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我来讲讲武王伐纣的前因后果

2024-07-01m.fan-pin.com
~       西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宗法制由周公创造,儒家的礼乐制度,以德治国的统治思想都是在这个朝代始创。还有一些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文王拘而演周易,姜太公钓鱼,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下面就讲讲周的历史。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塬。姜塬为帝喾元妃。姜塬出野,见巨人迹,心欣然说,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塬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意思是,帝喾(上古五帝之一)的妃子姜塬到野外去,看见巨人脚印,踩上去结果怀孕了(商的始祖契的出生故事相仿),姜塬认为怀胎满月生下的孩子不吉利,就丢弃了。先是丢弃到小巷里,结果马和牛都躲开不踩他;然后想丢到林子里,结果山里人太多,不方便;最后丢弃到水渠的冰面上,结果飞鸟用翅膀保护他。姜塬认为这个孩子肯定不一般,就继续抱回来抚养,因为被丢弃多次,故起名叫“弃”。他所生活的年代,从出生的传说中推测:在母系社会时期,大概是旧石器晚期,因为只有母亲姜塬而未见其父。

      大凡圣贤之人降世,必有一番坎坷经历。周始祖弃成长过程也颇神奇。《史记.周本纪》记载:“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shu)、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蔷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这大概的意思是弃小时候身体很强壮,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最喜欢栽麻种豆。长大后,谙于农业,且能因地制宜,大家也都效仿他。唐尧做帝王时,任他做农师;虞舜时期又给他封地,并赐姬姓。从史料可知,弃是周族开创者,他们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且来自华夏部落。

      从后稷开始,经历了十三世,到古公亶父时期,周族迁到了周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岐山附近,据《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绵》中记载“绵绵瓜瓞(die)。民之初生,自土沮(ju)漆。古公亶(dan)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yuan)及姜女,聿(yu)来胥宇。”,意思是说周人原来居住在沮水漆水附近,到古公亶父时期,率领族民来到岐山,娶姜女定居。

      古公亶父时期,周族逐步强大,有了灭商的野心。在诗经中有确切的记录“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周的一位重要人物周文王就要登场,周文王姬昌,其父季历,季历之父即为古公亶父。也就是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爷爷,后人也叫太王,太王本来有三子,而文王的父亲是老三,为什么三子接班?史记有记录:“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所也就是,季历能继承王位,是因为其子姬昌,儿时已经有了圣人的影子。清朝康熙让四子雍正接班,也是因为其孙乾隆有贤能之才。

      周族在季历和文王的带领下,愈来愈强大,德治初见端倪。在《史记.周本纪》中记录这样一件事:“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这个故事说当时虞芮两国因国土问题产生冲突,于是找周仲裁,他们来到周领地时,看到耕者相让,长幼相敬,感慨到:看看周人的品德,我们还如此相争自感羞愧。周之德治在方国间口碑相传,翦商大事已初得民心。

      周灭商准备就绪,还差一位贤臣良相,下面出场的是姜太公。有一次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旁见一老者直钩钓鱼,经过与老者的一番对话,认定其乃奇人,而后收入帐下成为军事,此人就是姜尚姜太公。后来文王去世,武王继位,姜尚继续任太师,另有周公旦,召公等辅佐,可谓人才荟萃,此时周越来越强大。

      而反观殷商,商纣王认为自己的王位是天命所赐,日日酒池肉林,歌舞欢天。商纣也并不是影视剧中所表现的昏庸之辈,在他即位后,面临东夷之乱,他举全国精锐力量讨伐之。武王看准时机,准备灭商,为确保万无一失,上演了一出“孟津观兵”的故事,来试探各方国是否仍忠心于商朝,遗憾的是,未达到预期目的,仍有方国忠心于商,武王认为天命未到,仍需韬光隐晦等待时机。

      在孟津观兵两年以后,武王再次齐集诸侯,这一次众多方国前来归附,武王和商纣在牧野大战,最终武王克商。论兵力和国力,虽然周在不断强大,但是仍在商之下,史书记载小邦周和大邑商。

      周为什么会胜?

      按照史书记载,大概是“周有德,故民心所向”,我认为这不是主因,只是为了让后人知道灭商的合法性,名正言顺。实际上在牧野之战时,商主力大军刚刚讨伐东夷大获全胜,路途遥远勤王无望。情急之下,商纣召集都城内外全部的奴隶和俘虏,来充当商军,乌合之众无法和准备充分的周师抗衡,临时充当炮灰的奴隶和俘虏反而率先倒戈。商纣见大势已去,鹿台自缢而死。

      周和商,都相信天命。但不同的是,商的天命观是绝对的神权至上,是无条件的。而周的天命观有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德,才能获得天下,才有神权保佑。而有德实际上是获得民心。

前什么后继成语
问题五: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 前俯后仰 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前覆后戒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前赴后继 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前歌后舞 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前呼后拥...

前什么后什么词语
前仰后合 [qián yǎng hòu hé]生词本 基本释义 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出 处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东倒西歪;后合前仰;离席上;这酒兴颠狂。”例 句 小王讲的笑语幽默风趣,使同志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带前的成语
【前复后戒】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前覆后戒】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前俯后仰】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前歌后舞】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

前在后面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造句: 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2、前仰后合[ qián yǎng hòu hé ]身体前后晃动。 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造句:小王讲的笑语幽默风趣,使同志们笑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来。 3、前因后果[ qián yīn hòu ...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故事的详细前因后果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译文: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

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
③ 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 前俯后仰、前赴后继、前覆后戒、前歌后舞、前合后仰、前呼后拥、前街后巷、前襟后裾、前倨后卑、前倨后恭、前目后凡、前仆后踣、前仆后继、前思后想、前挽后推、前危后则、前仰后合、前因后果、前瞻后顾、 ④ 什么前什么后的成语有哪些 同时包含“前”和“后”的成语有...

前字开头的成语
3、前倨后恭: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4、前车之鉴: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5、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6、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7、前因后果:起因...

前 开头的成语
前仆后继、前车之鉴、前倨后恭、前赴后继、前瞻后顾、前仰后合、前功尽弃、前呼后拥、前所未有、前俯后仰、前因后果、前度刘郎、前思后想、前车可鉴、前无古人、前程万里、前言不搭后语、前所未闻、前倨后卑、前目后凡、前徒倒戈、前覆后戒、前古未有、前街后巷、前歌后舞、前功尽废、...

前面有后的成语是什么?
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前仆后起】仆:倒下;起: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前挽后推】形容前后都有人帮助。 【前危后则】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复,后车之鉴。 【前因后果】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前仰...

"前读后忘"是成语吗?
前呼后拥[qián hū hòu yōng] ,释义: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前歌后舞[qián gē hòu wǔ] ,释义: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前因后果[qián yīn hòu guǒ] ,释义:事情的起因和其后的结果,指事情的全...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