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战列舰的历史 战列舰的发展历史

2024-07-03m.fan-pin.com
战列舰的发展史是什么?~

战列舰经历过风帆战列舰和蒸汽战列舰两个阶段。风帆战列舰产生于17世纪,是风帆舰队中最大的战舰,拥有上百门火炮。1849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拿破仑”号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30年中,战列舰一直主宰着海战。战列舰的满载排水量从2万吨增至7万吨,战列舰主炮口径达到457毫米。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却以潜艇和航空母舰为主,战列舰却屡屡成为飞机和潜艇的攻击目标未能发挥预想的作用。战后各国的战列舰先后退役。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开始把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除保留大口径主炮外,主要装备了舰载雷达、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改装后的战列舰编入现役,在1992年2月爆发的海湾战争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战列舰又称主力舰,战斗舰,它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突击威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

(目前世界世界上仅存的战列舰-美国的“依阿华”级战列舰。它的主要武器是3座3联装的406毫米口径主泡,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舰炮)

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当时火力最强的战船不进行接舷格斗,而是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与敌舰队平行行驶,利用本舰队一侧的舷炮对敌集中火力齐射,因而得名“战列舰”。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群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849年,法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它装有舷炮100蒸汽战列舰时代。但它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61年,英国第一艘铁壳装甲战列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到达20年后才逐渐消失。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装舰的名称取代了战列舰。

1906年,英国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强的装甲舰“无畏”号下水了,并恢复了战列舰的名称。“无畏”号是由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设计并监造,排水量17 900吨,航速40公里/小时,装备有安装在家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材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此后,各海军强国纷纷仿效“无畏”号建造造自己的战列舰。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无畏”舰就是战列舰的同义词,战列舰的多少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强弱的标准。世界上最后一艘战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下水的。这期间,战列舰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径,装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后建造的上百艘战列舰中,无一不承袭了“无畏”号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水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 800吨,最高航速为50公里/小时,舰上装有3联457毫米主炮9门,炮弹重达1460公斤,还有12门3联装155毫米副炮和12门双联装128毫米平高两用炮。“武藏”号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号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后被美军飞机击沉,这标志着战列舰的没落,它在海战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不再建造新的战列舰。估计今后也不会再有哪个国家建造战列舰了。(图)(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和”号战列舰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

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是能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军舰。其自风帆时代诞生,1860年代开始变革,在1870-1890年代之间一度断代,但是期间的实验探讨一直没有中断,由1890年代开始复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战列舰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称为主力舰。二战结束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不再是舰队中的主力,其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
风帆时期
十五世纪末,主要是两个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最初形态的战列舰:一是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前装滑膛炮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的武器;二是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建造较大的船只,以风力而不是人力航行。于是贯穿整个大航海时代的盖伦帆船出现了。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她一般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几层统长甲板,尾楼很高。大型盖伦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有2000吨,吃水达8米。她适合运载货物通过很长的海道。续航力很长,在很长时间内是世界最大上的船。
经过英国荷兰等国的改造到了17世纪战列舰真正的出现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期间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前进……”这也是“战列线”(line of the battleship)这一名称的首次被使用。
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级军舰,这级军舰担任舰队的旗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代表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因为这级军舰每艘造价高达10万英镑,所以当时英国海军现役中一共不到12艘。二级军舰,这级军舰比一级军舰略小。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它们的一个缺点——早期战列舰共同的缺点——在暴风雨天气,军舰的下层炮甲板的炮门不能打开。三级军舰,这级军舰分为几种型号,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特拉法尔加海战时,英国海军的175艘主力舰中就有117艘三级军舰。四级军舰,这级军舰有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该级军舰造价便宜(每艘26000英镑),定员少(350人)。它们主要担任海外巡航分舰队的旗舰。 这4级军舰都可以称作战列舰。

蒸汽机时期
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十九世纪最后50年迅速改变了海军的面貌,蒸汽动力、金属船体、装甲和新式火炮这几项重要的进展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武器——至少在外观上是全新的。往复式蒸汽机代替了风帆和索具,桅杆则为了火炮控制、观察和信号通信等工作的需要而保留下来;后装弹线膛火炮取代了原先排列在两舷的旧式火炮,新式火炮重量重但数量少,配备在舰甲板的中心线上的装甲炮塔里;越来越厚的装甲覆盖了船身以抵御新式火炮的攻击;木制的船体已经无法负担沉重的新装备产生的应力,不得不用金属建造整个船体。
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Ironclad),北洋海军的定远级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

蒸汽轮机时期
技术革新一旦开始就会不停步的继续前进:火炮、装甲、船体逐步由铁制替换成钢制以获得更好的性能;蒸汽轮机比往复式蒸汽机能提供更强的动力,可以使战舰获得以前想象不到的高速,蒸汽轮机的性能也更可靠,可以缩短维修养护的时间,延长战舰巡航的时间,等于增加了舰队的战略机动能力;火炮射击指挥仪的发明使人们对大口径火炮和远程射击的威力更有信心;为了增加防护力,水线以下设置隔舱逐渐成为大型船只的标准设计;装甲也不再均匀的覆盖全舰,而是在重点部位重点防护,以求用相同重量的装甲取得更好的防护效果。在吸收了黄海海战的经验之后前无畏舰级诞生了。右图为现存唯一的前无畏舰三笠号 在1904年(明治37年)日俄战争中,三笠号战列舰担任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是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大将座舰。位于横须贺市的三笠公园以纪念舰形式保存。
1906年2月下水的英国“无畏”号战列舰。“无畏”号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列舰,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第一艘安装蒸汽轮机的主力舰,航速达到了惊人的21节,而同时代的美国战列舰“罗得岛”号航速是19节;“无畏”号的武备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当时的战列舰通常安装安装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各种中等口径的火炮,“罗得岛”号装有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8门8英寸口径的和12门6英寸口径的火炮,8艘与“无畏”号同时完工的英国“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分别装了4门12英寸炮、四门9.2英寸炮和10门6英寸炮,而“无畏”号除了一些对付鱼雷艇的小口径速射炮以外,只装备了10门12英寸主炮,完全没有中等口径的火炮,这样“无畏”号的远程大口径火力比其他战列舰强一倍半;火炮射击指挥仪确保它的这些大口径火炮在最大射程上仍有较高的命中率;最后,在费希尔勋爵的主持下,这艘舰用了不到一年就完工,而不是一般所用的4年,创下了主力舰的建造时间最短记录。她的出现又一次显示英国海军在技术上遥遥领先,许多国家经过数十年努力建成的引以为自豪的战列舰队突然间都变成了古董。此后所有的海上强国都仿照“无畏”号建造自己的战列舰,“无畏”号成为了现代战列舰的代名词,所有这些后来建造的战舰——总共有150艘之多——都被冠以“无畏舰”的称呼(以前建造的则称为“前无畏舰”)。战列舰这一古老的舰种,就带着这个名字,走向它最后也是最辉煌的旅程。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战列舰进入条约时代。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共有7艘,全部搭载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别是美国的科罗拉多级(3艘,科罗拉多号、西弗吉尼亚号、马里兰号)、日本的长门级2艘,长门号、陆奥号)、英国的纳尔逊级。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五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并计划建造狮级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并计划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建造了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海军建造了三艘黎塞留级战列舰并计划再建造1艘改型舰和四艘更强的阿尔萨斯级,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开工了2艘H级舰并计划建造兴登堡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成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即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另有一艘信浓号中途改建为航母,计划建造两艘超大和型。与历史上的战列舰相比,它们的火力、防御力和速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主炮火力上,除了乔治五世级为14英寸外,其余均达到15-16英寸以上,大和级战列舰甚至装备了18英寸主炮,同时联装炮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大部分战列舰均采用三联装主炮,英国的乔治五世级和法国的黎塞留级还采用了四联装主炮;炮塔布置也有所调整,大部分战列舰采用前二后一的布置方式,只有英国的纳尔逊级和法国的黎塞留级采用了主炮前置设计,将前向正面火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时期主炮炮弹重量也有所提升,除乔治五世级外,一般主炮炮弹重量可达800-1200公斤。除了主炮外,一般战列舰还装备多门口径在127-155mm的副炮作为补充。为了对付新兴的航空兵器的威胁,新建造的战列舰大大提升了防空火力,普遍装备了多门7.6-12.7mm高射炮,同时还有大量的20-40毫米机关炮。

在航母时代的退位
二战后,战列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绝大多数战列舰都退役并解体,有些则作为博物馆保留下来。美国建造的最后4艘战列舰,最新最好的“依阿华”级,则经过多次改装,断断续续的服役了许多年,它们最后一次参战是在1991年,“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作为火力支援舰和巡航导弹发射平台参加了海湾战争。1992年3月31日,最后一艘战列舰“密苏里”号退出现役,整修后前往珍珠港,停放在珍珠港事件中被炸沉的“亚利桑那”号残骸旁供人们参观。
战列舰的退出历史舞台,主要也是因为航母和导弹的出现,削弱了战列舰的存在。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检验,许多国家均认为,战列舰将是海战第一利刃,特别是像在大西洋海域进行的日德兰海战,舰队的航速和火炮的口径成为杀伤对方、夺取海战胜利的关键性因素。正是因此,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尽风头,人们对战列舰的崇敬导致战后各国大力建造此种船坚巨炮的“海上堡垒”。
倒是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在造战列舰的同时还把目光转向了一种新型海战兵器身上,这就是航空母舰。 这就为此后在太平洋发生的几场大规模海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证明了美日两国对新技术发展的敏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当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驶出船厂之际,美国和日本却把一艘艘航空母舰送上了海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战列舰也是绝好的武器,但是它的空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完全让航空母舰给占了,它不得不退出战争舞台。当然,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的战列舰“密苏里”、“威斯康星”号也参战了,但这时的战列舰已是今昔比。它们发射的弹药主要是巡航导弹。从攻击方面看,随着新型导弹和制导炮弹的出现,战列舰上大口径火炮原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中,承担摧毁敌方关键性目标任务的将不再是巨型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它们的位置将被海军装备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所取代。而且战列舰尽管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但它存在目标大、易遭攻击、防空反潜能力较差等不足,因而极易成为对方导弹攻击的活靶子,但是反舰导弹轰击到大多数战列舰厚重的装甲钢板上也会被弹射回来,爆炸冲击波只能划伤装甲,就跟拿手枪射击厚钢板一样子弹都被弹回来,除了洲际导弹和以后研发的新型反舰导弹以外束手无策。
今天,战列舰已经不在海上游弋,它的工作已经由那些更先进更具毁灭性的舰种接手,然而战列舰的概念却还在主宰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着国家的政策,那就是寻求对海洋的控制。

最后的“复活”
19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战列舰”这一级别也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

你好,是复制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战列舰或又称为战斗舰、主力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由于这种军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战列舰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时代。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它装有蒸汽机为主动力,但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Gloire)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HMS Warrior)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直到20年后才逐渐消失。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SM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CSSVirginia)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战术似乎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装甲舰的称谓取代了战列舰。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定远级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
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钢质舰体的战列舰——“皇家君主”号(HMSRoyal Sovereign)(君权级战列舰),该舰随后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它采用4门双联装主炮,以前后各配置一个炮塔的方式安装在舰身纵轴线上,加强了副炮群的数量及射角分配,能将所有火力集中于侧舷,战列舰的称谓名称又恢复了。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此时,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战列舰已经成为海军强国实力的象征。

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装备两种口径的主炮,一级主炮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用于对抗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布置在舰体两侧,用于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动力多采用往复式蒸汽机。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无畏舰(Dreadna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aught)。它采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其设计实现了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的构想,排水量17,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安装在五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标准。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随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减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弩级战舰”。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都可以视为典型的超级无畏舰(Post-Dreadnaught)。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历史顶点。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例如英国建造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造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即“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800吨,最高航速27节,舰上装有三联装460毫米主炮9门,炮弹重达1460公斤,还有12门三联装155毫米副炮和12门双联装127毫米平高两用炮。“武藏”号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号在1945年4月7日,先后被美军飞机击沉。法国、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战列舰。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航速达27节以上,甚至30节以上。

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舰。在大西洋战场,英国海军围绕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其余的时间里,盟国的战列舰主要从事护航任务。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国和美国的旧战列舰曾经担任炮轰岸上目标的任务。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8艘旧式战列舰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损失,其中打捞起来的6艘在本国修理后,担负起支援两栖作战轰击岸上目标的任务。而新建造的高速战列舰则担任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的舰队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达哨舰)任务。美国的战列舰队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的苏里高海峡夜战中,与日本战列舰队展开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炮战,击沉了日本海军两艘扶桑级战列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订了投降文件。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光荣生涯达到了顶峰,以及终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战列舰纷纷作为废钢铁出售给私人公司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遭到摧毁。美国海军曾将依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随后将其退役封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战列舰”这一级别也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

目前,世界各国只有美国的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和北卡罗来纳号、得克萨斯号战列舰,以及日本的三笠号前无畏型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得到永久保存。

战列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战列舰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时代。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它装有蒸汽机为主动力,但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战列舰。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战术似乎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装甲舰的称谓取代了战列舰。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定远级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

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钢质舰体的战列舰——“皇家君主”号(君权级战列舰),该舰随后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它采用4门双联装主炮,以前后各配置一个炮塔的方式安装在舰身纵轴线上,加强了副炮群的数量及射角分配,能将所有火力集中于侧舷,战列舰的称谓名称又恢复了。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此时,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战列舰已经成为海军强国实力的象征。
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装备两种口径的主炮,一级主炮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用于对抗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布置在舰体两侧,用于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动力多采用往复式蒸汽机。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无畏舰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它采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其设计实现了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的构想,排水量17,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安装在五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标准。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随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减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弩级战舰”。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都可以视为典型的超级无畏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历史顶点。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例如英国建造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造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即“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800吨,最高航速27节,舰上装有三联装460毫米主炮9门,炮弹重达1460公斤,还有12门三联装155毫米副炮和12门双联装127毫米平高两用炮。“武藏”号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号在1945年4月7日,先后被美军飞机击沉。法国、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战列舰。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航速达27节以上,甚至30节以上。
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舰。在大西洋战场,英国海军围绕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其余的时间里,盟国的战列舰主要从事护航任务。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国和美国的旧战列舰曾经担任炮轰岸上目标的任务。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8艘旧式战列舰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损失,其中打捞起来的6艘在本国修理后,担负起支援两栖作战轰击岸上目标的任务。而新建造的高速战列舰则担任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的舰队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达哨舰)任务。美国的战列舰队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的苏里高海峡夜战中,与日本战列舰队展开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炮战,击沉了日本海军两艘扶桑级战列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订了投降文件。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光荣生涯达到了顶峰,以及终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战列舰纷纷作为废钢铁出售给私人公司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遭到摧毁。美国海军曾将依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随后将其退役封存。

19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战列舰”这一级别也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
目前,世界各国只有美国的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和北卡罗来纳号、得克萨斯号战列舰,以及日本的三笠号前无畏型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得到永久保存。

风帆战列舰的发展历程
…”。 在这以后,为了增强火力,有一段时间风帆战列舰曾经在船尾军官住舱进行改装,使其战斗时将所有家具撤出后可以放置火炮。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战列舰的外观和战术都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舰队的行动完全依赖风力,机动能力有限,在交战双方实力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集中兵力都十分困难,海战...

战列巡洋舰的历史沿革
三艘船都是在1907年下水。它们的船体和炮塔装甲厚度为6或7英寸(150毫米或180毫米),而相应的战列舰的装甲为11英寸或12英寸(280毫米或300毫米)。它们的航速可达26节(48千米\/小时),而当时相应的战列舰的航速为20节到21节(37千米到39千米\/小时)。它们的火炮口径为12英寸(约305毫米),这与...

马来亚号战列舰有哪些历史?
马来亚号:1913年10月20日开工,1915年3月18日下水,1916年2月完工。建造船厂:阿姆斯特朗船厂。1916年5月31日参加日德兰海战,受损。1916年6月24日修理完毕。1927年-1929年进行现代化改装,1934年10月-1936年12月进行第二次现代化改装。1945年12月退役,1948年2月20日出售解体。

厌战号战列舰战史(一):日德兰海战中被打残,幸运捡回一条命
厌战号战列舰的战史我会分成三篇进行讲解,每篇字数为5000字左右。此篇为第一篇,字数5343字,图片22张,主要讲了厌战号的建造背景和战舰性能、厌战号在日德兰海战中的战斗以及战后的大改造。 厌战号战列舰是英国海军在一战和二战的主力舰之一,也是英国海军中战功最为丰硕的战舰,厌战号从1915年服役以来,参与了英国海军...

战列舰的兴衰是什么?
战列舰的兴衰 战列舰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较强的突击能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亦称战斗舰,战列舰在历史上曾作为舰队的主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队战列进行炮战,因而得名。战列舰经历了风帆战列舰和蒸汽战列舰两个阶段。风帆战列舰出现于17世纪后期,...

拉米利斯号战列舰有哪些历史?
拉米利斯号战列舰:开工日期:1913年11月12日,下水日期:1916年9月12日,完工日期:1917年9月,建造船厂:彼得莫·坎贝尔·莱德船厂。1944年退出现役,1948年3月20日出售解体。

寻二战中的提尔皮兹号战列舰的资料及经历。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德语:Schlachtschiff Tirpitz),开工日期:1936.10.30;下水日期:1939.4.1;服役日期:1941.2.25。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第二艘同级舰,即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姊妹舰。她的名字出自德国海军名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该舰下水之后一直处于一种“限制行动”的状态下,实际上她从未单独对抗过敌舰,而在整个战争...

海战武器发展简史
一战中,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逐渐失去主力舰的地位,而航空母舰和潜艇却发展迅速。航空母舰编队或航空母舰编队群的机动作战、潜艇战和反潜艇战成为海战的重要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海战方式。与此同时,随着磁控管等电子元器件、微波技术、模拟计算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出现了舰艇雷达、机电式指挥仪等新装备,形成...

中国历史上有过战列舰吗
中国历史上有过战列舰。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攻击与厚重装甲防护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是能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军舰。其自风帆时代诞生,1860年代开始变革,在1870-1890年代之间一度断代,但是期间的实验探讨一直没有中断,由1890年代开始复兴至第二次...

马里兰号战列舰
服役历史:马里兰号战列舰于1917年4月开工,1920年3月下水,1921年7月服役。由于配备新式的16英寸的火炮和水上飞机弹射器,服役之初的马里兰号经常要出席一些特殊场合,包括海军学院的毕业典礼和国庆庆典等。1923年6月,马里兰号从东海岸通过巴拿马海峡到达西海岸,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访问后,驻留在西海岸...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