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你认为洋节和传统节日各自的优点是什么 1.洋节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区别

2024-07-03m.fan-pin.com
怎样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

  如今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过洋节,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及媒体的自由、开放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洋节的“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的,于是“洋节”受宠就在所难免了。过洋节的人是自得其乐,不以为然者则视之为“崇洋”,然而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肤浅简单。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造成西方节日“入侵”的缘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这种甜头在盛唐时代我们中国也尝到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几十年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而片面地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风民俗的节日。如今社会生活归返正常,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了,此时就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情趣与高潮,结果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于是出现了空白。

  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以家庭为准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则属于大社会的东西,超出家庭范围。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需的,它适应中国社会。现在所保留的大规模节日都有家庭团聚的浓厚意义,而“二月二龙抬头”等少有团圆气氛的节日则逐渐淡化;后者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中国人日益喜欢洋节就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这种以“洋节”作为人际聚合方式的交际应越来越流行。

  各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融合与碰撞是当今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有纳百川之胸怀,中华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外来的东西。但是,洋节蜂拥而至,大有越俎代庖之势,经历数千年风雨的传统节日传承至今,为何反而走了下坡路?

  五千年的历史留给了中国人许多东西,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文明的痕迹与民族的认同。但可惜的是现代中国人在越来越熟悉西方节日的同时也以更惊人的速度遗忘着自己的历史。有人认为这是洋文化入侵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必然,但却少有人想过,我们中国人自己对保护这些传统习俗做出过什么贡献?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在正式制度层面上承认过中秋、端午、重阳是国家法定假日,可以说除了农历春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整个中国人被来自我们自己政府的强大力量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隔离开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和强有力的挑战,在这场中西方文化的正面交锋和对阵当中,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与继承中国特有传统的“度”?在这次碰撞中,我们如何站稳脚跟,坚守住自己的经典,昭显出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

  实际上,中国的文化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文化价值更加开放,更易被人接受。我们要考虑的是充分提升这种潜在的文化内驱力。妥善处理传统文化的延伸与丰富,并以此为基点,找到一个新方案打开出路,合理地构建良性的、崭新的民族文化心态与内涵,从而为民族素质的提升提供健康的土壤,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都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节日作为各民族特定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其盛衰总有古今内外多种社会原因。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节日也必将“在变化中生存”,有的淡化,有的更浓郁,而有的则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当然,这种变化是老百姓选择的结果,是社会生活一点点继续积累的结果。

1、节日不同
中国节,指中国民间相传的纪念日、欢庆日和被中国承认的国际通用节日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寒食节(农历冬至后的105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
西方节日(Western festivals)指西方国家一年中的节日。包括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情人节、美国独立日、愚人节以及母亲节等。
2、文化不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往往来源于农业文明,常与祭祖、敬神和驱鬼相关;
而西方节庆文化中的元素则相对来说较为轻松、自由和快乐,与同伴尽情欢乐的氛围也颇具吸引力,因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将其引入到传统的节庆活动中。七夕节给心上人送玫瑰花、买巧克力,已经成为华人青年宣泄情感、表达爱意的一种时尚方式。
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

扩展资料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走出国门,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大力传播、推动下,向世界展示出它独特的魅力。西方人也开始了解起中华传统节庆文化元素的迷人之处,并将其融合到西方的传统节日中去。
中西方节庆文化源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存在着起源及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这两种节日文化各有所长,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两者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却并非“井水不犯河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海外网-中西节庆文化融合渐入佳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节日大多从劳动人民或者历史出发,比如说春节、端午节、清明节。
西洋节往往是出于宗教或者特殊事件、特殊人群出发,比如说圣诞节、愚人节、妇女节

中国传统节日跟“洋节”冲突,该怎么理性地选择?
但是西方有的节日并不适合我们中国人去参与、去狂欢、去庆祝,比如“圣诞节”,就要先弄清楚西方人过“圣诞节”的由来,不要一味盲目的去过节,或许会成一种讽刺。“洋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发生冲突的时候不是没有,记得有一年“情人节”就和我们的“...

有同学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没有意思洋节更有趣味,不如取消传统节日过洋节...
、、若取消传统节日那么很大一部分文化讲失传,之所以每个国家都不同正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当中国文化都变洋文化了那么中国还是中国吗?这世上还有中国?还有华夏民族那个龙的传人?传统节日好比正餐或是大米饭,洋节只是道菜,初尝感觉新鲜、味道不错,但终究不能当饭吃,吃多了会腻、、、...

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过洋节,却忘了老祖宗的节日?
首先随着现在网络的发展,社会发展的脚步是越来越快,所以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直都是有着交流融合的,而这些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也渐渐的拓展开来。在他们西方的节日流传到我们国家的时候,西方的人民也是同样在过着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且洋节带给我们的也并不是说不好的影响,我们也会在母亲节...

如何正确看待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
在这种浪潮下,一些民俗学家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面对着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被冷落而西方节日却备受宠爱,便顺水推舟,也开始打“情人节”的牌子,把我们的传统的节日不仅融进了“西方节日元素”而且干脆开始变换称谓,打出了“中国情人节”的旗号。然而我们不仅要思考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过着这些“洋节”,...

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更喜欢过“洋节”而不是中国传统节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认为国外的东西更好,国外的马桶更好,国外的手机也更好,事实上这是非常不理智的,因为在我们国内也有非常多好的东西。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很多人认为国外的东西更稀奇,所以不太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是喜欢过国外的洋节。3.我们应该创新传统节日,让年轻人更喜欢。正如...

洋节和土节的话题作文怎么写阿
1. 土节和洋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诗词中所描绘,常常承载着深刻的情感和期盼。例如,中秋节时,游子会对着明亮的月亮思念家乡;重阳节,人们登高远望,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感恩之情;而七夕节,有情人则会憧憬着难得的相聚时光。这些节日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2. 节日的传统意义 在...

要怎样对待传统节日与洋节?
节日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外在形象表达,重视传统节日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意识。当然,面对传统节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地去传承。而对于洋节日,我们不能沉醉于其中,我们要吸取优秀的基因融入我们自己的文化节日当中,来发扬光大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对于传统节日与外来节日的看法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过“洋节”是为了“找个快乐的理由”;对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享受层面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今日中国,平均每月便有两个节日,人们是...

怎么看待传统节日?
问题五:怎样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 如今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过洋节,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及媒体的自由、开放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洋节的“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的,于是“洋节”受宠就在所难免了。过洋节的人是自得其乐,不以为然者则视之为“崇洋”,然而用“崇洋”...

关于春节的知识
对于商家推动现代节日传承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近年来洋节在中国城市的兴起,商家的推动就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商家的炒作能够改变节日的主题,也能产生一个全新的节日。比如西方的圣诞节本来没有圣诞老人,但是后来由于商家作用,圣诞节几乎成了一个围绕圣诞老人来过的节日。目前我们在过传统节日时不是完全不使用纪念物,...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