君,“昭”、“穆”具全,但其世系完全不符合上述归类。
根据《左传》等记载,许文叔始封后世系不可考,一直到春秋前期偏晚的庄公以后其世系始入《春秋》,其后大致先后有国君:庄公、许叔(穆公)、僖公、昭公。据此,昭穆排列如下表: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昭] [穆] [昭] [穆]
僖 庄、穆昭 庄僖 穆昭
清人姚彦渠的《春秋会要》、日本学者竹添光鸿《春秋会笺》等认为“许叔”即许穆公,若此成立无论哪种可能性都无法协调“昭”、“穆”关系。不过此段许君世系根据文献记载同样是漏洞百出的。
成书较早的杜预《春秋世族谱》以为此许叔为桓公郑,并在《春秋释例》中干脆就说“《世本》无许叔,疑郑即是”,而且桓公郑与僖公关系不明。另外,根据《左传》记载,许自庄公始入《春秋》,并于鲁隐公11年会齐侯。若继位的许叔是庄公弟穆公,根据《左传》穆公当立于鲁桓公15年,其在位达42年。此后穆公子僖公,在位34年。这样,即便以许始入《春秋》会齐侯的鲁隐公11年为庄公元年,庄公、穆公两代人在位至少92年,比君王连续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清乾、嘉的85年还长,近乎不合情理,世系应该存在讹误。
三、西周天子王号中的“昭”、“穆”
(一) 周先公的世系
关于西周诸王的世系昭穆问题,文献记载比较多。 在这些记载中,明确显示在周先公先王中有如下行辈昭穆关系:
大王之昭 王季之穆
文之昭 武之穆
不同行辈分属不同昭穆,次序井然。传统观点认为是指大王之子为昭、王季之子为穆、文之子为昭、武之子为穆 ,但是这种观点其实是基于《史记•周本纪》对周先公世系记载 ,而周的先公世系记载却疑问很多而且记载不唯一。
关于周先公的完整世系记载共有三种。《世本》曰:
后稷生不窋,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刘,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揄 ,毁揄生公非 ,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组绀 ,组绀生太王亶父,太王亶父生季历,季历生文王。
《史记·周本纪》云: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 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汉书·古今人表》记载的世系可图示为:
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辟方—高圉—夷竢——亚圉、云都—公祖—亶父—季历—文王
《周本纪》先公世系记载存在的问题,《史记索隐》就有所察觉:
《帝王世纪》云“后稷纳姞氏,生不窋”,而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弃之子,至文王千余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
《史记正义》引《毛诗疏》也认为此类上古先公世系不足信:
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
或云东周太子晋述周先世与《史记》同,可证《周本纪》记载完备可信。其文曰:
自后稷以来宁乱,及文、武、成、康而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难也如是。
实际上从史源角度而论,此条与《周本纪》所载应该出自同源,两者当作为同一条史料看待,并无额外说服力。
这三种周先公世系的主要差别,在于《世本》记载的名、字具全的“公非辟方”、“高圉夷竢”和“亚圉云都”, 《汉书》却将其名、字分读作两人,或父子或兄弟,因此就比《史记》和《世本》多出两代三人。
《史记》等记载周始祖后稷与商人祖先契皆在尧舜治下任职,《商本纪》从契到末代的帝辛经过了30代,商世系已为卜辞证实非常可靠,并且商人继及兼用。而《周本纪》等记载的周先公世系却只经历了15、16代,远少于《殷本纪》商王世系。这个问题古人也已注意,如《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刘敬说:
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
《史记索隐》解史曰:
《帝王世纪》云“后稷纳姞氏,生不窋”,而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
方诗铭先生则进一步指出:
《周语》:“祭公谋父曰: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云“世后稷”则非一世可知。不窋既非弃子,则公刘亦非弃之曾孙可知。汤伐桀至纣十七世,《世本》公刘至文王十六世(《史记》止十二世),世数略相当 。
显然,公刘之后周的先公世系应与汤之后商王相当。如此,虽然汤伐桀至纣十七代,而《世本》公刘至文王十六世十四代(《史记》止十二世),两相约略相当。但是若考虑到商王继及兼用、而周先公以父子相继为常例,那么在相同时段内周先公世系至少应不少于商王。所以在这三家里若确实有完备记载存在,则似以《汉书古今人表》可能性更高。
据上述周先公先王世系记载,若“同辈同昭穆”,就可以排出以下谱系。不过不同的世系记载,若按照“同辈同昭穆”原则,全部排列仍然不合“昭穆”。但是若根据《汉书古今人表》记载世系,按照“臣子一例”排列,昭穆次序井然,又出现类似东周诸侯世系的情况了。
其实关于所谓“文之昭”、“武之穆”的涵义,并非只有传统观点一种读法。谢维扬先生曾经根据先秦文献记载的武王之后称“武族”、简称“武”,文王之后简称“文”,惠王、襄王之后称“惠”、“襄”,鲁桓公后代被叫做“桓”的现象, 认为“昭穆制度便可能是周共王以后逐渐形成的。文献中关于共王以前周先王或先君的昭穆的记载则可能是后来根据穆、共二王的昭穆逆推的结果”。 据此则昭王的后代自然可以叫“昭”、穆王的后代可以叫“穆”;相应的昭王本人应该属于“昭”,穆王本人也应该属于“穆”。由此向上逆推,则文王的后代自然也可以叫“文之昭”、武王的后代也可以叫“武之穆”,这类称呼很容易被理解为文王属于“穆”,所以子孙叫“文之昭”;武王属于“昭”,所以子孙叫“武之穆”了。
可能性一:同辈同昭穆 可能性二:臣子一例
《周本纪

诸侯这种称谓的来历
诸,即夏商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诸是泛指,意思为众多 候,中国古代的一种爵位,位列公之下,即公侯子爵,是当时独立的地位很高的封国的统治者。在夏代后被广泛使用,指被因战功,或统治者王族亲信被封国的人,被统称为诸侯。割据时代地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公,伯,候”,这些的称谓分别
宗法血缘关系把诸侯和周天子紧密地纽结在一起,使这些“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分封制度虽然在商代已开了先例,但当时被分封的边鄙诸侯与商王朝并无亲戚关系,所以时服时叛,而西周把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起来,不仅巩固了中央政权,也加强了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西周分封诸侯的爵位,因其封地大小,...

春秋战国时期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

询问西周的一些称谓和自称,求高手解答
天子、公、侯、伯、子、男均可自称为寡人、寡人、孤、吾、不谷、朕;周天子的母亲称谓是“王太后”、“慈壶”、“慈闱”诸侯君王的母亲的称谓是“夫人”:也谦称自己“寡小君”,“少君”。“朕”这一称谓就是“我”的意思,周王的王后、夫人、世妇、嫔、妻都可以这样自称自己。周王室的兄弟姐妹...

...侯伯子男称谓。晋国国君称公,如晋文公。但为什么有时又称晋侯呢...
从分封制上来讲,晋国的国君应该被称呼为晋侯。因为晋国在被分封的时候是被周天子分为侯爵的。之所有有时候会被称为晋公,是因为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成为春秋强国,称晋国国君为“公”,是对其的一种尊称,再后来就一直延续下来了。晋国(前1033年—前349年),周朝的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

战国时期国王称谓
诸侯国国君自称寡人。国人称呼自己国家的君主为君上。如果某位国君死了,那么就会根据他一生的表现给予一个评价,也就是谥号,如齐威王、齐宣王什么的。战国时期,周王在名义上仍然是最高统治者,称天子。各诸侯国国君,在名义上仍然是周王的臣下。比如同样是上卿,周王的上卿要比诸侯国的上卿高一级...

东周时期,周天子还在的时候,各诸侯继承人怎么称呼?叫太子吗?
公子 如,齐桓公,称为公子小白 ———周代时,天子、诸侯的嫡子称“世子”。 开始的时候世子只是个称谓,儿子都是世子,后来,演变成册封,也就是后来说的储君,就是继承父亲的大儿子,但大多还是册立长子,历史上册立少子为世子的也有。例如:周宣王立鲁武公的次子为世子最终引发鲁国内乱. 后世...

关于中国古代称谓的几个问题,公侯自称用什么词?
如王世民先生将其结果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诸侯自行称王"之事,西周时期属周邦以外的戎狄首领,春秋时期仍限于徐、楚、吴、越这类蛮夷之国;第二,侯这种爵称,行用比较普遍。主要有燕、鲁、卫等同姓诸侯,勋劳卓著的姜齐,以及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第三,公、伯两种爵称,西周时期公为...

在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不是绝对的,为什么?
因为大宗和小宗有不同的层级、其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区分是相对的,西周时期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关系.其中:(1)“周天子——诸侯”这一范围而言,周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2)“诸侯——卿大夫”这一范围而言,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3)“卿大夫——士”...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的公是什么意思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