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如何做好城市设计? 如何做好城市亮化工程

2024-07-01m.fan-pin.com
怎样做好城市规划管理?~

1、认真制订“四线”管理规定。根据省建设厅的要求,制订城市规划“四线”(道路红线、水体蓝线、山体及公园绿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管理制度,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强制性规定。
2、修改完善《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总结《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一年来的试行效果,着手进行修改完善,作为重要的城市规划管理依据。
3、完善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和规范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的要求,尽快提出我市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的意见,完成《宜昌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章程》和配套文件的草拟工作,建立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制度,进一步完善集体决策和科学决策机制。
4、建立城市规划公示制度。重点是要实现选址意见书和规划方案(成果)的公开,巩固行风评议成果,进一步转变改善城市规划工作,保证城市规划政务公开工作的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
5、制定城市规划行政许可操作规程。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将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用程序和规范固定下来,规范项目受理、审查、审批、会议和执法文书等,形成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明确的职责手册。2005年要完成手册编辑的整体框架方案制订和规划文书的规范工作。
6、积极探索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实施新方式。一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结合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城郊居民集中建房工作,及时选定搬迁地址,帮助做好规划设计,引导村民建设新型的居住小区。二是要合理预留适当土地,解决村民的生产问题。要通过引导城郊结合部集中建设单元住宅,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避免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城中村”,同时为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7、服务重点工程建设。要继续做好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工业项目和公益事业等建设项目的规划服务工作,坚持跟踪联系项目制度、现场办公制度和主动协调项目建设的做法协调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城市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8、努力争创“楚天杯”。积极参加创建湖北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活动,力争取得好成绩,通过创建促管理。
9、完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结合市政府目标考核工作的开展,深化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全年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局领导、科室和责任人。
10、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宣传。继续大力宣传城市规划,让社会各界了解规划、关心规划、参与规划。

1、结合规划,注重创新  
城市亮化设计工程,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城市特色。其实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城市亮化工程只有设计师用心设计才有特色才算是成功的。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规划定位。每个城市都应根据总体规划制定城市亮化专项规划,在专项规划中首先应明确城市总体亮化的原则与特点,再对各个功能区的基本照明指标,如照度、亮度、均匀度、眩光控制要求、色彩控制要求、灯杆灯具控制要求等一一注明。城市亮化是必须的,但是要有创新、有特色。 
2、目的,以人为本  
我们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目的,城市亮化工程也不例外。城市亮化技术并不是建立在照明工程原理基础之上的,而是基于对美学价值的感受和洞察力。通俗地说,就是必须广大市民觉得好看,觉得舒服才是成功的亮化工程。所以我们在设计城市亮化工程时,不管是亮化道路、广场还是建筑物,必须明确亮化的目的是通过灯光让人觉得舒服、好看,也就是以人为本。   
3、不求最亮,只求最好  
一个成功的亮化照明设计,在夜晚人人都看到它熠熠生辉,梦幻美丽。然而在白天日光照射下,即使再加大光源功率,也会毫无效果。这就说明亮化的效果不在于单纯的亮度,而在于对比。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在进行亮化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亮化部分与周围背景的对比,包括亮度的对比、颜色的对比、变换的对比。所以说进行亮化设计不必追求最亮,只有追求最佳的对比,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锦上添花,宁缺毋滥  
城市亮化是一项锦上添花的工作。就是说要通过光的作用突出、夸大一个物体的优点、特点,使之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城市亮化设计是城市发展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反过来说,它毕竟不是一种生活必需,应当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  
5、节能减排,绿色照明  
现在,某些城市亮化过多过滥,不但没有美感,甚至有些造成了严重的光污染,影响了市民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活。设计是节能的源头,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尽量采用耗能小的方案,采用节能的灯具。城市亮化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而城市需要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城市亮化也要追求用较低资源、能源消耗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应着重表现城市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改善城市建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巩固城市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和概念。城市设计要素包括:宏观层面 (1)天然环境,天然环境的主要特点/组成部分,天然景观、文化或社会经济资产在地理和视觉景象质素上的直接及间接影响,配合天然环境和景观 (2)人造环境,城市环境,加城市特色及创造高质素环境以促进城市景致,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视觉景物的适合性及显见度,景观和发展模式方面的协调,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地方特色的增强, 与历史文物环境的协调 中观层面 (1)天然环境, 对天然景观在地理和视觉景像质素上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2)人造环境,地点的合适, 与现有观景廊的关系,对光线透射和空气流通的影响,与街道模式的协调,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与地区文物的协调,对四周环境的影响 微观层面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1)天然环境,在功能上与天然环境的配合,与当地天然景观的配合 (2)人造环境,适当配合街道环境和功能,方便行人的环境,人本比例和提升质素,空间感的建立 应用范围 城市有本身的发展需要,所采用的城市设计概念,均须切合城市的需要。因此,城市设计指引不应作出过份严紧的限制和规定,而是造就有创意的设计。在发展机会容许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做好城市设计,以达到下列目的: 1。提升质素: 透过创造与天然环境互相配合的优质环境,改善市民的生活质素。 2。融合灵活: 制定一套融合灵活及持续的城市设计指引。 3。提倡活力: 提倡多元和富活力的香港精神。 4。保持弹性: 提供弹性,让创新的意念和计划有机会落实。 5。由于城市设计涵盖多个不同范畴,并可能涉及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应用这些城市设计指引时,亦应参考《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内的其他相关篇章,以作出平衡。
  编辑本段设计指引
  (一)特定的主要城市设计课题的指引:市区边缘地区和乡郊地区的结集程度和密度 市区边缘地区 城市设计
  区边缘是指已发展的市区与尚待发展的乡郊地区的接壤处。在边缘地区进行发展的一般原则,是尊重天然环境、为发展区适当定界,以及在市区与乡郊地区之间提供视觉和地理上的连系。这些连系必须稳固,以促进居民的心境健康,从而有助提升生活质素。视觉连系应包括可观赏附近天然景色的主要观景廊,如可能的话,这些视觉联系应一直伸展至市区的中心。乡郊地区 乡郊地区的建筑物高度、结集程度和建筑外形,应与乡郊环境和现有发展(例如传统乡村)和谐协调。应鼓励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以免发展项目流于刻板或单调,同时应避免兴建与附近环境互不协调的突兀建筑物。 摩天大厦的指引 摩天大厦选址时,有两项主要准则: 环境—摩天大厦应坐落于适当的选址或地点,位置明显,而且与城市的整体外形相衬。建议发展应与其他城市设计目标没有冲突。 功能—建议发展应与整个城市的重要功能息息相关,例如交通运输枢纽,或具有社会或文化价值。 城市设计 (二)功能多元化 城市设计
  沿海旁应预留用地作文娱、旅游相关、康乐和零售用途。应藉多元化的活动和功能,为海滨注入生气,营造享乐气氛。应鼓励在海旁进行富视觉趣味和可吸引人观赏的活动。如可行的话,应为一些静态的活动,例如钓鱼和放风筝,提供方便。应避免海旁区出现会间断海滨长廊的不协调土地用途,例如货物装卸区,以及一些位处海边会在视觉上和实际上构成障碍的大型基础设施。应辟设连贯的海滨长廊,让公众消闲遣兴,可以踱步、缓跑、踏单车、垂钓作乐,甚至闲坐其间,各适其适。应鼓励在海旁加入一些富趣味的聚脚点,例如园景美化设施、休憩处、观景区、步道和小码头,令海旁地区更添活力。 (三)设计 海旁发展应着意于美化海滨的形貌,以及配合海滨的环境布局。在适合的情况下,应在适当地点设立地标,例如在海港的入口,或竖立地区标志。楼宇体积会产生重要的视觉影响。在显著的海旁位置,应选用适当的地积比率、楼宇高度和分布。设计优美的海旁建筑,则更值得鼓励。 (四)建筑物的高度和外形 建筑物的高度和空间应与人本比例有一定关系,令使用者感到方便、易于适应,并认同其设计。香港地少,很难完全做到以人为本,但可透过善用不同空间、园景美化和街景等,改善这个情况。用以人为本的标准来改善公共屋和私人屋苑的设计,有助纾缓压力。 建筑群应加入一些设计独特的建筑物和枢纽区,并让人从海旁看到内陆景观。应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建筑群,避免海旁的面貌单调乏味。 较高的建筑物应建于内陆地区,而较低矮的建筑物则在海旁地区,以避免海旁充斥高楼,并同时增加从市区眺望海景的可观度。在海旁的建筑物,在规模上和外墙设计上应该是配合的,以免在沿岸形成「墙壁效应」。如适合的话,应在沿岸发展出一个高低有致的建筑物高度轮廓。在新发展区,则应考虑在沿岸指定一些地点作低矮和低密度发展。 (五)车流和人流 车辆交通和停车场通道,应只限位于海旁发展向内陆的一面。应提供一个舒适的行人环境,以确保行人可以充分享 城市设计 受在海旁游玩的乐趣。应在海旁地区与城市核心之间提供行人通道(包括为残障人士而设的设施),尽量方便行人前往海旁地区。 应透过辟设海滨长廊,增加行人前往海滨的方便。可行的话,海滨长廊应沿岸边连续性伸展,同时在若干地点与内陆连接。 (七)园景设施和休憩用地的供应 向内陆的一面应设有休憩用地,以吸引游人进入。每隔一段距离,亦应有休憩用地连接海滨,以产生连贯性和观景看透度。休憩用地应按不同大小分布。如果情况适合,可考虑辟设一些较大的休憩用地,以供公众聚会或举办文化和社交活动。 (八)公共空间 (a)街道 应为街道主要两旁创造多姿多采且能应时配合的环境,令行人感到趣味,亦为街道增添活力。面向人流旺盛的街道,应鼓励设立零售铺。机房应尽量置于横街或后街。在适当的街角,可设立一些易于识别的标志和腾出更多空间,以改善街道环境和营造地方性的归属感。 (b)休憩用地 鼓励辟设园景建筑与园林种植配搭得宜的休憩用地,以迎合动态及静态康乐用途在功能上的要求。详细的局部园景设计,则应配合个别地点的情况,尽量做到容易辨识和环境舒适,并为城市提供一片绿化园地。在休憩用地内,应竖立别具特色的地标景物,营造方向感和地方感。此外,应鼓励在发展项目的地面、平台和屋顶辟设能方便使用者到达的休憩用地。如可行的话,在进行发展时,应尽量拨出多些地面空间,以辟作园林休憩用地。 沿街道、主要运输走廊和行人通道植树,以及辟设园景绿化区和美化市容地带,以调和呆板的人工环境。应避免把休憩用地设于边缘地区,令用地无人问津。应尽量方便公众前往休憩用地。加强空间的视觉连系,可有助引导行人前往休憩用地设施。亦应鼓励灵活善用休憩用地,让市民得以充分享用这些设施。 (九)街景 街景一词泛指街道的整体外貌及在街道上所见的一切景物,涵义甚广。就城市设计而言,街景有以下几个重要目标: • 尽可能确保街道的所有组成部分无论在设计、用料和建造上均质素优良; • 力求格调一致,和谐协调; • 尽量在核心区开发以行人为本并能吸引行人的空间;以及 • 配合人本比例的设计及残障人士/长者的需要。 城市设计 街景与一个地方的整体性是有关连的。凡在街上所见的景物及所获得的体验,均涵盖在内。街景的各个组成部分。 (a)行人环境 为行人制造遮阴效果。应为行人提供一个安全、清洁、四通八达和趣味盎然的环境,且要充分顾及局部地区气候方面的因素,并须确保设有方便残障人士使用的通道。应缩减平台的地面覆盖范围,以腾出更多地面作为休憩用地及进行街头活动。为方便行人流通,行人过路线应符合交通需求线。应避免在交通灯位设分段横过马路处,以免对人流造成限制及令行人在安全岛等候而造成不便。 (b)行人道的宽度和路面 行人道应有足够宽度以容纳人流和街道装置,并须为公用事业设施、树木/环境美化设施额外预留空间。在城市旧区,行人道宽度不足以应付目前的需要,故此,在进行重建时,应设法把建筑范围后移或缩减平台覆盖范围,以扩阔这些行人道。在新发展区,则应有设计优良和较为宽阔的行人道,以创造高质素的行人环境。行人道的阔窄在定案前,应先谘询公用事业公司和相关政府部门等,务求在规划时预留的行人道阔度足以完全符合所有需求。行人路面应该美观悦目和富吸引力。在可行的情况下,应尽量铺筑高质素的行人路面,例如用地砖铺砌图案、用砖或石铺砌路面。 (c)土地用途 土地用途对街景的构图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应鼓励在建筑物面向主要街道的部分创造活力动感和进行各式各样的用途,例如在行人路旁设置商铺、酒吧、咖啡茶座,并以人本比例的设计,对街景作出其他改善,从而令城市更具活力,更添生气。应避免在这些主要临街地方设置机房或外墙死寂的设施。 (d)街道上富趣味和人本比例的设计 鼓励在建筑物低层采用别出心栽的设计,或把面向街道部分设计得特出有趣,为街道增添姿采。亦可利用中型建筑物遮挡部分远处的大型建筑物,或利用建筑部分作为行人于恶劣天气下的遮盖处,以加重街道的人本比例。 (e)园景美化(园林种植和园景建筑) 应沿路旁植树和提供优质的园景建筑,例如铺砌路面、放置雕塑等,可改善街道环境。种植树木、设置灌木树圃及进行园景美化,可柔和石屎街道及减低街道环境受热机会。为街道塑造风格时,要小心选择树木和灌木的品种,特别是须留意这些植物在风景上的效果和四季色彩变化(例如花叶的颜色)。为确保行人路径有树荫蔽,必要时或须选择既粗壮又可抵受交通废气的植物品种。新发展区(例如填海区)可进行园境美化的空间较多,应该预留大量园景用地,以便与休憩用地融合为一个格调一致的休憩用地架构。路旁树木的树根应避免妨碍地底公用设施(例如喉管和 城市设计 电缆)。 (f)街道装置 应提供高质素的街道装置,以配合该区或邻近发展的风格。在商业和旅游区应避免千篇一律的街道装饰。应考虑设置高质素设计的座椅、行人指示牌和旗杆,以建立地方感。至于其他地面上的装置如电话亭、消防栓、邮筒和有盖巴士/电车站,亦应采用优美的设计。应容许在街道上竖立小型地标,例如富特色的入口、雕塑或园林景色,让驾车人士和行人可藉以辨别方向。街道装置、过路处、凹凸纹路面铺设、凸字资料板等的设计,须充分顾及残障人士的需要。 在提供与道路/行人路有关的街道装置和设施(例如路障、路牌、街灯、垃圾箱和噪音屏障)时,应考虑这些设施的位置和设计在视觉上对整体街景的影响。如需要设置路旁噪音屏障,这些屏障的设计和建造均须达到高水平。应为驾驶者和行人设置清晰和资料详尽的路牌,方便他们决定其路线。路牌不应胡乱堆放致令街景杂乱无章(图27)。在切实可行范围内尽量共用路牌柱,有条理地放置不同的路牌。应鼓励采用设计独特的街灯。噪音屏障不可以碍眼,否则会对街景构成视觉影响。因此,在适当的情况下,可把噪音屏障融入园景美化计划,或者采用透明物料(例如玻璃)制造,以减低视觉上的影响。在竖立噪音屏障时,应注意平衡所有环境准则的要求,包括纾缓噪音,以及避免或尽量减轻视觉及其他附带影响。 (g)行车天桥和行车隧道 行车天桥一般既不吸引,又会阻挡观景廊和特色建筑物的视线,对景观造成重大影响。如适当的话,应采取纾缓措施,例如利用攀藤植物或加插其他视觉趣味,以尽量减轻视觉上的负面影响。 应鼓励采用行车隧道。行车隧道对景观的影响较小,可将交通带离地面以改善行人环境。应设法把隧道出入口与城市的形貌自然融合。可使用彩色编码和易于区分的路牌,以识别不同的地区。 (h)行人天桥和行人隧道 非常稠密的城市,人车分隔可解决人车争路的情况。如须人车分隔,应注意以下几点: • 行人天桥应尽可能短些,最好与街道成直角。它应能把空间结构加强,而不是将之分开。 • 避免兴建单独式的过路行人天桥。应鼓励把天桥的起点和终点直接相连于地面以上的楼层(图29)。起点和终点如须设于地面,则应尽量装设升降机和扶手电梯。亦应考虑行人天桥结构的美观。 • 兴建行人天桥时应有适当的协调,以方便行人往来。 城市设计 • 在计划建造行人天桥时,应同时考虑到园林设计。 行人隧道的墙壁和地面用料、灯光照明、出入口和其他部分,均应采用高质素和优美的设计,以增加美观和提供一个悦目安全的行人环境。 (i)减低车速 设立行人专区,可以极有效地减少人车争路的情况、提供无车的环境、避免交通噪音和废气造成不良影响,以及制造人流汇聚的地方。对车辆交通没有重要性但人流高/建造形式特别的街道,可辟作行人专区。在合适的情况下,应提供行人优先设施,例如行人专区及地下或半地下道路,以促使人车分隔。在适当地点,可采用其他减低车速的设施,例如设置道路收窄位、减速路拱和提高过路水平线,以及路面改用不同的颜色和物料,又或移走路,以制造一个更舒适的行人环境。在稠密的市区地带,可考虑实施巴士专用道路、电车专用道路、停车步行或停车转乘计划,以减少交通流量。 文化遗产 城市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欧陆式的建筑物及/或传统的中式建筑设计,亦有各种文物(例如堡垒、石刻、墓穴、纪念碑、古等)及古树。这些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地标,影响地方性以至中型规模的整体城市设计。这些尚存的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并通过有效的设计创造一个适当的四周环境。 (a)改作新用途 鼓励保存具历史意义、建筑特色及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使香港的文化和历史得以流传。这些建筑物的翻新和改变用途,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历史建筑物应该有适当的新用途。 (b)保护历史文物的环境 单独或群组形式存在的历史文物,应视为重要的组景元素,其环境或布局须予配合。应为历史文物保存或创造一个适当的四周环境。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保留和扩阔眺望历史文物的景观。如情况需要,毗邻新建筑物的高度应朝历史文物的方向渐次降低。 (c)协调 为尽量减轻毗邻新建筑物对历史文物的负面影响,新建筑物的结集模式,较大型的应该远离文物,较小型的则较近文物。新建筑物可采用梯级式及园景平台的设计,务求在规模上或甚至连风格上也与历史文物融汇一致。新建筑物(特别是较低楼层)的规模、比例、色彩、用料或建筑设计,均应尽量与历史文物相协调。 (d)保存地方特色 城市设计 个别地区各有本身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风俗。进行重建时,应尽量保留和増强这些文化风俗和特色。 (e)重建历史文化 如适当的话,新发展可利用建筑外形和用料予人古色古香的感觉,增添姿采而有别于市区的建筑物,互相对比。 (十一)观景廊 观景廊让我们可以眺望远方的景物,例如地标、山脊线、水域、郊外景色和其他自然景物等。观景廊应纳入发展蓝图的设计内,并且与由道路、休憩用地、美化市容地带、低地建筑物形成的观景廊连合起来。应保护可观赏地标、特色景物的视野,以避免景观变得狭窄及不完整。此外,应尽量增设观景廊,增加我们能从多方面望穿这个稠密城市的视线。如可行的话,观景廊应加以园景美化。 建筑物的外露支柱 市区边缘经常有些地势陡斜的土地,须采用外露支柱或切削斜坡(或同时采用这两项措施),始能建成面积恰当的高架平台以进行发展。为尽量减轻支柱在视觉上的负面影响,应采取适当的环境美化措施,包括栽种高大树木或悬垂植物,以及在支柱之间筑墙或竖立栅栏(例如砖墙或装饰性金属围屏)。支柱间的墙壁应选用可在视觉上产生美感的颜色和材料。如情况许可,应鼓励在市区边缘地区建设一些占地面积小而适合建于斜坡上的发展。 (十二)实施 城市设计指引可以透过现有的法定和行政机制实施。 法定方式包括(1)透过在根据《城市规划条例》所拟备的分区计划大纲图的《注释》订定规范,规管建筑物的高度、上盖面积和地积比率等;(2)规定在分区计划大纲图上的综合发展区地带进行发展时须提交总纲发展蓝图,以规管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3)引用《建筑物条例》管制个别建筑物的设计;以及(4)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规管历史文物。 行政机制包括(1)在拟备发展用地的地契条款时,纳入有关城市设计的考虑因素,例如设计、分布和高度条文。地契条款可列明建筑物的设计和分布、高度、屋宇类别的限制、环境美化项目及总纲发展蓝图等的要求;以及(2)就地区或地方层面的新大型发展或重建项目进行城市设计研究,继而制定更详细的指引。
  编辑本段设计原则
  按地区层面就地区土地用途规划和城市设计,与及按地盘层面就大型发展项目的初步地盘规划和设计,分类载列空 城市设计 气流通意向指引。 (1)地盘布局 地盘的划分应避免既长且直的形状,否则很可能会造成单方向设计及墙壁型的楼宇布局,不利空气流通。 (2)通风廊/风道 在高密度而又炎热潮湿的城市,为改善空气流通的情况,应沿主要盛行风的方向辟设通风廊,与及增设与通风廊交接的风道,使空气能够有效地流入市区范围,从而驱散热气、废气和微尘,以及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 通风廊应以大型空旷地带连成,例如主要道路、相连的休憩用地、美化市容地带、非建筑用地、建筑线后移地带及低矮楼宇群;贯穿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结构。通风廊应沿盛行风的方向伸展;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保持或引导其他天然气流,包括海洋、陆地和山谷的风,吹向已发展地区。增加市区的通风程度,应将美化市容地带、建筑线后移地带及非建筑用地连接起来,并将连接主要道路的小路扩阔,藉以构成通风廊/风道。为有效驱散废气,通风廊与风道应成直角或成一角度,并应持续伸延一段足够的距离。 (3)街道布局的定向、模式及扩阔街道 主要大街/大道应与盛行风的方向平行排列或最多成30度角,令盛行风得以进透入全区。与盛行风方向成直角的街段,应尽可能缩短,一方面可以减少空气滞留地带,另一方面亦可为市区增辟通风廊。扩阔沿盛行风方向的街道,对于改善市区的空气流通非常有效。尤其在为旺角等旧区内面向都市峡谷的大型地盘进行重建时,应将街道旁边的建筑线后移。在规划发展用地的布局及定向时,应让地盘较长的一面与风向平行,并适当地预留非建筑用地及建筑线后移地带,促进空气流通。 (4)海旁用地 海旁是因海水与太阳的冷热作用所产生的海陆风的必经门廊;因此,海旁建筑物的规模、高度及布局应予以特别考虑,以免阻挡海陆风及盛行风。 (5)高度轮廓 在稠密的市区内,应策略性地分布高矮不同的建筑物,利用高度轮廓带来的气压差异去引动气流,让风透入全区。不过,建筑群的高度轮廓必须与景观因素一拼考虑,以求取得平衡。一般而言,建筑群高度的分级有助改变风向,避免空气滞留不动。在适当的情况下,区内建筑群的高度应朝着盛行风的方向逐级降低,以促进空气流动 城市设计 低矮建筑物及休憩用地应处于当风位置及海旁地区;另外,亦应将其散布于高密度地区内,以提供纾缓空间及令建筑群高度增添变化。而于通风廊/风道内应保留低矮建筑及休憩用地。在朝着盛行风方向或海旁的位置,应避免建造如墙壁般的密集高楼建筑群。每个邻舍区内的高楼大厦应适当地分布,以免阻碍通风。 (6)休憩用地及行人区的绿化和分布 绿化的休憩用地及植被有助调节城市气候及减少空气滞留的情况。因此,应尽量在市区的休憩用地多种植物。在地形封闭或山谷地区,应在适当的位置辟设休憩用地,帮助调节气候、促进空气流通及驱散周围的污染物。在可行的情况下,应扩大山边植被和灌木丛的种植范围,以降低山坡度,及产生更凉快的山风。为了尽量提供舒适的行人环境,应在行人区内栽种高大茂密的树木,以遮挡太阳、降低气温及隔滤污染物,同时避免阻碍行人路的通风。主要的行人区应与主要道路、公共交通交汇处和垃圾收集站等设施的排气口分隔。 地盘层面 (1)平台建筑 为促进空气流通,以驱散热气和污染物,从而提供更舒适和空气更清新的行人环境,提高城市结构在路面的透风度是非常重要的。 普遍的大型密集综合式发展及平台式建筑,往往覆盖整个地盘或地盘的大部分面积,对空气流通造成显著的阻挡,这情况应尽可能避免。为改善市区路面的通风情况,大型地盘的发展/重建应采用下列措施 • 建筑线应沿盛行风方向后移; • 划定非建筑用地,以分割大面积的地盘; • 在建筑物的向风面制造空间; • 减少平台的上盖面积,在地面提供更多休憩用地。 在适当的情况下,应采用梯级式的平台设计,将气流从上空引导至地面的行人路。 (2)建筑物的排列 适当的建筑物排列可有效地使建筑物附近的空气流向理想的方向。建筑物之间应尽可能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促进建筑群内的空气流通及减低对周边通风环境的影响。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应与盛行风的方向成直角。为减低对空气流通的阻碍,建筑物的中轴线应与盛行风的方向平行。为增加吹向每幢建筑物的风水平,从而改善室内的天然通风,建筑物的中轴线与盛行风方向所成的角度不应超过30度。建筑物应交错排列,让风得以透过前排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吹向后排建筑物。在适当的情况下,在面向与风向成直角的主要行人区/街道的一方,平台上的高楼应与平台边缘贴齐,将风引导向下吹至路面 城市设计 (3)建筑物的透风度 为增加建筑物的透风度,可在建筑物之间、平台与其上层楼宇之间,以及在同座建筑物的不同楼层之间保留空间 (4)建筑物的高度和外形 梯级式的建筑物高度概念有助改善建筑物的通风情况应考虑采用能产生小型气流旋涡的建筑外形,尽量引入清凉空气贯通建筑物及其周边范围。 (5)园景美化设施 在个别发展内,应尽量提供有效而多元化的绿化休憩用地,以减低建筑物和相关构筑物所吸收的辐射,或过滤受污染的空气。为了尽量提供舒适的行人环境,应在入口广场及建筑线后移地带栽种高大茂密的树木,同时要尽量避免阻碍行人路的通风。 (6)外伸的障碍物 为尽量减少对风造成阻碍,应避免在通风廊/风道上有外伸的障碍物。在都市峡谷中的高楼旁边应避免建设大型高架道路,以免造成地面空气不流通。外伸的招牌应采用垂直型而非横向型,在行人活动频繁的地区更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7)冷质物料 路面、街道及建筑物外墙应采用具有特反射日光及/或散热能力特征的冷质物料,以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铺设路面时应考虑使用白色骨料含量高的沥青。在适当的情况下,亦可栽种树木或设置水体以提供恒凉区。 空气流通评估 为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提供辅助,以改善城市结构的通风情况,空气流通研究就空气流通评估的方法提出建议纲领。建议纲领载于《就香港发展项目进行空气流通评估技术指南》,空气流通评估可就不同设计方案对空气流通的影响作出比较,与及认明潜在的问题,从而改善设计。

一要卷帘式调研
二要理清楚文脉
三要明珍贵资源
四要查发展门槛
五要想创新思路
六要虑风险规避
七要高战略定位
八要巧空间布局
九要定风貌特色
十要塑城市品牌
11要搞邻城比较
12要思竞争优势
13要广听取民意
14要做严谨论证
15要排实施进程
16要快上传下达
17要责任到人头
18要有监控机制
19要忌朝令夕改
20要全口径推行

多看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对城市规划方法的演进历史和发展方向的认识
系统分析要回答为谁、为什么、何时、何地、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在区域规划中大体是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规划方案的设计。系统分析这个环节,上接系统问题、下连系统评价,要经过反复分析、思考和判断,才能使可行方案逐渐完善。这时,系统分析人和方案决策人之间的对话和配合是十分必要的。他们结合得好坏...

中国城市策划第一人——何学林
然而,城市策划热潮中也存在着问题,如对“休闲”定位的片面理解,以及国际策划案例与本土文化碰撞的教训。比如,某地产策划人的“休闲”定位与梁思成的北京改造方案相似,香港政府的“跨国顶尖”顾问团设计的“飞龙”标志未能融入本土文化。这提醒我们,成功的策划并非单纯的概念堆砌,而是需深刻理解并融入城市...

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具有怎样的内涵与特征
鉴于此,为了更完整地认清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为了在城市规划的实践中更好地体现公共政策属性,笔者试图从公共政策内涵的全面解读出发,论证城市规划在本质上届于一种公共政策,进而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展开系统剖析。1、关于公共政策内涵的解读 1.1何为公共政策 对于“公共政策”涵义的...

城市剩余空间\/畸零地块(leftover space)应该何去何从?
城市剩余空间的再利用,不仅仅是几何空间的填充,更是社会连接的桥梁。城市设计者需引入“城市针灸”理念,从细微处激活公共空间,如台湾阮庆岳教授所提倡,通过巧妙改造,赋予城市活力。比如,巴塞罗那旧城区的改造,保留社区纽带,让公共空间成为人们交流的舞台。城市问题的解决,如同针灸般精准而有...

重庆现蘑菇林地铁站,这样的设计有何新意?
1. 近年来,我国地铁建设速度快,设计方面也越发用心,充满设计感与新意。2. 许多城市的地铁站在确保便捷的基础上,还努力展现当地特色,既新颖美观又大气磅礴。3. 有的地铁站通过融合人文元素和城市文化特色,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有的则以时尚气质和科技感强烈的元素,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4. 如同蘑菇林...

谁知道西宁未来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
要保护好西宁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体现独特的城市风貌。要加强对市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并严格实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绿化城市周边山体。控制城郊公园与城市中心之间的建筑高度,加强对城市主要干道和出入口等重要地段的规划设计和控制,...

中国古代方整有序的城市规划思想对今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有何启示?
沙里宁在奥地利建筑师席谛对城市形象所作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设计理论”,要求把物质环境设计。放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之中加以考虑,以创造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良好环境。针对当时形式主义的习尚,他还提出了自由灵活设计、建筑单体之间相互协调、建筑群空间构成以及建筑与自然协调等一些基本原则。

关于城市的插画-纽约插画师将设计手稿的布料部分裁掉,以城市美景填补镂 ...
纽约插画师将设计手稿的布料部分裁掉,以城市美景填补镂空做出一组图片怎么做的啊 拿刀子或者什么锋利的东西按你画的人物衣服边缘抠出来 望采纳LV赏识的艺术家有何过人才华?日本插画师NatskoSeki精彩作品赏,拼贴+绘画演绎万花筒般的城市景观! 路易·威登LV(LouisVuitton)推出了一系列城市旅游指南,其中的“伦敦篇”请来...

景区停车场规划设计如何人性化?
景区内地皮非常宝贵,应拆迁没有保留价值的危房或建筑物,而腾出的地面最好用于景区建设,搞绿化,或扩大水面。 建在地下或水下的停车场要综合研究,科学设计,其内部设施要现代化。对于此类停车场,建议景区评定时考虑加分。 (3)设置服务设施 要在整个停车场的合适位置分散布置一些休闲设施、一定数量的公共电话亭等,...

总体城市设计的目录
主题论文004 总体城市设计概念探讨\\田宝江009 对当前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与研究的探讨\\陈治军 黄皓婷 高怡俊012 总体城市设计之魂——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体系\\吴伟 陶石专题案例总体城市设计014 湿地之都,晶彩盐城——盐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简介\\陈超021 从经验判断走向定量分析——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探索\\杨一帆 邓...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