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后汉书》与司马彪《续汉书》志分合考辩?? 请向: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汉书》、《后汉书》文白对照,是如何对...

2024-07-03m.fan-pin.com
《汉书》和《后汉书》的资料~

1、《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是继《史记》之后问世的又一部史学巨著。
与《史记》齐名,并称“《史》《汉》”,又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在古代典籍中,《汉书》具有与经书同等的地位。
2、《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扩展资料
《汉书》之成,历经数人,其中最主要的作者是班固(32-92)。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出身于世代显贵之家,父班彪。
班彪专心史学,认为《史记》记事止于太初年间,而之前众人所作续篇“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遂采集前代遗事轶闻,作《后传》数十篇,为《汉书》的编纂奠定了基础。
《后传》原书已佚,其内容应多为《汉书》采纳,只不过后人已经无法辨认出来,今《汉书》元帝纪、成帝纪、韦贤传、翟方进传、元后传的“赞”是少数可以确认来自班彪《后传》的史论文字。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秉承父志,在《后传》的基础上编撰《汉书》。
不久,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说班固私改国史,诏令右扶风抓捕班固入狱。弟班超担心他被刑讯,不能申明情由,冤死狱中,遂赶赴洛阳上书,申诉班固著述《汉书》的真实用意,此时,《汉书》已经完成的篇卷亦被官府自家中取走并上呈朝廷。
汉明帝了解情况后,欣赏班固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职兰台令史,后迁为郎,典校秘书。自任兰台令史始,班固参与《东观汉记》的编纂,先是与人合撰《世祖本纪》,后又撰写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永平年间,明帝令班固继续《汉书》的撰写。
建初四年(79),汉章帝于洛阳北宫白虎观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由章帝亲自裁断,命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该书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对《汉书》的思想影响很深。
汉和帝永元四年(92),外戚窦宪败亡,班固受牵连入狱,死于洛阳狱中。其时,《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完成。汉和帝令班固之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续写。
班昭续成八表,《天文志》则由马续完成。《汉书》经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之手,前后历时三四十年,足见著书之不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汉书

我对历史颇有研读。
我家藏一套二十四史,二十五史,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
我曾经买过一套新世界出版社版本得《文白对照史记》。
是上边是白话文,下面是文言文。
新世界出版社版本得《资治通鉴文白对照》也是上边是白话文,下面是文言文。
至于三秦出版社得,我没看过。
但我估计,多数是上边是白话文,下面是文言文。
或者一页是白话文,一页是文言文。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帮到你。
因为目前市面上的文白对照历史书均为如此两种。

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其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唐人李贤等注;其志为西晋司马彪撰,南朝梁刘昭注。这两部分内容联系在一起,并非一蹴而就,其分合过程历时五百年,最后趋于定型。这样特殊的经历,在历代正史中绝无仅有,不但造成刊刻《后汉书》标署撰人书名棘手,历代刻本颇不一致;而且导致考察《后汉书》分合源流扑朔迷离,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更有不少学人不清楚《后汉书》中的两部分内容撰者非一人,注疏成众手,而把全书视为范晔撰、李贤注,在论及《后汉书》诸志时张冠李戴,评价失实。这类问题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给古代史、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等研究领域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笔者不揣浅薄,试就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的分合过程加以考辨,提出个人一些初步的意见,希望对此问题研究有所裨益,达到祛疑求是的目的。

一、宋代以来《后汉书》刊刻中存在的问题

范晔《后汉书》本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共计九十篇。后人因某些篇目过长,把本纪析为十二卷,列传析为八十八卷,总成百卷。据刘知几《史通》记载:“宋宣城太守范晔,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1](《古今正史》)范晔首先撰成纪传九十篇,随即又“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2](《范晔传》)后因受诬“谋反”被杀,十志未成。此书虽系未竟之作,但因以《东观汉记》为依据,又吸收两晋、南朝诸家后汉史书之长,体例谨严,繁简适当,记事翔赡,议论卓绝,成就远出同类著作之上,受到广泛好评。刘昭评价说:“范晔《后汉》,良诚跨众氏。”[3](《后汉书注补志序》他鉴于范书卓越,率先为之作注,“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书,世称博悉”[4](《刘昭传》)。刘昭又为西晋司马彪所撰《续汉书》中的《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八志作注,来弥补范晔《后汉书》无志的缺憾。唐代前期,李贤广集宾客,再次为范晔《后汉书》作注。唐代中叶的刘知几评价说:“先是,晋东阳太守袁宏抄撮《汉氏后书》,依荀悦体,著《后汉纪》三十篇。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1] (《古今正史》)指出范晔《后汉书》在众家纪传体后汉史书中成就最高。清代乾隆年间的邵晋涵评价《后汉书》创新之功说:“范氏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门为风教所系,当备书于简策,故有创而不废也。”进而又评价其论赞的影响说:“《旧唐书·经籍志》又有范氏《后汉书论赞》五卷,殆以范氏文体高于六朝诸人,而爱其文辞者,遂摘取其论赞,别为一书欤!”这是赞誉范晔《后汉书》史论对后世史学的影响。他还指出“司马彪《志》详述制度,较《史》、《汉》诸《志》为稍变其体,后来《晋》、《隋》诸《志》,实仿其例。”[5](《后汉书提要》)揭示出司马彪《续汉书》志对后世史学的影响。惠栋撰《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对刘昭、李贤两家《后汉书》注多有补正。清末李慈铭评价范晔《后汉书》的成就说:“自汉以后,蔚宗最为良史,删繁举要,多得其宜。其论赞剖别贤否,指陈得失,皆有特见,远过马、班、陈寿,余不足论矣。”[6](《后汉书》)高度评价了它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王先谦及其弟子黄山把刘昭《续汉书》志注、李贤《后汉书》纪传注和清人惠栋《后汉书补注》融合一处,撰成《后汉书集解》一百二十卷,对中国古代学者注释《后汉书》的成果作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成为历代《后汉书》注释的集大成之作。今人研究成果,代表性著作有宋文民著《后汉书考释》,于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值得参考。由此可见,范晔《后汉书》纪传和司马彪《续汉书》志以及刘昭、李贤注疏,在过去一千多年的流传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晔《后汉书》最早的刻本,系北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由陈充等人校勘,“既毕,遣内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镂板”[7](《崇儒》四之一)。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又刊刻由刁衎等人续校的《后汉书》校定本[8](《淳化校三史嘉佑校七史》)。上述两个版本都只有范晔所撰的纪传,而没有司马彪的《续汉书》志。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仁宗即位,未改元)十一月,判国子监孙奭上疏:

光武嗣西汉而兴,范晔继《东观》之作,成当世之茂典,列三史以并行。克由圣朝刊布天下,虽纪传之类,与迁、固以皆同;书志之间,在简编而或缺。臣窃见刘昭《注补后汉志》三十卷,盖范晔作之于前,刘昭述之于后,始因亡逸,终遂补全,缀其遗文,申之奥义。至于《舆服》之品,具载规程;《职官》之宜,各存制度。倘加铅椠,仍俾雕锼,庶成一家之书,以备前史之缺。伏况《晋》、《宋书》等,例各有《志》;独兹《后汉》,有所未全。其《后汉志》三十卷,欲望圣慈许令校勘雕印。[3](《乾兴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中书门下牒国子监》)

仁宗命马龟符、孙奭等人校勘,于“乾兴元年十一月戊寅校定《后汉志》三十卷颁行”[8](《淳化校三史嘉佑校七史》)。同时把刘昭所注《续汉书》志补入范晔《后汉书》,于“天圣二年送本监镂板” [7](《崇儒》四之六)。自北宋孙奭校刻本把两书合为一书以后,就产生出《续汉书》志在《后汉书》中如何位置和撰人暨注者如何署名两个问题。其一,关于编次位置。北宋孙奭校刻本把《续汉书》志附在范晔《后汉书》纪传之后,以后南宋绍兴本,元代大德本,明代毛晋汲古阁本,1965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皆依此式。但是,历代纪传体史书通行的编撰体例为纪、志、表、传,《后汉书》无表,所以明代北监本和清代武英殿本就直接把《续汉书》八志置于范晔《后汉书》十纪之后、八十列传之前。这样一来,《后汉书》中三部分内容的编订次序就出现了“纪、传、志”和“纪、志、传”两种版式,难以统一。尤其是目录编排次序和正文编排次序,有的版本相互歧异,很不一致。如上海涵芬楼百衲本影印南宋绍兴本(原缺五卷半,影印时借北平图书馆藏本配补)卷首目录次序是“帝纪一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八十卷”,而正文刊刻次序则是“帝纪、列传、志”。同样,汲古阁本卷首目录凡三行,次序是“十帝纪一十二卷,唐章怀太子贤注;八志三十卷,刘昭注补;八十列传八十八卷,唐章怀太子贤注”,而正文刊刻次序也是“帝纪、列传、志”。其二、关于撰人与注疏者署名。由于孙奭校勘《后汉书》时误以为《续汉书》志是刘昭补作,以致湮没了司马彪的名字。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余靖等人受诏复校《后汉书》,仍然沿袭其误,认为“十志未成,晔被诛。至梁世,有剡令刘昭者补成之”[9](《景佑刊正札子》)。后来按“纪、传、志”次序编订的南宋绍兴本,各纪传卷端署名“唐章怀太子贤注”,各志卷端署名“刘昭注补”;毛氏汲古阁本各纪传卷端署名“唐章怀太子贤注”,各志卷端署名“梁刘昭注补”。而按“纪、志、传”次序编订的明代北监本,十纪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八志卷端署名“梁剡令刘昭注补”,八十列传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清代武英殿本十纪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八志卷端署名“梁剡令刘昭补并注”(而目录却署“梁剡令刘昭补志”),八十列传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以致近人胡玉缙批评说:“卷首目录,官本凡题三行,曰‘宋宣城太守范晔撰’,曰‘梁剡令刘昭补志’,曰‘唐章怀太子贤注’,亦误。”[10](《史部正史类一·后汉书》)标署混乱,莫衷一是。

上述版本标署方式的共同问题,就是遗漏了《续汉书》志的撰人司马彪(字绍统)的名字,很容易使人产生范晔《后汉书》中的志为刘昭补作并加注疏的误解。清代四库馆臣曾经指出:“自八志合并之后,诸书征引但题《后汉书》某志,儒者或不知为司马彪书。”[11](《后汉书》)事实上这种误解时有发生,而且也发生在历代著名学者身上。南宋洪迈论及范晔《后汉书》说:

沈约作《宋书·谢俨传》曰:“范煜所撰十志,一皆托俨,搜撰垂毕,遇煜败,悉蜡以覆车。宋文帝令丹阳尹徐湛之就俨寻求,已不复得,一代以为恨。”其志今缺。煜本传载煜在狱中与诸甥侄书曰:“既造《后汉》,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不果。”此说与俨传不同。然俨传所云,乃范纪第十卷公主注中引之,今《宋书》却无,殊不可晓。刘昭注补志三十卷,至本朝乾兴元年,判国子监孙奭始奏以备前史之缺。故淳化五年监中所刊《后汉书》,凡九十卷,惟帝后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而无志云。《新唐书·艺文志》:刘昭补注《后汉书》五十八卷。不知昭为何代人,所谓志三十卷,当在其中也。[12](《范煜汉志》)

洪迈把司马彪所撰《续汉书》志误作刘昭补作,难辞考证不审之咎。南宋吴仁杰也误以为《后汉书》中《郡国志》为范晔所作[13](《涂山》)。另据清初何焯说,明清之际学者孙承泽亦有此误:“八志,司马绍统之作,本汉末诸儒所传而述于晋初。刘昭注补别有总叙,缘诸本或失刊刘叙,故孙北海《藤阴札记》亦误出蔚宗志《律历》之文。”[14](《后汉书志》)乾嘉时期的王鸣盛又指出孙承泽以外,清初著名理学家李光地亦误:“范蔚宗之前,作《后汉书》者已有数家,今皆不传,而范氏独存。……范书无志,梁刘昭注之,即以司马彪《续汉书》志补入,孙氏承泽、李氏光地皆指为范氏书。”[15](《范氏后汉书用司马彪志补》)可见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二、《后汉书》纪传与《续汉书》志分合歧议

在说明《后汉书》主要版本存在的问题以后,接下来就要考察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的分合问题。有关两书分合情况,宋代以后学者提出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进行了长达八九百年的相互论

国防”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___。
2、《后汉书》简介。《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

文言文后汉书.吴传转翻译中心
《后汉书·吴祐传》(节选):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间,诚先贤...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统称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其中,《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汉书》的作者是东汉的班固,《后汉书》的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写。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一、句子翻译: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谋略,总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域,以取得封侯,怎么能长久地与笔墨纸砚交道呢。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原文节选: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浅析后汉书的影响力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是记传体史书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包括帝后纪10卷,列传80卷。记载了王莽末年到汉献帝逊位其间...南朝梁人刘昭为《后汉书》作注时,取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补入范书。因此,现在通行的《后汉书》是范晔所撰纪、传及司马彪所撰志的集合品。

晋书、汉书、后汉书各自写那些年代
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

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
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鲜卑源于东胡是最广泛的说法。《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晋代王沈编纂的《魏书》与司马彪的《续汉书》等史籍也提到,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更证明鲜卑来源于东胡。三国时期...

后汉书·孔融传原文+译文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

翻译《后汉书·赵憙传》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

翻译一句古文 “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意思是:我惭愧自己没有金日磾那样狠心杀子的先见之明,现在仍然像老牛疼爱小牛犊那样怀念着杨修。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原文: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译文:杨修被曹操所杀,曹操见到杨彪问他...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