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什么是汉代的“内外朝制”? 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实行内外朝制

2024-07-01m.fan-pin.com
汉朝的内外朝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外廷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由丞相领导。内廷指的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
汉初,行政由外廷负责,到汉武帝,内廷起主导作用。内廷一开始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属机构。
后来内廷的地位越来越高,内廷的首领是“大司马”,当大司马领尚书职位时,他在政府里的实际权力就超过了丞相。

扩展资料:
汉朝时,有相关规定,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一下的中都官和郡国官,不但如此对于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丞相有举荐权。
丞相的权力太大,已经威胁到皇帝的权力了。汉武帝愤慨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于是,内外朝制度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汉武帝时期,中朝的人员主要是由三方面人才构成:
1、主要是少府官员,汉武帝时期,将它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参与重大决策的机构。
2、侍从、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加官,这些官员主要是在重大决策时,可以朝谏奏事。
3、就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如大司马、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这些人被皇帝授予头衔,参与决策。
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外朝

内外朝制度是西汉的
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参与机要,大司马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等,权势均超过宰相。于是,和属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
“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尚书,本是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官员。“中朝”形成后,尚书地位日益上升,在“中朝”逐渐居于核心地位。

“内外朝制”西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一种平衡相权的政治制度。

内朝,又称中朝,中朝官由皇帝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外朝官包括丞相以下的正规职官,为法定的正规机构。汉武帝设置内外朝制度,主要是利用内朝去平衡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从而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一、外朝

西汉外朝官由丞相统领,丞相是全部外朝官的首长。凡国事,均先上丞相府,由丞相于府中召集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会议,议定之后再以丞相的名义上奏皇帝裁可;凡大的人事变动、政策调整,也都是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皇帝的诏命,都必须下达给丞相,由丞相负责实施。

汉朝,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按照汉朝任免丞相的仪式规定,皇帝本人亲自出席朝会,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到会。丞相晋见,皇帝必须在正殿具正式朝服接见。丞相奏事毕,辞出,皇帝要起立、送至殿门。

丞相病重,皇帝要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尸体从丞相府移私宅,皇帝要亲自上门吊祭,并赐棺木、葬地、冥器等。由此可见丞相地位之尊崇了。

二、内朝官(中朝官)

中朝官由大将军统领,至于侍中,常侍,散骑常侍、黄门侍郎以及光禄勋所属,谓之宿卫。宿卫近在皇帝身边,颇受皇帝信任。这些中朝官都是没有实际职掌的加官。加官是武帝发明的官制,虽无职掌,但因为皇帝所亲信,讲议朝政,奉诏治事,逐渐获取了原属丞相府的决策会议的权力。

扩展资料

历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一、秦至汉初

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二、汉武帝之后的汉朝

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设立,皇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但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互相消长的内外朝。

三、魏晋至宋

魏晋至宋宰相制度进入调整期。曹魏时,凡任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者,便成为宰相,执掌政柄,但这时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名义上仍不失为宰相之号。至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宋齐梁陈并相沿袭。

隋朝废三公,三省长官为相,称为“真宰相”。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中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之变化与宰相名称之多变均较复杂。

三省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确立。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相权被进一步削弱。

四、元明清

元至清末宰相制度为衰落期。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金朝罢中书、门下两省,实行一省制,以尚书省总揽政务。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明洪武元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

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



也叫做内廷、外廷。
外廷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由丞相领导。内廷指的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汉初,行政由外廷负责,到汉武帝,内廷开始起主导作用。内廷一开始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属机构;后来内廷的地位越来越高,内廷的首领是“大司马”,当大司马奉命领导尚书时,他在政府里的实际权力就超过了丞相。前汉的尚书由宦官担任,到了后汉中期,该机构已发展得大到可以控制六个“曹”。
外廷的官制主要由三公、九卿以及其所属的官署组成。而内廷大司马通过其下属的“尚书”施政。“尚书”本来是类似于现在的秘书的一个官职,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后来权利逐渐从外廷转移到内廷,皇帝的私人秘书也就成了国家政府的正式官员。
前汉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汉三公变成:大司马、司徒、司空;也体现了这种政治权利的转移。

上面兄弟说的不错,我从另外角度讲讲我的看法。

元朔三年(B126,乙卯),汉武帝初设内外朝。遂以卫青主内朝,公孙弘主外朝。〔“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明·于慎行《读史漫录》)〕

说到底,汉武帝设立内外朝的目的是"重用近臣,攘夺相权”。

秦统一之后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了顶峰。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一些宰相很快“厄运当头”: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期,共有三十多位宰相被杀,被贬黜的更多。

皇帝总疑心朝臣搞鬼,宰相弄奸,因而用身边的亲信秘书(内朝)分外朝之权,乃至架空外朝而取代之。然而这些原先的近侍奴才一旦权重事繁,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又演变为新的外朝,引起皇帝的疑心。于是皇帝又另建一个秘书班子来架空之。形成了内外朝互相消长的局面。

如汉之丞相统公卿而主朝政,武帝开始就便培植“尚书”(原仅为管理文牍的秘书)而分其权。演变为汉以后至隋唐之尚书省,秘书已成了新的宰相,于是唐帝又重用“同中书门下”的近臣,使其架空尚书省。到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又演变新的宰相并出现以他为首的外朝“中书省”,于是明代皇帝又用身边的一些“大学士”组成“内阁”来架空中书省,乃至取消丞相。然而明代后期内阁又已坐大,象严嵩、张居正那样的大学士又已从秘书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乃至权相。于是清朝又出现了南书房、军机处之类的秘书班子,以架空内阁。若无辛亥之变,可以想见以秘书架空外朝的游戏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中国古代哪些朝代实现了民族的大融合?
汉代,汉承秦制,中央设丞相御史太尉(三公),太尉专管军事,分设内外朝;地方实行郡县制。 元朝,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地方行省制度,西藏归属中央 史上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分别是: 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

三公九卿制变更
汉代时期,虽然沿用三公九卿的结构,但官职名称和权力有所变化。汉武帝时期,中央官制进一步分化,形成内外朝制度,丞相权力被削弱,尚书台的权力逐渐上升,御史大夫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例如,大司马取代了太尉的部分职能,御史大夫则变为全国最高法官和监察官,后来又改为大司空,不再担任法官职务。东汉时期...

与西汉内外朝制度相同作用的中国制度是什么?
三国魏晋的霸府制度(即强势领导直接靠自己的幕僚班子,架空整个朝廷,例如老曹和司马昭)。清朝的军机处只能说有点像(因为军机大臣们实际上只是高级秘书,没有强建议权)

甲骨文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制度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
因为题目上问“甲骨文”反应的古代制度,甲骨文明显是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一直到商朝末期和周朝兴起的初期,甲骨文还一直有使用,等到了东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使用木竹简了。C郡县制 是秦朝时候的制度,秦始皇废除周的分封制,全国地方行政区划改为郡县制。D内外朝制 是西汉时汉武帝设立的制度,...

古代制度有哪些?
宰相(丞相)制度的变革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丞相为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隋唐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体现了皇权的加强;北宋在宰相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军权,设三司使分割财权,把宰相职权一分...

汉朝的内外朝制是不是分别有一位丞相
就一个。

有关西汉中央政制的问题(急!!!)
如果说宰相三公制是汉代的行政执行机构,那么御史台是其制约机构。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 汉武帝刘彻削弱了丞相...

唐代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人数不同。汉朝的丞相起初只有一人,如萧何为丞相,后设置左右丞相,其中右高于左,如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而唐朝,丞相人数多,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还有尚书左右仆射,也是丞相之职。第二,职权不同,这个当然不需多说了,唐朝人多了吗,所以每个人管的...

汉朝的官职基本框架
蜀国以汉朝正统自居,所以同汉朝遗风比较重,但是在诸葛孔明治蜀时有无尚书台一说还有待考证。吴国统治者坚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个别官职上动了动小手脚,但并没有值得一提的改革。房玄龄评价到:“孙吴、刘蜀,多依汉制,虽复临时命氏,而无忝旧章。”②在三国时期官制上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其中有以置...

请问能否推荐一些能够了解汉朝内外朝制度的书籍?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