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授上将军衔的都有哪些人? 亮剑中每个人物最后的结局

2024-06-29m.fan-pin.com
解放战争时期的师长,建国以后可以成为少将吗?~

解放战争时期的师长,建国以后可以成为少将吗?可以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师长军长在1955年实行军衔制的时候,有的授予少将军衔,有的授予中将军衔,不一定都是中将。军衔制实行以后,新上任的军长基本上都是中将军衔。现在,由于我军授予的最高军衔是三星上将,没有了四星大将一级,所以,集团军的军长又基本上都是少将军衔了。

1、李云龙
李云龙,少将军长,1967年为维持正常秩序镇压当地造反组织受到调查和批斗,在家开枪自尽。
2、赵刚
赵刚因为在文革时期抵制左倾错误路线,由于不肯参与迫害罗瑞卿将军被免职并遭到迫害,最后自杀。
3、丁伟
五十年年代后期,丁伟由于支持彭老总而遭受批斗,后被下放到农场改造,最终失踪。也有推测,其最终在改造中病故。
4、孔捷
作为铁三角之一,看着自己的兄弟遇害,挺身而出,将李云龙的两个儿子,赵刚的四个孩子收养,并将他们抚养成人,由于不争不斗,最终善终。

5、楚云飞
在金门与解放军交手数次,1968年在李云龙去世的时候在金门用广播悼念李云龙,改革以后买下了李云龙的故居留做记念。
扩展资料:

《亮剑》中赵刚,冯楠夫妇由于赵刚据理力争,不愿参与罢免罗瑞卿将军而遭受批斗,最终以死明志,妻子冯楠得知后,将他们的四个孩子(单名分别为山高水清),托付给李云龙后殉情。
李云龙,田雨夫妇在后来70年代的特殊时期,李云龙用武力制止两个带红袖套的小兵非法抢夺军火库,因此被批斗,最终掏枪自尽,在得知丈夫遇害后,其妻田雨挺身而出,最终殉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亮剑

1、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3、二级上将34名:全是陆军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任20名:陈调元、何成浚(1946年11月退为备役)、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1946年7月退为备役)、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1949年2月被褫夺)、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1935年12月10日授任1名:杨爱源; 

1936年1月11日授任1名:程潜; 

1936年12月31日授任1名:李烈钧(专为担任审判张学良的军事法庭审判长而授衔); 

1939年5月2日晋任2名:陈诚(原为加上将衔)、卫立煌(原为加上将衔,1942年1月9日被"革去陆军二级上将"降级为陆军中将,1943年11月23日复任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9日晋任1名:薛岳(原为加上将衔); 

1945年10月3日晋任2名:张治中(原为加上将衔)、张发奎(原为加上将衔); 

1946年6月13日晋任1名:余汉谋(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2月21日晋任3名:熊式辉(原为加上将衔)、陈仪(原为加上将衔)、邓锡侯(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18日晋任1名:邹作华(非现役,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21日授任1名:孔庚(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非现役,原为国民党军早期中将,时年75岁)。 

4、上将54名:陆军上将51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1名:范鸿仙(民国先烈); 

1935年4月6日追赠1名:石青阳(积劳病故); 

1935年7月15日追赠1名:谭人凤(民国先烈); 

1935年10月18日追赠1名:张开儒(积劳病故); 

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7月23日追晋1名: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6年11月23日追晋1名:王均(事故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6日追晋1名: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11日追晋1名: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838年追晋1名: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追晋1名:张諝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23日追晋1名:蒋方震(字百里,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9月23日追晋1名: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19日追晋1名:吴广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21日追晋1名: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0年7月7日追晋1名: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1年9月29日追晋1名:唐淮源(抗战失利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3年6月12日追赠1名: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 

1943年9月10日追晋1名: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4年6月22日追晋1名: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4月9日追晋1名: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5月25日追晋1名: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5年5月28日追晋1名: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6年7月31日晋任4名: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王树常;(均为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1、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3、二级上将34名:全是陆军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任20名:陈调元、何成浚(1946年11月退为备役)、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1946年7月退为备役)、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1949年2月被褫夺)、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1935年12月10日授任1名:杨爱源;
1936年1月11日授任1名:程潜;
1936年12月31日授任1名:李烈钧(专为担任审判张学良的军事法庭审判长而授衔);
1939年5月2日晋任2名:陈诚(原为加上将衔)、卫立煌(原为加上将衔,1942年1月9日被"革去陆军二级上将"降级为陆军中将,1943年11月23日复任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9日晋任1名:薛岳(原为加上将衔);
1945年10月3日晋任2名:张治中(原为加上将衔)、张发奎(原为加上将衔);
1946年6月13日晋任1名:余汉谋(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2月21日晋任3名:熊式辉(原为加上将衔)、陈仪(原为加上将衔)、邓锡侯(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18日晋任1名:邹作华(非现役,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21日授任1名:孔庚(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非现役,原为国民党军早期中将,时年75岁)。
4、上将54名:陆军上将51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1名:范鸿仙(民国先烈);
1935年4月6日追赠1名:石青阳(积劳病故);
1935年7月15日追赠1名:谭人凤(民国先烈);
1935年10月18日追赠1名:张开儒(积劳病故);
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7月23日追晋1名: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6年11月23日追晋1名:王均(事故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6日追晋1名: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11日追晋1名: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838年追晋1名: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追晋1名:张諝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23日追晋1名:蒋方震(字百里,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9月23日追晋1名: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19日追晋1名:吴广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21日追晋1名: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0年7月7日追晋1名: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1年9月29日追晋1名:唐淮源(抗战失利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3年6月12日追赠1名: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
1943年9月10日追晋1名: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4年6月22日追晋1名: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4月9日追晋1名: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5月25日追晋1名: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5年5月28日追晋1名: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6年7月31日晋任4名: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王树常;(均为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综上所述,在1935年至1949年间,见于国民政府公报的国民党军上将军衔获得者共141名,其中特级上将1名(授任1名)、一级上将17名(授任9名、晋任3名、追晋3名、追赠2名;陆军16名、海军授任1名)、二级上将34名(现役军人授任22名、现役军人晋任10名、非现役者晋任1名、非现役者授任1名)、上将54名(授任12名、晋任7名、追晋24名、追赠11名;海军授任1名、海军追晋2名)、加上将衔55名(加衔38名、授加8名、特加1名、追加5名、赠加3名),以上共161人次(其中有20人的军衔升迁过,陆军各种上将146名,海军各种上将4名)。
从1935年"铨叙"后,到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其间国民政府的军衔制度基本是统一的,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军队固有的"山头、派系"所制,各路军阀为自己的属下加官晋级、封官许愿还是屡见不鲜,而私自升迁军衔也不在少数。仅举山西为例,由一级上将、山西王阎锡山自己晋封的上将就有:王靖国、孙楚等。加之笔者所见《国民政府公报》并不完整,又可能有一些上将的任命未见于公报,所以本章所列上将尚不能认作1935年至1949年国民党军上将的全部。

国民党军长军衔长什么样?
楼上所说不然,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大量的中将师长出现了,并不一定是整编师.其实这和当时的国军仿德建军有很大的关系(德军正常编制是上校团长-少将旅长-中将师长-上将军长-大将集团军司令,当然这只是正常编制,由于战时部队需要经常的补充重建,军官在战时的晋升和平时也不太一样,当时德军也有大量的少将师长...

淮海战役国军总指挥是谁?
淮海战役国军总指挥是刘峙。刘峙是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甚为得到蒋介石赏识,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素有北伐战争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和国共内战中的“猪将军”之称。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被解放军全线击败。

国军十大名将
从此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就摆上了张将军的遗像,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孙立人 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解放战争中,国军有一批干将,部队战斗力强,作战凶悍,给我军造成很大威胁。10、张灵甫1903年生,陕西省长安县人,黄埔四期。1946年4月20日,担任74军军长。

抗战中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是谁?
抗战中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是张自忠。张自忠,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 。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 (同时也是二战中同盟国...

国民党再解放战争时期起义投诚的将领都有谁
需要注意的是,起义和投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在国民党起义将领中,较为著名的有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张轸、曾泽生、吴化文、傅作义、廖运周、林遵、龙云、卢汉、程潜等人。通常情况下,起义将领在解放后不少人继续留在军队中,1955年授衔时,他们成为了开国将军。而投诚者通常不再留在军队...

粟裕为什么没有成为十大元帅?
而毛泽东主席曾对来访中国的英国蒙哥马利将军说道:“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一言以蔽之。而事实上也如此,抗美援朝选将,第一粟裕,第二林彪,第三彭德怀。毛主席曾说过:“论功、论历,粟裕可以领元帅衔。解放战争中,谁人不知华东粟裕啊!” 粟裕是八一南昌起义,随朱德到井冈山与毛汇合的800人之一,参加红军...

国民党高级将领梁铜将军
梁桐,国民党少将军官,这个人物是电视剧角色,正史无此人。电视剧风云年代即将开播,剧中男主角梁铜是一个地下共产党员,潜伏在国民党内部。据悉,梁铜这个人物是由原型的,原型之一是有郭汝瑰将军,梁铜名字的来源是郭汝瑰家乡四川省铜梁县。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的结局:一、在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俘虏,这些人...

国民党再解放战争时期起义投诚的将领都有谁
———投诚和起义并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国军起义将领中比较有名的是: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张轸、曾泽生、吴化文、傅作义、廖运周、林遵、龙云、卢汉、程潜等等,一般而言,起义将领在解放后不少人继续留在军队,1955年有很多人都授衔了,成为开国将军。而投诚的一般不再留在军队了。

评选国民党十大元帅及十大将军?
十大将军。1.胡琏,解放战争时期,他所指挥的11师(由18军整编而来)他率领的整编第11师一直充当着救火队的任务,哪里有难便被投入哪个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46年10月章逢集大战,中野主力近6万人(3、6、7纵),三个纵队围攻整11师32团一个团五天五夜,最后打成平手,中野伤亡四五千人, 11师...

国民党将军陈荃原型
陈赓在离开国民党后,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红军长征时的干部团团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旅长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率领部队进行了多次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陈赓可以被视为国民党将军的原型之一。他的经历展示了国民党将领在...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