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明朝的经略和总督在管辖事务上有什么区别? 明朝的经略和督师在权限上有何区别?

2024-06-29m.fan-pin.com
明代,一些官职之中,总督,总兵,督师,经略。有什么区别?还有巡抚 巡按 各有什么区别?~

  明中央又派遣监察御史或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巡按各差,以驾凌于三司之上。《明史·职官志二》说:

  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历、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
  巡抚”之名即起于明代,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太祖令皇太子(即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地方,巡抚之名,始见于此。”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此后,逐渐派一些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去巡抚各处的边境腹地,办完事情就回朝廷复命。这样的官员,当时称为“巡抚”,或名“镇守”。巡抚兼军务的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而事务重者加总督。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由于总兵、宦官也可称为“镇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后来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就一律称为“巡抚”,以与“镇守”相区别。此外,明代还

  派监察御史巡视各省,以资监察,称为“巡按”。“巡抚”、“巡按”略有不同,但这些都是明代才设置的差务。由于这些官职是临时性的,所以各处名称都不同。比较经常设置的,有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1员,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1员,总督陕西三边军务1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一员,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1员,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1员,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兼管河道1员,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1员。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1员,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1员。这些官员设置都是以边防或镇压人民为主要任务的。日久之后,便变成定制,到清代才将督抚看作一省的最高长官。总督在明代有称总制的,所以清代一般还称总督为制台。而督抚仍用钦差官的体制,不给印绶而给关防,称部堂、部院,而不单称总督,巡抚。

首先要说经略和督师严格来说不算正式的官名 我个人理解他们更像一种评价手段 就像公候伯子男一样
比如你一门考试的成绩只打优 良 及格 不及格 而督师就算是优 经略就算是良了 而考的这门就是你的官职
又比如说不是所有课都只打优 良 及格 不及格吧 只有符合规定要求的课程才这样打分 所以经略和督师也只受封某些特定的权利了

再看下经略和督师的权限 督师是优 经略是良 按规律应该是督师要大些 但是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 也可能不是这样
比如说 督师既然是优 理应有他来担任这课课代表 经略没职务那就是督师大些 但是如果经略综合素质高 他已经担任了班长 那实际权限经略就要大于督师了
还有一种可能 就是我只管一个省(这是一个死限定)就算你给我封为皇帝了我也只能管一个省 这样看出经略和督师可能也是一样的权限

从上面可以总结出经略和督师没有实际的权限区分 主要看你原定的官职 以及6部和皇帝对你的支持 还有就是当时所在的环境 你所要干的事情。如果你非要说出个谁大谁小 那我就只好说督师大点了

以上存属个人观点
你有什么用呢?快把我的评为最佳答案吧,我会谢谢你的!

明太祖开国之初,为了集中皇权,取消了宰相,以六部分担行政权。又改革了兵制,从制度上避免了高级军事长官以兵权威胁皇权的可能。

首先,明太祖仿宋代设枢密院,又设立统军元帅府,不久“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之后又罢统军元帅府,最后确立为五军都督府。

《明史职官志》介绍五军都督府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恩功寄禄,无定员。其属,经历司,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各一人。

都督府的职责是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有明一代,都督府基本没有起到作用。

都督成了空头官衔后,统兵官员以“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的名义来领兵,“无品级,无定员”。在明末增置繁多。

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明史职官志》提到:“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明代是以卫所为基本军事单位。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历代职官沿革史》说: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一般来说,“总兵”就是武职所能担任的最高官衔。明代重文轻武,社会风气和制度上都是如此,明代的高级军事长官,诸如“总督、提督、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只有进士出身才能担任,明代所谓的“文人领兵”制,就是体现在这里了。明政府的初衷是,这些高级军事长官都是临时性的,只是因为军务涉及到多个地区的联合作战,为了协调统一,提高战斗效率,不得不从中央派遣人员去总负责,但只要消灭了敌人,则此高级军事长官的职位不必继续设置,应当“事毕复命,即或停遣”,这样,虽然军队的作战能力低下,但兵权无法被某个人所掌控,相对皇权来说仍是利大于弊的,既然明帝国周边和内部很少有强大得足以使帝国必须改革兵制才能抗衡的竞争对手,则维护皇权为第一优先原则从来没有得到过修正。

明代的中央军事机构是兵部,主要负责进行战略策划,大抵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兵部的地位是伴随着明帝国军事威胁的加大而提升的,“成化二十三年,始奉敕谕,专以本部尚书参赞机务,同内外守备官操练军马,抚恤人民,禁戢盗贼,振举庶务,故其职视五部为特重云。”

以上为明代兵制的基本结构。显然,明代没有设置一个有关军事高级部门,真正有经验的武职人员地位低下,无法参予朝堂之上讨论的改革兵制、战略决策、战术研究、战争演练等军事问题,而明代的政治运作模式(文人官僚制度以及文人领兵制度)和经济结构(国库流动资金及其匮乏)也决定其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手段改善兵制,同样,明代也没有外在或内在动力(缺乏长期而且强有力的内部、外部敌人)促使其进行兵制改进。

在明代中期,明军的战斗力就相当低下,主要反映在对付倭寇的极端无能上,而到了明代后期,明军除了边兵外,其他大都不堪一击,白白浪费国家粮饷。即使是精锐的边兵部队,也受到后勤补给困难、粮饷供应严重不足、高级指挥官贪婪无能等巨大困扰。

本文题为“明代的总督、经略和督师”,主要讨论明代高级军事长官——总督、经略和督师的职位、职权、管辖等问题,兵制弊端的深刻动机和具体表现并打算不进行深入探讨。

有明一代,始终缺乏军事高级长官的官职设置,朝廷文官被派遣到地方上,大都是以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身份,驾凌于三司之上。

最早出现的外派高级官员是“巡抚”,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太祖令皇太子(即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地方,巡抚之名,始见于此。”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此后,逐渐派一些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去巡抚各处的边境腹地,办完事情就回朝廷复命。这样的官员,当时称为“巡抚”,或名“镇守”。(由于总兵、宦官也可称为“镇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后来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就一律称为“巡抚”,以与“镇守”相区别。)

“巡抚”的设置是不负责军务的,而总督、经略和督师主要是为了军务而设置的,而且级别比巡抚要高。即所谓“巡抚兼军务的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而事务重者加总督。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

我们首先来说说总督。

明代最早的总督,应该是正统年间,《明会要》记载:“正统六年正月,征丽川,以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这里的总督是兵部尚书充当的,级别相当高。

因为总督只是临时性官职,所以官员大都具备督察院都御史、兵部侍郎身份。我们也不妨将此名词理解为动词,把“总督”当成是“对地方军务总负责”。

一般情况下,总督是由朝廷委派的文官充任,并且挂了督察院和兵部的官衔。如:

(正德元年正月)己酉,升兵部左侍郎熊橘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武宗实录》卷9)

(隆庆元年十月己亥)升兵部右侍郎曹邦辅为本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边务。(《穆宗实录》卷13)

但也有不少武职担任“总督”的例子。如:

(正德二年八月癸酉)命义勇卫指挥使郭宇总督广东备倭,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武宗实录》卷29)

(正德十一年二月)己未,以都指挥佥事秦玉总督浙江备倭。(《武宗实录》卷134)

明末的“总理”职位也曾由武官担任过,比如戚继光,《明史戚继光传》曰:“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

但武官的“总督”职权没有文官的“总督”含金量高,关键就在武官只能担任五军都督府的官,而文官挂了督察院和兵部的官衔,有权管辖地方行政,这是在制度上限制了武官的权力。

然后是经略。

《明史》曰:“天启元年,置辽东经略。经略之名,起于万历二十年宋应昌暨后杨镐。至天启元年,又以内阁孙承宗督师经略山海关,称枢辅。崇祯四年并入总督。十一年又增设总督于保定。”

然而从《明实录》中的资料来看,最早的经略并不是天启年间,当然,我们照样可以将“经略”理解为动词,作为“经营军务负责功略”的意思。

如:

(弘治十八年六月丙辰)经略山海关工部左侍郎李鐩回京,上经略事迹。起庙山口迄于密云墓田谷关,展出荒地五十顷二十庙,修边墙二万四千七百九十余丈、糠沟三千三百余丈、墩台、敌台、城楼、营堡等项共一百七十余座,营房三百八十余间。(《武宗实录》卷2)

(正德十三年正月癸卯)鞑贼五赤金率众往牧河套,将入寇延绥,守臣以闻。兵部议令:“延绥副总兵朱銮、参将杭雄、游击周政、刘玉军安边营等处,纪世楹、冯大经以次东驻便利城堡;总兵柳涌守镇城相机发兵,宁夏总兵安国守镇城,副总兵路英、游击李永定军清水营、花马池、定边营等处,与东路参将各饬兵巡哨、应援,陕西总兵赵文、都御史郑杨驻固原经略。请将俱听自为战守,不必遥制。”从之。(《武宗实录》卷158)

(正德十六年七月庚午)兵部奏:“居庸、紫荆、倒马三关修筑墩堡、城楼、墙壕凡九百有奇。都御史李瓒所经略也。” (《世宗实录》卷4)

(万历三十年十一月甲申)起都察院右都御史蹇达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倭;右佥都御史户应元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神宗实录》卷378)

《明史》记载:(万历二十六年六月丙子),巡抚天津佥都御史万世德经略朝鲜。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工部侍郎也可以就任“经略”一职。

而明史中提到的杨镐,则是:

(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庚申)起升杨镐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神宗实录》卷569)

从字面上来理解,杨镐的实际职务是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负责“经略辽东”,“经略”在这里当成动词来理解更为合适。

有些时候,总督和经略作为动词混淆在一起使用,如:

《明史》曰:(万历二十二十五年春正月丙辰),朝鲜使来请援。二月丙寅,复议征倭。丙子,前都督同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南北诸军。三月乙巳,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己未,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

兵部侍郎既担任了总督,又担任了经略。

最后来说说督师。

相对总督和经略来说,督师的级别要高一些,督师大都挂兵部尚书衔,但督师未必是很确定的职位。如:

《明史谭纶传》有: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继光练兵。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而《明史戚继光传》曰:会谭纶督师辽、蓟。

这里又将总督和督师混淆了,谭纶总督蓟辽的时候还是“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按道理应该不算督师的,但因为他在神宗即位“起兵部尚书”,所以称为督师也未尝不可。

而且,只要是挂了兵部尚书衔,即使是任命为“经略”,被称为“督师”也是可以的,如:

(天启六年三月甲子)命王之臣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阎鸣泰以原官总督蓟辽等处事务。(《熹宗实录,卷89)

以上王之臣应该算是辽东经略的职位了,但接下来的证据却证明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经略、总督和督师是严格区分的。

(天启六年七月癸酉)命总兵官满桂镇守山海挂征虏将军印驻关门。兼管四路。先是,辽东督师王之臣请以满桂镇守榆关,巡抚袁宗焕不可。至是,崇焕疏言;“臣前偶与督臣相左,今各捐去成心,敢随督臣之后,以满桂请。”部覆,得旨:“满桂即著星驰到任,督、抚既和,满桂亦当与督、抚并化成心,不得藏蓄观望,有负任使。”(《熹宗实录》卷74)

天启崇祯年间的几位督师级别都很高,孙承宗、杨嗣昌都是内阁大学士,袁崇焕被称为督师也是因为加了兵部尚书衔。如:

(天启二年八月庚辰),孙承宗以原官督理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军务。

(崇祯元年甲午),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崇祯八月壬子),大学士杨嗣昌督师讨贼,总督以下并听节制。

对于总督、经略、督师这类高级军事长官,就目前资料形成的印象是:此类官职都是为军务而临时派遣,从来没有长期设置的打算。明代中期,总督、经略甚至可以理解为“动词”而不是具体的官职名,并且武将也能够“担任”。在明代后期,总督、经略似乎成为了正式的职位,则武将几乎没有担任的机会了;督师是最高级别的军事长官,基本都挂兵部尚书衔,甚至是内阁大学士兼任。

总的来说,明代从来没有打算固定这些职位,这些军事高级长官都是担任了兵部高级官职和都察院高级官职,才“总督”、“经略”、“督师”军务的。这些高级军事职位的管辖权和管辖区并不是很明确,似乎是遵循默认的范围,如果得到皇帝、内阁、兵部的支持,则权力更大一些,如王化贞这个巡抚就比熊廷弼的经略要大。

因为负责军务,这些官员在兵部挂职不难理解,至于还兼任都察院的官职,似乎是为了找个理由从中央派遣到地方,并能够凌驾于地方行政官僚之上。

明政府的进士担任高级军事长官的实际效果并不好,他们都不是职业军官,政府和社会从来没有期待他们能够成为职业军官,即算是少数几个半路出家的进士在战争指挥中表现出色,那也仅仅是对比其他极端无能懦弱的文人将军来说,毕竟不是职业军官,专业水平不高是必然的。

明代高级军事长官的整体素质相当低下,也是明代中后期明军战斗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经略洪承畴。(洪承畴,字亨九,南安即今福建省南安县人。崇祯末年任蓟辽总督,与清军战于松山,兵败降清,随多尔衮入关打败李自成,又帮多铎攻打江南,做清军的开路先锋。此时洪承畴任七省经略,驻在南京。)——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经略北来。
总督”一词源自中国明朝时期临时授予大臣进行军务巡查的一种官职,带有军事性质,如宣大总督、陕西三边总督等,其巡查范围有遍及数省者,也有限于一省内若干府州者。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如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 两广总督, 东三省总督,和 陕甘总督。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经略
jīnglüè
[manage and plan]∶筹划治理
经略之才
[outline]∶要略;大略
经略
jīnglüè
[a high official]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经略洪承畴。(洪承畴,字亨九,南安即今福建省南安县人。崇祯末年任蓟辽总督,与清军战于松山,兵败降清,随多尔衮入关打败李自成,又帮多铎攻打江南,做清军的开路先锋。此时洪承畴任七省经略,驻在南京。)——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经略北来。

经略只统领军务,总督则可以总统一省或数省军政事务

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安抚使是土司中安抚司的长官,仅设于西南边区。而经略多半是高阶军官的加衔,但也有在北部边疆地区设置较重要之防务高阶军官。
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以尚书、侍郎任者,亦加都察院正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职衔。专务总督除部院正官外有寺卿至其位者,加官如尚书、侍郎制。
正德十四年,明武宗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遂改总督为总制。嘉靖三十年,又以“制”字非臣子所用,复名总督,但习惯上仍尊总督为制台。在明朝政治中,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巡抚、总兵官俱听节制,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

古代历朝有哪些官职?[除了地方官]
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

求明朝隆庆五年九边各军镇总兵、副总兵及总督、巡抚。
隆庆帝不愿干预朝廷具体事务的态度,使得他手下那些有能力的官员们能放手去行使朝廷权力,管理帝国。隆庆朝近六年的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局面,也证明朝廷事务在没有皇帝的干预下似乎也能维持,甚至在某些时候或许能做得更好。万历初期张居正的统治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形。隆庆帝的统治风格,实际上也为他幼小的...

古代所有官职及主管什么?相当现在什么官职?
路设都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某路常平公事等官,负责一路的吏治、民刑案件及财政事务。此外,又设经略安抚使或安抚使,掌一路的地方军事,通常以本路的...明宣宗时,在关中、江南等处设巡抚,驾凌于三司之上。后来为了军事目的,在一些地方增设总督,多以部院大臣出任,往往加以兵部尚书或兵部侍郎以及都御史等名号。

历史知识(有关官职的)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

明朝存在怎样的军队制度?
隆庆二年改为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驻三屯营,协守副总兵三人,统领南兵游击将军三人,领班游击将军七人,坐管官八人,守备八人,把总一人,提调官二十六人。 ...明末,为阻后金军入关,朝廷又将兵部尚书外出经略,后来又派大学士出来督师,权力又在总督之上。 明初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为都指挥,一变而为总兵官,再变而为...

汉朝有什么官
用兵地区临时设经略使、经略安抚使等官,事平则停。军事方面,设都监、总管、防御使、都防御使、团练...总督有兼辖二、三省者(如两江总督、辖江苏、江西、安徽),也有辖一省者。总督辖一省者,该省则无...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

明代的全部官职名称及他们的隶属关系?
总督:明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抚使]明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

抚台大人是什么官职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

明朝地方官员的称呼?越细越好。
另外,明中后期还向地方派驻掌管几个省相关事务的「总督」,可以节制巡抚和地方三司。总督、巡抚虽然有实际行政之权,但终明一朝,仍然属差遣性质,还没有完全成为一级地方官员。除总督、巡抚外,还有「经略」、「督师」等朝廷临时派出的官员到地方处理军民事务,熊廷弼与袁崇焕分别任过辽东经略和督师。

各朝代的官职(文职、武职)排位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