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文言文一词多义悲字

2024-06-29m.fan-pin.com
~

1. 古文 忧 的一词多义

1 发愁:~愤。

~惧。~烦。

~惶。~急。

~煎。~思(a.忧念;b.忧愁的思绪)。

~戚。杞人~天。

2. 可忧虑的事:~患。内~外患。

乐以忘~。高枕无~。

3. 指父母之丧:丁~。 详细字义〈动〉1. (本字古作上“页”(xie)下“心”。

会意。心中有了忧愁,必然在脸上(用“页”即人头代表)反映出来。

后加“攵”( suī 表示行走),形成“忧”字。“忧”是形声字。

本义:担忧;发愁)同本义 忧,愁也。——《说文》忧,愁也。

——《玉篇》忧悲者德之失也。——《淮南子·原道》勿忧。

——《易·丰》坎为加忧。——《易·说卦》我心忧伤。

——《诗·小雅·小弁》忧心忡忡。——《诗·召南·草虫》何忧令名不彰。

——《世说新语·自新》心忧炭贱。——唐· 白居易《卖炭翁》忧谗畏讥。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忧其民。2. 又如:忧忿滞中(中医指忧愁忿懑滞郁在胸中);忧蹙(因忧愁而紧锁眉头);忧愠(忧愁懊恼);忧忆(忧愁担心);忧心如捣(忧愁得像有什么东西捣心一样);忧邑(愁闷抑郁);忧畏(忧虑畏怯);忧世(为世时或时事而忧虑);忧怀(忧虑怀念);忧怯(担忧畏怯);忧天(担心天塌下来);忧公忘私(关心公益,不顾私利);忧鱼(担心水患)〈名〉1. 居丧 [mourning]。

多指居父母丧王宅忧,亮阴三祀。——《书·说命上》2. 又如:忧居(丁忧家居);忧服(因父母死而居忧服丧);忧纪(居父母丧之期);忧棘(居父母之丧);忧毁(居父母之丧哀伤过度而损害身体);忧艰(忧父母之丧)3. 忧患,祸患 [suffering]必为子孙忧。

——《论语·季氏》恐季氏之忧。愦于忧。

——《战国策·齐策四》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 又如:忧困(忧患困顿);忧逼(忧患侵迫);忧难(忧患);忧衅(忧患之端)5. 姓。

2. 苦在文言文当中的一词多义

苦: 1. 苦菜。

即荼。 ●《诗·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 ●毛传:「苦,苦菜也。」 ●孔颖达疏引陆玑曰:「苦菜生山田及泽中,得霜恬脆而美,所谓堇荼如饴。

」 ●《礼记•内则》:「濡豚,包苦实蓼。」 郑玄注:「苦,苦荼也。

」 2. 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书·洪范》:「润下作咸,炎上作苦。」 ●孔传:「焦气之味。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荼味之苦,宁以周原而成饴?」 ●唐韩愈《苦寒》诗:「草木不复抽,百味失苦甜。」 ●《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酽茶﹞咂在嘴里比黄连汁子还苦,攒着眉咽下去。

」 ●丁玲《海伦的镜子》:「一股苦涩的味道噎在我的喉腔。」 3. 痛苦;困苦。

●《书·盘庚中》:「尔惟自鞠自苦。」 ●《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 ●晋李密《陈情事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宋文天祥《高沙道中》诗:「臣苦不如死,一死尚可怜。

」 ●《三国志平话》卷上:「军受带甲之劳,民遭涂炭之苦。」 4. 忧伤;愁苦。

●《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 ●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四:「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士卒有征行之艰,闾里怀离别之苦。」 ●宋文天祥《读杜诗》诗:「耳想杜鹃心事苦,眼看胡马泪痕多。

」 5. 困扰;困辱。 ●《战国策•秦策一》:「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

」 ●《吕氏春秋•论人》:「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汉书•冯奉世传》:「先是时,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或贪污,为外国所苦。

」 颜师古注:「苦,谓困辱之。」 ●唐皮日休《晋文公不合取阳樊论》:「阳人不服,晋侯围之,乃辱其宗祊,苦其人民,虐其甥舅。

」 6. 苦于,困于。 ●唐杜甫《逃难》诗:「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 ●宋曾巩《谢雨文》:「前岁苦饥,去岁苦盗。」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生》:「后婿中岁偃蹇,苦不得售。

」 7. 厌恶。 ●《晏子春秋•谏上十六》:「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

」 ●《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 ●《汉书•韩信传》:「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

」 8. 恨,怨嫌。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宋秦观《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清泪斑斑知有恨,恨春相逢苦不早。

」 ●明刘基《郁离子•瞽聩》:「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9. 急迫;紧迫。

●《庄子•天道》:「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成玄英疏:「苦,急也。

」 ●《梁书•曹景宗传》:「﹝天监﹞二年十月,魏寇司州……时魏攻日苦,城中负板而汲。景宗望门不出,但耀军游猎而已。

」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毗卢择迦王传说》:「群盗苦逼,求哀称佛。」 10. 辛勤;刻苦。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庄子•天下》:「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 ●唐韩愈《荐樊宗师状》:「勤洁和敏,持身甚苦。」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仲信名廉清,苦学有守。

」 11. 极力;竭力。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

」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朱希真﹞不敢以告,景初苦问之。」 ●《三国演义》第五三回:「玄德苦挡,云长不依,只领五百校刀而去。

」 ●《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宝钗见王夫人伤心,只得上前苦劝。」 12. 病痛。

●《庄子•达生》:「﹝孔子﹞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 ●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苦,病也。

」 ●《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虽有微苦,宜力疾朝侍。」 胡三省注:「苦亦疾也。

」 13. 指患病。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纳缚僧伽兰》:「可汗惊寤,便苦心痛,遂告群属所梦咎征,驰请众僧,方伸忏谢,未及返命,已从殒殁。

」 14. 副词。犹甚,很。

表示程度。 ●三国魏曹丕《善哉行》之一:「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 ●宋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与子由别后赋诗寄之》:「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清高鹗《题竹雪撷芳诗卷》诗:「知君苦忆红梅树,读到梅花意也亲。

」 ●《花城》1981年第6期:「她跟陶一川的苦恋,我也从她那儿听说了。」 15. 副词。

用同「可」。犹却。

表示转折。 ●《水浒传》第三一回:「这孟州城是个小去处,那土城苦不甚高。

」 ●《清平山堂话本•霅川萧琛贬霸王》:「北门立一庙,苦不甚大,交百姓烧香。」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此去那里苦不多远,我们收拾起来一同去走遭,访问下落则个。

」 16. 姓。 ●《国语•鲁语上》有苦成叔。

又《吴语》有大夫苦成。

3. 文言文一词多义有哪些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4. 古文的一词多义

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备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1、影响(被于来世) 被 2、同“披”,穿(皆被绮绣)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薄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策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cháng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cháng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cháng 长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cháng 5、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zhǎng, 6、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zhǎng,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诚心(帝感其诚) 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惩 2、惩罚 1、骑(愿驰千里足) 驰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发、起(方其出海门) 出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箪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当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道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得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发: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方: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fēn 分: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fēn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fēn 4、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fèn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更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苟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固: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

5. 古文一词多义: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12)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我查了字典希望对你有帮助~: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设。

4,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或者命令。

5,形容词词头。

6. 当在古文中的一词多义“当”字在古文中有几种意思

dāng①对着;面对.《木兰诗》“~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②在;处在.《石钟山记》:“有大石~中流.”③在;在……时候(地方).《兰亭集序》:其欣于所遇,晢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④担当;担任.《陈情表》:“猥以微贱,侍东宫.”⑤承担;承受.《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罪愆.”⑥忍受.《水浒传》:“四下里无半点去彩,其实那热不可~.”⑦执掌;主持.《谏太宗十思疏》:“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后序》:“北邀~国者相见.”⑧相当;对等.司马迁《报任安书》:“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⑨判决;判罪.《史记?李将军列传》:“吏~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赎为庶人.”⑩抵敌;抵挡.《赤壁之战》:“非刘豫州莫可以~操者.”⑾遮挡;遮蔽.《项脊轩志》“垣墙周庭,南日.”⑿应当;应该.《陈情表》:“臣生~陨首,结草.”⒀会;将会.《孔雀东南飞》:“卿~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赤壁之战》:“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续发人众.”⒁要;将要;就要.《书博鸡者事》:“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焚汝庐,戕汝家矣!”⒂指过去的某一时间.《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dàng①合适恰当.《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兮.”《采草药》:“古法采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②适合;适应.《促织》:“将无献公堂,惴惴恐不~意.”《芙蕖》:“群葩~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③当作.《战国策?齐策》:“安步以~车.”《智取生辰纲》:“你端的不把人~人.”④抵押.《捕蛇者说》:“募有能捕之者,其租入.”⑤用东西作抵押向当铺借钱.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抽衣~药钱.”⑥抵得上;够得上.《游黄山记》:“因念黄山~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⑦本(地);同(一天).《智取生辰纲》: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⑧器物的底部.《韩子非?外储说右上》:“尝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可以盛水乎?’”tǎng通“倘”.如果.《荀子?君子》:“先祖~贤,后子孙必显.”【当路】⒈当权.⒉拦路.。



三峡的文言常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_百度知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虽 今义:虽然)【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消失)【通假字】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② 哀转久绝(“...

求初中语文各种版的重点文言文!!什么版也可以!要题目就行了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

诫子书文言文一词多义
(3)慢:文中译为怠惰散漫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慢”是指速度缓慢。原文中的句子:淫慢则不能励精。白话译文: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2. 诫子书中以一词多义 《诫子书》中一词多义:1、行: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三人行:同行。2、意:意与日去:志愿。宾客意少舒:心情。3、志...

求高一上半学期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一词多意,虚词以和而的用法 这些的整...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

文言文重点词
4. 文言文重点词解释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

初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消失)③清:回清倒影(清波)清荣峻茂(水清)通假字: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我需要八年级下册的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每一篇的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 (八年级下册)例句(标明出处) 居 停留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舍 舍弃 便舍船《桃花源记》 居住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房屋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处所(学舍)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在 佛印居右,鲁直...

常见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

初中文言文字词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上) 97、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同上) 文言文(一词多义)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一词多义文言文翻译
一词多义就是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如下就为大家收集了一词多义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 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孟子>二章》 ②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不顺)《<孟子>二章》 故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论语>十则》 ③广...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