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一生都未能考取举人,是什么支撑蒲松龄七十岁还参加科举? 蒲松龄的科举考试简介

2024-07-03m.fan-pin.com
蒲松龄一生没考取举人,为何到七十岁还参加科举?~

晚清名臣左宗棠3次参加会试全部名落孙山,终生只是一名举人身份。晚年时,慈禧太后“科外开恩”,赐予了他一个“同进士”身份,这才圆了他的进士梦想。
可是,与蒲松龄相比,左宗棠算是一个幸运儿了。


蒲松龄从19岁第一次参加童生试,到72岁参加岁贡考试,科举考试生涯长达53年。其中,除了童生试比较顺利,一考而中外,其余10次乡试(《蒲松龄年谱》记载了8次)均以落第而告终,终生未能跨过乡试这道门槛,成为举人。直到72岁高龄,才成为带有安慰奖性质的岁贡生。
在《蒲松龄年谱》里,“应乡试未中”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那么,是什么支撑蒲松龄,直到70多岁还要参加科举考试?


一、科举考试是蒲松龄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
科举制度发源于隋唐,兴盛于宋朝,到了明清则发展到巅峰状态。蒲松龄是清朝人。在他生活的时代,科举考试是无数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如果你不是高官之后,又没有八旗子弟的身份,要想入仕当官的话,只能是走进科举考试的考场。
蒲松龄是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书香之家,父亲因为科举考试失败转而经商,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蒲松龄本人能诗善文,文采斐然,一部《聊斋志异》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广为流传。


但是,上面这些都不能让蒲松龄入仕当官。
蒲松龄虽然在19岁就以县、府、道三试第一的好成绩,成为了秀才,可秀才还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只能够在乡间教书育人,赚点散碎银子。他们在经济收入并不富裕,仅仅在社会地位上高于普通农民。在清朝时期,举人是做官的最低门槛。而要当上举人,就必须通过乡试。
这就是蒲松龄数十年如一日参加乡试的主要原因。
二、科举考试是蒲松龄挽回损失的唯一办法。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很“烧钱”。许多家庭因为供孩子读书,读得一贫如洗,连吃饭都成问题。


前面说过,蒲松龄的父亲擅长经商,家里颇有余财,日子一定过得比较滋润。可是,蒲松龄几十年书读下来,早已将一份家产读得干干净净。蒲松龄娶了妻子后,生了4个儿子1个女儿。他们一家7口人,守着20亩薄田和三间破屋过日子。为了谋生,蒲松龄给人当过私塾老师,又当过师爷。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蒲松龄如果想挽回读书的损失,必须得硬着头皮继续参加乡试。
当蒲松龄通过乡试后,不但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还能够在经济上有所收获。一方面,他不用交税和出徭役,许多人会将自家田产、房产挂靠在他名下来避税,这会为他带来丰厚的收入。另一方面,蒲松龄在家耕读,国家会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补助不多,但足够几口之家解决温饱问题。


三、科举考试成了蒲松龄的理想信念。
俗话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人生到了50岁以上,其实已经看穿一切,包括名利。蒲松龄到了70岁以后,当官、发财对他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时候的他参加科举考试,与其说追求名利,不如说是完成自己的理想信念。
蒲松龄需要用科举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给自己53年科场浮沉一个交代。否则的话,哪怕到了九泉之下,也是不能含笑的。


好在科举考试也有人性化的地方。1711年,72岁的蒲松龄获得了考岁贡生的机会,前往青州参加考试,终于考中岁贡生。岁贡生将被送到国子监读书,国子监毕业后就能够做官了。当然,那时候的蒲松龄是不可能去国子监读书,他只是获得了一份安慰。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揭露和抨击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弊端。蒲松龄曾多次参加考试,对科举制度有深刻的了解,所以,在他笔下的考官都是不学无术、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人物。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对人的摧残和毒害,也批判了科举制度下那些热衷于功名的儒生。如《司文郎》。
蒲松龄一生与科举制直接相关,对科场积弊有透彻了解,科举失意之痛,有着更深刻体验。科举对士子的腐蚀、毒害,他有深知。其名篇有:《考弊司》、《司文郎》、《叶生》、《贾奉雉》、《王子安》等。
例如《叶生》有作者之辛酸。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困于名场”。后受到县令丁乘鹤赏识,但在乡试失败,终于郁郁而死,魂从知己,教育其子连中三元,自己亦考中举人,回家方知自己已死。作者在文末饱含感情写道: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嗟呼!遇合难期,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叹面目之酸涩,来鬼物之揶揄,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天下之昂藏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王子安》写王子安屡试不第,在一次临近放傍时喝得大醉,片刻间梦见自己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于是一再大呼给报子“赏钱”,又想到应“出耀乡里”,因“长班”迟迟而至,便“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酒醒之后,始知虚妄。这一种描写,确是入木三分,包含了作者深刻的心理反省。篇末“异史氏”的议论总括秀才入闱前后,忽异想成狂,忽沮丧欲死,神昏志迷的情态,令人感慨不已。
《胡四娘》写胡四娘在丈夫程孝思落第时所受的屈辱及其考中后所得到的风光。用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从另一个侧面对科举制作以讽刺。

蒲松龄从19岁第一次参加童生试,到72岁参加岁贡考试,科举考试生涯长达53年。其中,除了童生试比较顺利,一考而中外,其余10次乡试(《蒲松龄年谱》记载了8次)均以落第而告终,终生未能跨过乡试这道门槛,成为举人。直到72岁高龄,才成为带有安慰奖性质的岁贡生。

在《蒲松龄年谱》里,“应乡试未中”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那么,是什么支撑蒲松龄,直到70多岁还要参加科举考试?

蒲松龄

一、科举考试是蒲松龄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

科举制度发源于隋唐,兴盛于宋朝,到了明清则发展到巅峰状态。蒲松龄是清朝人。在他生活的时代,科举考试是无数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如果你不是高官之后,又没有八旗子弟的身份,要想入仕当官的话,只能是走进科举考试的考场。

蒲松龄是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书香之家,父亲因为科举考试失败转而经商,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蒲松龄本人能诗善文,文采斐然,一部《聊斋志异》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广为流传。

聊斋志异画像

但是,上面这些都不能让蒲松龄入仕当官。

蒲松龄虽然在19岁就以县、府、道三试第一的好成绩,成为了秀才,可秀才还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只能够在乡间教书育人,赚点散碎银子。他们在经济收入并不富裕,仅仅在社会地位上高于普通农民。在清朝时期,举人是做官的最低门槛。而要当上举人,就必须通过乡试。

这就是蒲松龄数十年如一日参加乡试的主要原因。

二、科举考试是蒲松龄挽回损失的唯一办法。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很“烧钱”。许多家庭因为供孩子读书,读得一贫如洗,连吃饭都成问题。

清朝读书人夜读

前面说过,蒲松龄的父亲擅长经商,家里颇有余财,日子一定过得比较滋润。可是,蒲松龄几十年书读下来,早已将一份家产读得干干净净。蒲松龄娶了妻子后,生了4个儿子1个女儿。他们一家7口人,守着20亩薄田和三间破屋过日子。为了谋生,蒲松龄给人当过私塾老师,又当过师爷。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蒲松龄如果想挽回读书的损失,必须得硬着头皮继续参加乡试。

当蒲松龄通过乡试后,不但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还能够在经济上有所收获。一方面,他不用交税和出徭役,许多人会将自家田产、房产挂靠在他名下来避税,这会为他带来丰厚的收入。另一方面,蒲松龄在家耕读,国家会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补助不多,但足够几口之家解决温饱问题。

清朝读书人练字

三、科举考试成了蒲松龄的理想信念。

俗话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人生到了50岁以上,其实已经看穿一切,包括名利。蒲松龄到了70岁以后,当官、发财对他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时候的他参加科举考试,与其说追求名利,不如说是完成自己的理想信念。

蒲松龄需要用科举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给自己53年科场浮沉一个交代。否则的话,哪怕到了九泉之下,也是不能含笑的。

清朝贡院

好在科举考试也有人性化的地方。1711年,72岁的蒲松龄获得了考岁贡生的机会,前往青州参加考试,终于考中岁贡生。岁贡生将被送到国子监读书,国子监毕业后就能够做官了。当然,那时候的蒲松龄是不可能去国子监读书,他只是获得了一份安慰。

4年后,蒲松龄在自己写《聊斋志异》的书屋“倚窗危坐而卒”,享年76岁。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一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72岁的蒲松龄才“援例考得岁贡生”。支撑蒲松龄活到老考到老的原因,要从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背景、朋友影响和自身原因等方面来分析。

▲蒲松龄雕像

1时代背景

蒲松龄身处封建社会的清代,自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中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得到一官半职,从而能够光宗耀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蒲松龄生于一个世代耕读的读书世家。蒲松龄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参加过几次科考,落榜后弃儒从商。蒲松龄的父亲教育自己的儿子们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蒲松龄从小就深受这种传统读书人思想的影响,在心中埋下了考取功名理想的种子。

▲蒲松龄故居

2朋友的影响

蒲松龄与张笃庆、李希梅一起结为“郢中诗社”,他们仨被称为“郢中三友”,三人在一起相互唱和,切磋学问,共同求取功名。他们仨在失败的时候,能彼此安慰,很快重新点燃希望。遗憾的是三个难兄难弟都是在考场上奋斗了一辈子,却与功名无缘。

除了张笃庆、李希梅,蒲松龄还结识了孙蕙和王士稹等一些当时的达官显贵和名士。和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在一起,蒲松龄看到金榜题名后活生生的例子。或许这些人的学识还不及蒲松龄,却取得了成功。这多少有些刺激蒲松龄坚信自己一定能行。

3蒲松龄本身有坚强的信念

蒲松龄出道即王者,19岁时,在一年的时间内,县、府、道三试第一成秀才,“文名籍籍诸生间”,一举成名。但是,此后他屡屡不得志,一直在求取功名的路上不回头。曾经的辉煌令他觉得自己有金榜题名的实力,失败或许是运气差,下次努一把力或许能行。

蒲松龄是个有坚强信念的人,他曾写过一副勉励自己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从对联中,可见蒲松龄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

其实,蒲松龄的命运是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命运,屡试不第是常态,穷尽一生都挤不进官场。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而蒲松龄等少数人却一直坚持到老。



因为蒲松龄想要出人头地,要知道蒲松龄家族世代都是农民,想要改变自己的出身就要去参加科举考试,可惜他考不中,所以才70岁还在参加。

当然是梦想。
蒲松龄一生都在和贫苦作斗争,在自己七十岁的时候他还不服输,还要参加科举。之所以参加科举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可以。

因为那个时候只有中了科举才能升官!其次,只有他真正的成为举人他的作品才会被社会认可,才不会被当时的人说成是俗气小说。



儒生文言文生员
1. 童生诸生儒生什么区别 童生诸生儒生的区别如下: 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后者词意和童生相同。 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

童生,贡生,监生,秀才,举人如何排序
一、排序:童生,秀才,举人,贡生,监生。二、简介:1、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2、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

古代的举人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
在中举之前,学子要先参加考试考取童生资格,就是学习的第一步,也就是小学。考中童生后可以继续考取功名,若成功便称为秀才,考中秀才后参加乡试便能考取举人,所以举人就和高三学生相当。但是从地位这方面考虑,举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在古代,读书人是非常受人尊重的职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屡试不第吕秀才,子曾经曰过:你真的了解科举吗?
三年一次的乡试全国共录取举人约700-1200名,而陕西一省约共有2000名科举生员参加乡试,但只能录取30-90名,可见乡试考试的残酷性,很多秀才终身未能考取举人。这也是吕秀才多次乡试失利,直到40多岁才中举的缘故。 举人已是一种正式的国家级官员预备队,比秀才有更大的 社会 特权。举人可与知县平起平坐,协助知县管理...

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和“同进士出身”称号。其中,一甲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7. 进士及第后,一甲的进士可以直接授官,而二甲和三甲的进士需要参加翰林院考试,合格后才能授官。科举考试对每位考生来说都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既有年长的童生终生未能考取秀才,也有年轻的进士迅速成名。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放在现在都是什么学历?
而且秀才是在每个省中选拔出来的,所以秀才相当于现代的本科生。二、举人 秀才在网上考就是举人,只有之前考中过秀才的人才能够去参加考取举人的考试,考上了举人之后就可以去朝廷中谋求官职,所以考上了举人之后,可以说会改变自己原来的人生轨迹,举人一般都是在自己所在的地方任职,如果运气好的话,...

进士、举人、贡生、庠生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什么学历 ?
5. 举人则是地方党校领导培训班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行政领导能力。6. 国子监贡生相当于中共中央党校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学员,是高级人才培养机构。7. 进士则是中共中央党校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的毕业生,表明其具备高级行政能力和学术水平。因此,贡生毕业后有机会成为进士,未能毕业的则仍保持举人身份。

请问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是怎样选拔的?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

举人和进士搁现在都是啥学历,含金量有多高?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取举人后就可以做官了,官职一般是县令这样的地方小官,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官员,虽然现在再高的学历也不是说可以直接做官的,但是就地位来说,举人的学历也就大致相当于博士生导师。而进士则需要先通过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会试,成为贡士后才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

科举考试
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