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悲惨下场。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坎坷命运

2024-06-29m.fan-pin.com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悲惨结局。~

而且还是只进行了一次无人驾驶飞行,就再没有飞过!太可惜啊!

2008年3月,德国一博物馆以1000万欧元的价格购得一架苏联暴风雪航天飞机。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曾经是苏联航空工业的一大骄傲,然而,令无数俄罗斯人感到万分沮丧的是,其中一架最后的归宿地却是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德国施派尔(Speyer)城--当地的技术博物馆已经以1000万欧元的价格购得了一架“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施派尔城技术博物馆馆长赖耶尔表示,他们其实早已做出了购买“暴风雪”号的决定。但这一决定的实施过程却并不简单。曾负责研制这架航天飞机的俄“闪电”科学生产联合公司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从其身上“捞钱”。“暴风雪”号先是被运到澳大利亚进行展出,但澳方并未向“闪电”公司支付事先承诺的费用。在经历了多次波折后,“暴风雪”号终于在位于波斯湾的巴林找到了一个临时的“栖身之地”,“闪电”公司重新获得了对这架航天飞机的支配权。经过谈判,俄方终于同意以1000万欧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德国人。不过,被运往德国的“暴风雪”号并不是于1988年11月15日飞向太空的那艘,而是与后者在尺寸和性能上几乎完全相同的试验模拟机,正式编号为“BTS-02”。前苏联曾利用该机实施过多次自动和手动模式下的滑跑、起飞和降落试验。“BTS-02”总共完成了24次飞行,累计升空时间为8小时。俄方代表对这笔交易相当满意。“闪电”公司一负责人表示,德国人完全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他同时透露,“闪电”公司正考虑重新启动可重复使用宇宙飞船的生产工作。当然,新产品将不会是“暴风雪”的简单复制品。德国施派尔城技术博物馆馆长介绍说,购买“暴风雪”号花费的1000万欧元不仅包括了运输费用,而且还包括为其修建专门机库的开销。机库的建造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之中。按照计划,运送“暴风雪”号的货轮将于本月底抵达荷兰的鹿特丹港。之后,航天飞机将由陆路运抵目的地。据悉,长度达36米、发射重量超过100吨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将成为施派尔城技术博物馆中最大的展品。“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 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

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 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作为世界上第二种可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器,暴风雪号无 疑是苏联人民的骄傲。不料苏联解体之后,暴风雪号被尘封十几年,最终“不得善终”。
点击查看:暴风雪号剖视图
2012年,俄罗斯正在试图将损毁的"暴风雪"号原型机修复到可以公开展示的状态,计划让其参与一两年后的莫斯科航展。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 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 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剖视图,点击图片放大

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要比1981 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 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姿态 不佳,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 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 50公里/小时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
暴风雪号被砸毁在倒塌的厂房中

从“螺旋”计划到“暴风雪”航天飞机
有翼航天器的先锋当属60年代初在著名工程师洛吉诺洛金斯基领导下研制的“50-50计划”,也称“螺旋”计划。1962年,米高 扬领导的第155设计局根据科罗廖夫下达的任务开始研制“50-50”计划,其中的“50号产品”为单座军用空天飞机,而“50-50”号产品”为高超音 速载机。“50”这一数字表示为即将到来的伟大十月革命50周年献礼,并计划在此时进行首期亚音速试验。高超音速载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负责研制,它应在极 大的速度(M5.5~6)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释放这架10吨重的空天飞机。

计算表明,该系统的有效载荷重量约为其发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发射重量返回地球,而当时科罗廖夫设计的320吨重的联盟火箭只能将发射 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吨重的着陆器。同时,“螺旋”不光能返回,它还可以再次飞行,而且无需航天发射场。当时制造了试验型轨道飞 机,并进行了首批计划内的飞行。在返回大气层时,它就像飞机一样,可在半径为600~800公里的范围内选择着陆点。它的用途极为广泛,既可作为航天轰炸 机或侦察平台,也可作为航天武器载机或作为有人驾驶的救援机,同时还可作为截击机或只是作为技术验证平台。
1967年开始制造有人驾驶轨道飞机的缩比试验器。在这些1/2和1/3模型中,代号“105.11”的模型用于亚音速大气层试 验,“105.12”用于超音速研究,“105.13”用于高超音速研究,但这一项目于1969年6月被中止,当时的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认为这简直就是 “天方夜谈”。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发动机专家格鲁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计划恢复实施,并拟进行轨道飞机的亚音速飞行试验。1976年10月 11日,该轨道飞机完成了第一次飞行,一年后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试验机从图-95KM型机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总共进 行了8次试飞,从而确定了该空天飞机的亚音速气动性能和各系统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性能。
该空天飞机呈平底形状,采用升力体式机身,前部较大并向上翘起,因此该机又被戏称为“套鞋”。这种几何形状可大大降低机身在再入大 气层时的受热程度。该机的独特之处是其可变式机翼。机翼安装时与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飞、轨道飞行和再入大气层时用作垂直安定面。在再入大气层并将速度 降低到亚音速后,机翼转至水平状态,从而增加了升力。机身、机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后掠角度分别为78、55和60度。“米格-105”安装有科列索夫研制 的RD-36-35K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轨道发动机由19台大小不一的发动机组成,以进行轨道粗定位和精确机动。该飞机长8.5米,高3.5米,重 4220公斤,翼展7.4米。这一方案最终被取消,但空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在70年代初,美国研制了“太空梭”轨道飞机,也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航天飞机。这一时间,前苏联也开始制造自己的“太空梭”,即“暴风雪”号航天飞 机。为研究从轨道返回时防热问题,设计者还研制了“布拉风-4”无人驾驶试验器,以“宇宙”系列的代号完成了4次轨道飞行,时间分别为1982年6月4 日、1983年3月16日和12月27日及1984年12月19日。最初两架空天试验机均溅落在印度洋上,其打捞工作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于是,后两架 “布拉风”均着陆于克里米亚海区。“暴风雪”号于1988年11月15日发射升空,并完成了极其精确的自动着陆。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按计划应很快开始载人 飞行,后来,苏联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航天计划拨款急剧减少,于是,“暴风雪”号也就成了“多余之物”。
在这个过程中,前苏联总共制成了5艘航天飞机,其中两艘完全完工,一艘命名为“暴风雪”,另一艘命名为“小鸟”。另外3艘没有完全 完工,其中的一艘目前在莫斯科,用来做饭店。另一艘代号为“暴风雪OK-GLI”,后来被卖掉。专家估计,德国电视拍摄小组发现的航天飞机可能就是“暴风 雪OK-GLI”,但是现在还不清楚它如何到了巴林。“暴风雪OK-GLI”也并不简单,它曾经在地球大气层中进行了25次飞行试验,是“暴风雪”号航天 飞机中唯一的一架具有发动机的试验型航天飞机。那艘完全完工的“暴风雪”航天飞机后来闲置在拜科努尔火箭发射场的机库中,2002年5月由于机库房顶倒塌 而毁坏。

与“暴风雪”一起研制的是重型运载火箭“能源号(Energia)”。它可以用来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也可以单独作为运载火箭使用,这与 美国航天飞机设计不同,主要是出自苏联没有开发大型固体火箭经验的考虑。这个设计是由能源联合体的负责人Valentin Glushko提出的。“暴风雪”号自身没有主推进引擎,只有两个小型引擎供调整轨道姿态用,起飞时它可以看作是“能源号”火箭的载荷。很多人认为,这一 设计实际上要优于美国的航天飞机,因为如此做法将降低航天飞机的事故率,并可提高其搭载的有效载荷。但在“暴风雪”与能源火箭对接并运送到发射台的过程 中,采用的是水平运输的方式,这显然没有美国的垂直运输来得方便。

另外,安东诺夫设计局还为解决“暴风雪”号的运输问题专门设计了 安-225“梦幻(Mryia)”大型运输机。安-225于1985年开始设计,1989年首次背负“暴风雪”号飞行,是目前已有的体积最大、载重能力最强的飞机,迄今只生产了2架。它的原形是安-124,但采用的是双垂直尾翼设计,运载能力比安-124提高了50%。
最初,“暴风雪”承担的角色是航天武器和空间站(尤其是日后的和平号空间站)运输工具。航天飞机的建造工作在1980年开始,第一架全尺寸航天 飞机模型完成于1984年。据信前苏联共建造了数架航天飞机,这是为了解决他们计算机模拟技术薄弱而作的。他们在不同的机身上安置了不同的电子设备,采用 了不同的设计以作测试用。其中供太空飞行用的几架编号分别为OK-1K1、OK-2K1、OK-1K2、OK-2K2和OK-3K2(后两架似未完工), 其他都是仅供地面试验的,有些机身还不是完整的。飞行测试始于1983年,但最开始只是用小型比例模型作试验。首架全尺寸模型在试飞24次后报废了;最后 一次飞行测试是在1988年春。参加测试的模型多用“宇宙****”为编号。1985年,“暴风雪”号的机翼运抵拜科努尔。同年还进行了“能源号”火箭的 第一次点火测试,但在点火后2.58 s,系统检测到引擎涡轮出了故障;随后的测试还发现了液氦泄露等问题。第二次测试是成功的,引擎运行了390 s。为保证有充足的冷却水做测试,附近的城市不得不停水10天。而“暴风雪”计划的弊病也逐渐暴露出来:几乎所有的研制进度都没有达到最初的要求。别的不 论,单是“暴风雪”号的零件运输也成了大问题:人手不足,经验不够。苏联政府召集了大量工人前往拜科努尔,使这里为航天飞机准备的211设施工作人员从 600人骤增到1 800人。1986年5月,刚刚组装好的“暴风雪”号开始进行电子系统的测试。8~9月开始进行“能源号”火箭的发射试验。在“暴风雪”号真正上天之前, 苏联共进行了140余次飞行试验,其中包括近70次自动着陆试验。

真正的轨道飞行是在1988年11月5日,承担任务的是OK-1K1。格林尼治时间3点,OK-1K1由“能源号”火箭从拜科努 尔发射场2号发射台发射升空,进入一条近地点247 km,远地点256 km的轨道。这是一次无人测试飞行,所以航天飞机的生命保障系统没有运转,其上也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由于计算机存储能力的限制,“暴风雪”号只环绕地球飞 行了2圈,3小时25分钟后成功返回地面。有传言说这次飞行使OK-1K1遭受的损伤无法再恢复,OK-1K1也不能重返太空;但此说法未被官方证实。这 次自动飞行的难度显然要比美国1981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有人驾驶的首航大得多。“暴风雪”号配备有小型引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动力返航,如果第 一次着陆失败还可作二次飞行;它还可以通过机翼舵面调整飞行姿态,着陆时机动性也比美国的航天飞机强。从第一次飞行执行的任务看,这显然不是计划中唯一的 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因为这次飞行连最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统都没有测试。自动飞行是很成功的,它顺利抵抗住了速度达34 km/h的侧风。“暴风雪”号的成功首飞给各国带来了很大影响,人们期待着它能够早日作载人飞行。同年,前苏联发行了一枚以“暴风雪”号为主题的邮票。
1988年首飞后,用于“暴风雪”计划的资金濒临耗尽:仅仅是开发航天飞机系统本身就花费了13亿卢布之巨,整个项目的开销超过了 200亿卢布。而前苏联当局也逐渐考虑起庞大的投资与发展航天飞机带来的益处之间的关系。“暴风雪”计划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苏联的瓦解;而苏联解体后,昔 日的计划更是彻底失去了经济支持。1991年,苏联军方停止了对该计划的拨款支持。1993年,“暴风雪”航天飞机机身的设计者,莫尔尼亚联合体被迫承 认,“暴风雪”计划就此结束。他们希望能够转向开发其他小型航天设备,但因资金不足,只能作罢。自1988年至今,“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没有再进行过太空 飞行,“和平号”空间站只能利用一次性飞船和美国航天飞机作为往返工具。按原计划,第二架航天飞机将于1991年首飞,第3架则是在1992年建造完成, 而首次载人飞行将在1994~1995年间进行。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这一切都没有实现。所有航天飞机只能存放在库房中,任灰尘飞扬,仪器老化。而未完 工的两架则已在90年代中期被拆解。2002年,“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中可以飞行的一架连同“能源号”火箭一道,因拜科努尔的厂房坍塌而被摧毁。至此“暴 风雪”计划在凄凉惨淡中彻底终结。 

航天飞机的资料有哪些
然而,美国的航天飞机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目标,它过于复杂(超过 250 万个零件)、过于昂贵(单次发射费用 5-10 亿美元,5 架航天飞机花掉了 2000 多亿美元)且出现了两次悲惨的爆炸事故。16年前,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球期间失事,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它和挑战者号失事并列为人类航天史最为惨重灾难。

观察|俄罗斯载人航天发展如何?计划雄心勃勃,但缺钱
苏联又在1976启动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研制计划,并在1988年进行了首次发射,苏联解体后,“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后续发展戛然而止,而囊中羞涩的俄罗斯更是无法支持航天飞机这个吞金巨兽,成为俄罗斯航天发展路上首先抛弃的对象。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命运非常悲惨,现在已经成为街头艺人涂鸦平台,令人唏嘘不已。

前苏联的航天中心拜科努尔,为什么会由盛变衰呢?
不过哈萨克斯坦本身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无法支持这种大型项目的运作,此地长年废弃,被租给俄罗斯使用。摄影师Ralph Mirebs在拜访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基地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庞大的机库,在机库内停放着两架前苏联的航天飞机。“布兰”是俄语暴风雪的意思,这是前苏联当年最著名的航天飞机之一“暴风雪号”,...

苏联的“暴风雪号”到底算不算真正的航天飞机?
它既能代表运载火箭把人造卫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载人飞船那样在轨道上运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在大气层中滑翔着陆。航天飞机为人类自由进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它大大降低航天活动的费用,是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次我们看看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它和美国的航天飞机按照其定义有何不同...

航天飞机,哪些国家有
目前只有美国有,前苏联创造了机架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只不过暴风雪号飞行了一次,苏联解体了,暴风雪航天飞机就不再飞行了,都卖了,一架在公园里,一个被大棚砸坏了,都挺悲剧的,美国以后在也不飞航天飞机了,改成火箭了。

远去的航天飞机怎么看待?
美国的航天飞机 2011年7月8日上午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将是美国30年历史的航天飞机项目中的第135次升空,也是美国所有航天飞机的最后一次飞行。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

历史上失事的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有哪些?
●1980年3月18日,原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进行燃料加注时发生爆炸,45名技术人员当场被炸死,另有5人送往医院后死亡。●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丧生,其中包括中学女教师克丽斯塔·麦考利、美籍日本人埃利森·鬼冢,其他5人分别是...

″暴风雪号″这款黑武器到底有多先进?
按照苏联军方的设想,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将是苏联太空部队的武器搭载平台,在太空中对抗敌对国家的航天器、弹道导弹,并对敌军的空中、海面以及陆上目标进行打击。为此,苏联还研发了导弹武器综合体、激光武器综合体和自主攻击战斗模块三种搭配暴风雪航天飞机的武器系统。有了之前苏联几十年的航天科研经验做基础...

成果丰硕,惨烈的事故,回顾航天飞机的诞生与落幕
1972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可重复使用空间飞行器的计划。1976年9月,首架航天飞机研制成功。1977年2月—10月,航天飞机经历了8次波音飞机的背负飞行实验,之后又进行了波音飞机背负起飞,途中自由飞行,最后自主水平落地的实验。以上各项实验均取得成功。1981年4月1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飞,由参加过阿...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没有发动机如何返回?
发射成功的验证机1号“暴风雪”并不是量产型,只是用于测试的机体,所以没有安装机组乘员的生命维持装置和手动操纵装置。但这样的机体能够一次生产多架,说明了这种苏联的航天飞机本身的开发成本和美国的相比恐怕要低很多。所以如果美国能够利用像苏联的这种航天飞机的话,可能会使有人宇宙开发更进一步。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