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祭奠用5个菜有什么说法 五个菜是祭祀死人的吗?

2024-06-18m.fan-pin.com
祭奠亲人用的五碗菜要怎么做~

五碗高贡,豆腐,肉,鱼,粉条,白菜。豆腐跟肉切成塔状。粉条用线绑一下,下锅过油,做成发财树。白菜用菜心。鲅鱼一条。
祭奠,是对逝者的一种悼念仪式。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慎终追远”,祭奠是中国人民的一种孝文化的体现。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逝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逝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逝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逝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逝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逝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
“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逝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
三周年过后,逝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祭奠用的供菜,一般为五个,两荤三素:一个肉,一般是切成方形整块的五花肉,放在水里煮,只要外表熟了即可;一条鱼,一般是不经过宰杀和去除内脏带鳞片的鱼,经过热油炸一下不用熟透即可;一块豆腐,切成四方块即可;两个青菜,只要捆扎能够立在盘中即可。供菜可以用胡萝卜切成花点缀,也可以用红颜色的色素点缀。

祭奠用的供菜,一般为五个,两荤三素:一个肉,一般是切成方形整块的五花肉,放在水里煮,只要外表熟了即可;一条鱼,一般是不经过宰杀和去除内脏带鳞片的鱼,经过热油炸一下不用熟透即可;一块豆腐,切成四方块即可;两个青菜,只要捆扎能够立在盘中即可。供菜可以用胡萝卜切成花点缀,也可以用红颜色的色素点缀。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佛教里面又称作“盂兰盆节”。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农历七月十五


佛教相传,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旧时,中元节为目连救母做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

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

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长岛渔民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亲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点,有的甚至装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由已经结婚的同辈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山东较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以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跨着马回去。

中元节的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
 
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祭祀用5个菜说法,主要是祭祀缅怀自己的先人,你可以把先人爱吃的菜做出来,在上坟的时候去祭祀。

死人是单数,活人吃饭一般就双数了

祭奠一般使用五个菜,由鱼、肉、豆腐、粉丝、时令蔬菜组成,每个菜的数量都是有规定的,比如鱼尾要完整,豆腐要切成三公分见方,粉丝以1.5m左右为宜,而青菜要捆绑成束。
除了菜品数量有规定之外,供品的摆盘也是有一定规矩的。比如肉要切成三公分见方,豆腐要切三公分见方,鱼要一整条,忌讳断成两截。祭祀时将酒杯放在盘子中,酒杯开口朝向盘子的中心。

去世五七都准备什么菜
供品通常包括三牲(猪肉、公鸡、鱼)祭拜土地公,以及五味碗或十二道碗祭拜逝者,碗中装有各种食物,每种食物都有其象征意义,如米饭象征米饭丰收,豆乾象征做大官,芹菜象征勤劳等。此外,还会有一些果品、甜点等供品。金银纸方面,祭拜土地公时使用福金,祭拜逝者时使用银纸。某些地区还有特定的习俗,如...

这一辈子吃不上四个菜是什么意思
这一辈子吃不上四个菜有一种说法是说,一辈子都穷的响叮当,生活水平不会允许一顿吃到3个菜以上。还有一种说法是,四个菜分别指:出生时的满月菜,成家时的结婚菜,谢世时的分别菜,祭奠时的贡菜。意思就是结不了婚,孩子满不了月,死的时候没人在乎你,死了没人祭奠你。在山东某些地区喜欢双...

老祖宗的告诫:桌上不摆三盘菜,这些指的都是什么菜?
但这些都是古人们的习俗,其实流传到现在,很多家庭一家三口在家也是三道菜,大家也没有注意那么多,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一顿吃三个菜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为了更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和生活,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注重这些,也不是我们遗忘了,而是生活的选择.但是在现在农村的话...

农村俗语:“来客不摆三盘菜,可叹十人九不知”有什么含义呢?
其实,像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一般家里来客人了都会做五个菜以上的,荤素各几样,满满一桌,只怕吃不完呢,所以“来客摆三盘菜”的现象应该是没有的,而了解有这样的礼仪说法还是好的。"来客不摆三盘菜",让我一一来道来,农村礼节博大精深,内含很多丰富礼节。"来客不摆三盘菜",下句更精彩...

什么叫吃四个菜
1、有一种说法是说,一辈子都穷的响叮当,生活水平不会允许一顿吃到3个菜以上。2、还有一种说法是,四个菜分别指,出生时的满月菜,成家时的结婚菜,谢世时的分别菜,祭奠时的贡菜。大概意思就是说结不了婚,孩子满不了月,去世时候没人在乎,去世之后没人祭奠。

三个菜有什么说法
2、但是如果有客人来你家,你把桌子上摆上三盘菜,这样客人是会很不开心的,毕竟这是祭奠死人的习俗,若用在活人身上,实在是非常不妥当,这也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3、一般家里来客人了,都不会在桌子上摆放三个菜,一般如果是只有三个菜都会加一个汤。并且如果去别人家里,也会把那些没坐完的...

四个菜指的是哪四个菜 四个菜指的是什么菜
死了没人祭奠。2、这辈子吃不上四个菜,其实是对人生的一种调侃,一种感悟,说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并不能完全掌控跟自己有关的事情,吃不到跟自己有关的菜,虽然自己都在现场,但是有的是自己还不会吃,有的时候是没有时间吃,有的是自己已经不能吃了,东北地区这样调侃的时候比较多。

什么是四个菜
四个菜指:出生时的满月菜,不会吃;成家时的结婚菜,没时间;谢世时的分别菜,吃不了;祭奠时贡菜,吃不了。东北部分地方风俗,讲究四菜待客(qie),三菜待鳖(bie),这辈子吃不上四个菜就是永远上不了台面。意思就是:结不了婚,孩子满不了月,死的时候没人在乎,死了没人祭奠等。所谓一辈...

吃不上四个菜是什么意思
一般的标配为四菜一汤。四个菜,包括一大一小两荤菜,再加上两个素菜。说你吃不上四个菜,明显带有嘲讽贫穷的意思。以“一辈子都吃不到四个菜”作为讽刺的话语,体现了俗语中俚语的成分,不过,无论是痛恨烂泥扶不上墙,还是辱骂贫穷,这句俗语都有着明显的歧视作用,并不足取。

农村俗语:“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到底有何意?
如果只端上三道菜,你会觉得自己成了献祭的对象,这就像在面前插三根香一样不可接受。第二是谐音含义。古人喜欢用谐音乞求口惠,但“三”和“散”的谐音表明宴会以不和谐告终,一哄而散,与亲友团聚的主题也不一致。第三,传统民俗。俗话说,"三个盘子待王八,八个盘子待乌龟",桌子上只放了三盘...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