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如何评价赵云赵子龙这个人 三国历史上对赵云的评价

2024-05-19m.fan-pin.com
如何评价赵云这个人?~

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接受本郡推举,投奔公孙瓒。结识汉朝宗室的刘备,随着兄长去世而离开。建安五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五虎之三,是三国中少有的几位文武双全的武将之一,是自吕布之后的三国第一猛将,单骑救主即是其能力真实写照!但其谋略也相当了得,是刘备最为器重的大将。从事小心谨慎,人称常胜将军! 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赐五虎大将军的称号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张位居第三。但史传中赵云不但终其一生位阶始终较关张低上许多,甚至尚不及马超、黄忠。实际上,演义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赵云了。 细数演义里赵云武勇的事迹,其武艺高超,遭遇强敌无数而未尝一败,甚至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张郃;在汉水河畔勇救老黄忠时,「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郃不敢抵挡,任其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阳长坂坡(注1),赵云于百万曹军中怀抱阿斗,还能连杀曹营名将五十四人,砍倒象征军威的大旗两面,夺去镇军长槊三条后从容离去,其神威盖世,简直无人能及!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但演义中赵云所杀敌将,几乎全部都是演义虚构出来的;其中当阳救主、汉水退敌(注2)虽然见载于史册,却也绝无演义渲染的那么夸张。赵云的武勇在刘备阵营是被肯定的。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就有「猛将之烈」四个字。然而出了蜀汉,知道赵云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义描述敌方对刘备阵营的忌惮,动辄排出「诸葛孔明之智,关张赵云之勇」,然而我们看到赤壁战后周瑜写给孙权的信,其中却只有提到「枭雄」刘备和关张两头「熊虎」。 不妨比较一下成书较早的三国志平话中的描写。按平话中的赵云已经是五虎大将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实列于五人之末;而赵云在平话中用的枪虽有涯角枪的美誉──谓其天涯海角无对也,却败于张飞的丈八神枪在先、又被铁臂将军张益击败于后。由张飞听到赵云被张益击败的消息之后「大怒出战」张益的情节,更隐隐透露出了早期三国故事中赵云所扮演的角色。赵云虽然不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光芒万丈,仍不失为一员良将。 他的优点有: 其一,深明大义。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之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趋使者更比比皆是。赵云的选择如何呢?据《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噩,鄙州论议,从仁政之所在,不为忽袁公而私明将军也。”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之所在”;他的目标--解民于倒悬。在封建社会中,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于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以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自此军民安堵。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先与吴战”。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言,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象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其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获了其部下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此。不是私自买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自己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赞赏!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 其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实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而见。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

  在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赵云被罗贯中写成了一个近乎于完美的人物。自古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奇怪的是,历代读者不但接纳了赵云,而且深深地喜爱着这样一个人物。罗贯中先生在作品中为什么偏爱赵云。史书中赵云的原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重读“三国”,我们又会有哪些新的感悟。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走进百家讲坛和我们一起客观解读三国人物“赵云”。
  《三国演义》当中,有俩个人物是按照完人来塑造的。文的就是诸葛亮,武的就是赵云。常山赵子龙,是《三国演义》数以百计的人物中,最得人心者之一。有许多人都说,我最喜欢的人就是赵云。确实,赵云武艺超超群,品德高尚,稳重多谋,他是作为儒将的艺术典型和完人来塑造的。也许有人会说,赵云不是有一次打了败仗,还受了降级处分吗?怎么能算是完人呢?任何一个人,一生都不可能不犯错误,所谓完人,并不是永远不犯错误,要看两条一性质,二态度。赵云确实打过败仗,而且受了降级处分。那是哪年的事情呢,是蜀汉建兴6年,就是公元228年,那时候已经是后主阿斗了,刘禅。也就是失街亭的那次战役,这次战役诸葛亮事先放风他说我要由斜谷道,(这个斜谷道在现在陕西西南部的箕谷,一直到现在的陕西的眉县,长470里)诸葛亮就故意放风:我的主力要出斜谷道。他派了两员大将,就是赵云为首,邓芝作为他的副将。实际上是带领了少数的兵力,假装这是主力,以此来吸引曹魏的主力迎战。而诸葛亮自己带了蜀汉的主力,他准备绕道迂回到背后包抄曹魏的主力,他是这样一个战术。结果呢,由于赵云和邓芝的部队人数太少,而曹魏的兵力太强大,因此寡不敌众,赵云没有完成任务。因为这470里,要打通这条道很不容易,结果他没有能够出斜谷,他的部队被打散了,打散了以后他很快把部队集中起固守箕谷,把它固守住了。结果整个战役失败,是由于街亭失守,导致了这个战役失败。赵云之所以受处分,是情有可原,因为兵力悬殊,他没有完成出斜谷的任务,所以他受处分令人同情,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诸葛亮军纪严明,令人敬佩。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这件事情,赵云有记载的败绩就是这么一件,并不影响赵云这个人的整体评价。从各方面来讲,赵云依然不失为一个完人形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2222989_1.html/ ]

  赵云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人物,堪称全书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赵云是除关羽,张飞之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物。以至于,人们几乎把他加到了桃园结义的兄弟之中,在有的京戏里干脆就让他成了“四将军”从古至今不少评论家对赵云忠义的评价甚至超过了关羽和张飞。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是如何描写赵云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罗贯中演绎的故事跟史实会不会有很大的出入呢?
  史料与演绎中的赵云
  赵云在当阳救阿斗,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当时刘备由于带着十几万百姓,他行动缓慢,后来队伍整个被打散了,三千多军马只剩下一百余骑(一人一马为一骑)。剩一百多个骑兵了,当时《三国志》上是这么写的“有人言云已北去者”但是到底谁说没写,有人对刘备说:“我看见赵云往北去了。”往北去就是投奔曹操了,投降了。刘备一听生气了,就拿起手里的戟,打那个人,他说“子龙不弃我走也”(赵子龙绝对不会背弃我)过了一会果然赵云就来了,那么从这个细节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条:第一刘备非常信任赵云,赵云值得信任,另外还有一条,历史上的刘备性子也是比较急的,我们以前不是说过鞭打督邮实际上是刘备,不是张飞,这个地方也是,一听说赵云的坏话,他拿起戟就打他。这个细节挪到《三国演义》来以后,做了一些改动,刘备不打人了。那么当时,是谁说这个话呢?是糜芳,糜芳身受重伤踉踉跄跄而来,报告刘备说:“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也”,他已经投奔曹操了,跑曹操那儿去了。刘备说“子龙跟我是故交,我们是老朋友,他怎么肯背叛我呢?结果张飞头脑简单,张飞说:“他现在看见咱们,势单力薄也许就投降曹操去了,为了图富贵,他投降曹操肯定能够得富贵,升官发财。”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他是在我患难时候,投奔我的,不是我发达的时候,我地位很高的时候投奔我的。所以他说:”子龙是心如铁石。“他对我是非常坚定的,忠心耿耿,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结果糜芳不是受伤了吗?他说“我亲眼看见他投西北去了”。西北都是曹操大军,我亲眼看见他去了。张飞说:“等我亲自去寻他,我看见了他,一枪把他刺死。”刘备说;“你错怪赵云了。”这个地方能看得出来,刘备确实是知人善任。可是张飞不听啊,张飞就带了二十余骑,找赵云去了,见了赵云要杀他。到哪去了呢?到了长坂桥。实际上赵云当时军队被打散以后,他找不到甘夫人和阿斗。他就说:“我好歹,我无论如何,一定要把主母和小主人找回来。哪怕我死在疆场上。我也要把他找到。“所以赵云这个忠心耿耿,正是广大读者最敬重他的地方。《三国演义》写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细致,这个地方就显示出这个作家的水平来了。就是他的情节安排,非常合理,我们想赵云当时是单人独骑,胸前还揣着一个阿斗,你本事再大在这数以万计的曹兵当中,你怎么可能连杀曹军名将五十余员。罗贯中在这个地方有一笔交代写得非常细致,赵云到处冲杀的时候,有人告诉曹操说:“这就是常山赵子龙”。
  因为曹操问这是谁呀?那么厉害“常山赵子龙”。曹操马上下令:“传令,不许杀死赵云,一定要活捉”。行了,这下你就不能放箭了,你一个对一个,几个对一个打谁也打不过赵云。所以都被赵云刺死了。要不是曹操下令不许放箭,必须活捉,甭说一个赵云,十个,一百个早就被乱箭射穿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显出《三国演义》为什么是四大名著之一,这些细节都安排得非常地合理,具有情节的合理性,所以赵云才能够活着出来。在这个地方毛宗岗有一个点评非常有意思,“以一个英雄之赵云,救一无用之刘禅,诚不如不救矣,然从来豪杰不遇时”。英雄豪杰,往往赶不上好时候,赶不上好的社会环境,“庸人多厚福”。这个阿斗,早年是平庸,晚年是昏庸。他有福气,毛宗岗说的,你看他爸爸刘备,刘备的能力,智力都比阿斗强多了,可是刚当皇上没多久死了,而阿斗当了四十二年皇帝。享尽了福,所以毛宗岗说,还真不如当年赵云不救他。
  《三国演义》中,赵云从来不像关羽那样傲慢自负,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他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这一特点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三国演义》的武将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罗贯中是如何让赵云这个近乎于完美的人物能够立得起又稳得住的呢?
  罗贯中妙笔生花树赵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三国演义》写赵云,如果我们注意一下,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只要是赵云跟别人一块打仗,如果是敌方的将领,必定死于赵云枪下,或者是落荒而逃;如果是自己这一方的,那么甭管他多大本事,他总有那一点不如赵云。比如说关羽,关羽没有和赵云在一起有重大的场面。关羽犯的错误不小,他丢失荆州,因为他骄傲自满,又不能团结部下。比如黄忠,黄忠这个老将,确实很不简单,但是黄忠在连胜了几次以后,在《三国演义》七十一回,他就有一点骄傲自满,丧失警惕了,结果呢陷入困境,是赵云带着极少数的兵马把已经陷入绝境的黄忠救了回来,至于什么袁术、袁绍、曹操、孙权手下那些大将只要跟赵云交手,那都不是对手。而且有意思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凡是有最重要的任务都交给赵云。比如刘备甘露寺招亲,这是一招险棋,你不去不行,不招不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弄好了孙、刘两家就成亲戚了,共同抗曹但是一但被杀或者被扣为人质这个风险可了不得。因此诸葛亮他说:“此事非子龙不可”。就派赵云护驾,给他三条锦囊妙计,最后果然赵云不辱使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是看得出来,诸葛亮对赵云是极度信任,关键时刻启用赵云。刘备对赵云也是非常信任。取荆州以后,关羽是镇守荆州,在北边要防止曹操,张飞有时候带兵出征,刘备就让赵云当留营司马。这个留营司马,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部司令兼公安局长,咱大本营可不能乱了。当时有一个情况,就是刘备招亲以后,孙夫人从东吴带了一些官吏和士兵过来,就是她的亲兵,她的警卫,肯定是从东吴带来的,她熟悉的。这个孙夫人根据《三国志》上的记载,孙夫人在兄弟姐妹里比较小,她是孙权的妹妹,可能从小比较娇惯,又是老夫少妻,看来刘备有点怕老婆。孙夫人手下的官兵在荆州仗着是孙夫人的亲信,横行不法,刘备又惹不起夫人,何况这个夫人她哥哥(刘备)这个大舅子又是东吴的君主,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夫妻关系,还影响外交关系,但是不处理又不成,怎么办呢?刘备就把这个进退两难的活交给赵云,不仅让他管理这个城市而且宫中的事情也让他管。因为他知道,赵云治军严格。在这个当中,孙权趁刘备西征,去打益州的时候,他就派人写信,让他妹妹回去,说是母亲病了。当时《三国志》里面,记载了这个事情,孙夫人就私自把阿斗带走了。结果赵云和张飞就用小船追赶上去以后,把她截住了。(阿斗)夺回来了。《三国志》上这个记载,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做了一个重要的改动,就是把孙夫人的形象改好了。就是《三国志》里面孙夫人有点骄横,而且她私自带走阿斗是她自己的主意。在《三国演义》里面淡化了她的这些毛病和她私自带走(阿斗)的这种私心。是孙权说“国太病危”因此孙夫人是做一个孝顺女儿形象出面的。当然了,当时赵云要把阿斗夺回来,孙夫人也是坚决不干,那段描写是非常精彩的。写赵云怎么追赶,先是在岸上追赶,然后发现一条渔船,跳上渔船,请艄公马上用小船追赶,到了大船旁边,赵云把长枪撂在船上,就带了一把青(金工)剑,啪一个纵身一跳,跳上那个船。当时孙尚香是让她手下的婢女,那些婢女都是有武功的,来夺阿斗,来推他。赵云的政策掌握得非常好,他又不能杀,他只能推,等等那些细节,都很经得起琢磨。写出了赵云这个人,是非常地有头脑,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考虑到政策,考虑到不要伤害孙、刘两家的关系。而且他头脑里面很清楚,这是主母,是刘备的夫人,我们不能随便地冒犯她,但是阿斗绝不能让她带走,写得非常细致。
  赵云有勇有谋,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纵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像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见识过人之处,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能冠冕群雄,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赵云的宽厚仁德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品格高洁的赵云
  赵云这个人还有一条非常好。这和三国很多其他名将相比,简直是独一无二。就是他心中装着老百姓,绝不与民争利。刘备夺取荆州以后,占领了成都。当时(刘备)就讨论准备把成都的许多土地和房子分赐诸将。你想赵云这么高的地位,他肯定能分到非常大的宅院,肯定能分到很多最好的土地,但是赵云提出反对,他说这样对百姓不利。而且他举汉武帝的时候,大将霍去病的一句名言“匈奴未灭,无用家为”有的本子上是何以家为。就是匈奴还没有消灭,我们怎么可能回家呢?我们要安一个家有很漂亮很大的房子,有什么用呢?现在的国贼不是匈奴“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是曹贼。“须天下都定”等天下太平了,“各返桑榇”我们都解甲归田,每个人都回老家,不用打仗了,“归耕本土”回到我们老家的土地上,自己种地养活自己去,“乃其宜耳”这样才合适。然后他底下还说“益州人民”因为我们现在不是刚夺取益州还在打仗了吗?“初罹兵革”刚刚遭受战乱,“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恢复他们原来的职业,该种地的种地,该做买卖的做买卖,他说然后才可以征兵,抽税然后才可以做。他底下讲了一句话,非常好“得其欢心”这样才能得到益州老百姓的拥戴。赵云不与民争利,他提这个意见可是得罪人的。多少大臣、武将,谁不想分个大宅子,多分几百顷土地,赵云力排众议,得民心最重要,不能与民争利。结果刘备就采纳了赵云这个建议。赵云治军严格,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而且处处为国家、军队、百姓着想,不循私利。前面我们不是讲到,赵云打了败仗吗?没有出斜谷,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当时不是街亭也失守了吗?整个战役失败以后,总结,回到成都以后,诸葛亮发现一个现象,他就问他说“街亭失守,军队是乱得一塌糊涂,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军用物资也损失了无数。他说为什么箕谷这一仗,虽然没有出斜谷,但是守住了箕谷,这一仗军队和物资基本上没有受损失,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副将邓芝说,他说“那一仗失败的时候,赵云是亲自断后”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赵云身为大将何其可敬。就是因为赵云亲自断后,所以被打散的军队,很快重新集结起来,军队基本上没有受损失,军用物资基本上也没有受损失。诸葛亮一听非常感动,就下令要奖励,赵云当然降职这个处分是有了,但是军用物资不是没有损失吗?好,论功行赏,分一些给大家。结果赵云又提出反对,按说这个时候,赏赐军用物资,无非就是衣服食品这些东西。赵云讲“仗没打好,失利了,不应该奖赏,何况国现在还艰难,因此,这些军用物资,应该统统上缴国库,等到十月,就是冬天,因为每年冬天政府都要赏赐,衣服,粮食这些,留到十月的时候再赏。”所以这些地方都看得出来,赵云不谋私利,一心为公。所以赵云的这种做法,受到很多人的赞扬。《三国演义》里面,把这个细节放大了,它加了诸葛亮的一句话“先帝在日”因为那个时候刘备死了五年了“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现在一看果然如此。确实赵云身上最可贵的还不是他的武艺超群,而是他的高尚品德。
  赵云谦虚谨慎,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够友好相处,这一点是刚愎自用的关羽,自视清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而赵云和那些猛将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远见卓识的赵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如何将人物,身份相近,相同的这种人物能够写成不同的鲜活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长篇小说家,遇到的难题,罗贯中也同样如此。可是我们能够区别出来,《三国演义》里名将如星,有许多武艺超群的大将,最有名的比如吕布、关羽、张飞等等好多人,但是他们都有不如赵云的地方。吕布反复无常,见利忘义,那完全是一个小人。所以如果论武艺的话,三国的几十位名将当中,也许还有那么三五个、五七个人能够和赵云一拼高下,但是论德没有一个人比他强。赵云最可贵就是胸怀坦荡、高瞻远瞩、是非分明,具有战略眼光,这是他和关羽、张飞等的最大区别。由于关羽的错误,荆州丢失(关羽被杀),刘备意气用事,不顾一切,准备发动全国之兵伐吴。《三国志》写劝谏刘备不伐吴的最坚决、最明确的人是谁呢?赵云。而且他讲得非常有水平,他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你分清谁是主要敌人谁是次要敌人。“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你把魏灭了,这个吴自动就归顺了,他底下还有一句话,讲得就更好了,“当因众心”就是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应当顺应民心,“早图关中”因为现在全国的老百姓,都希望能够打败曹操,打败曹操第一步,就要占领关中,然后出潼关,把中原河南那一带(占领)那是曹操的老巢,这样就统一天下了。因此要顺民心,“不应置魏”不应该先把魏放在一边“先与吴战”也就是说你要分清主次矛盾,先解决哪个,哪个最危险,打哪一仗是最符合民心。
  结果呢赵云这个话一开始打动了刘备,刘备犹豫了,有点想要重新考虑,他觉得有道理,这时候张飞这人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头脑简单,张飞就说了,他就责备刘备你忘了桃园三结义,你忘了当时我们的盟约,若陛下不去,如果你不去,我就带着兵自已打孙权去了。这样一来,就进一步煸动了刘备,要为关羽报仇的心理。当时还有一些大臣,像秦宓,另外就是诸葛亮等等,他们都劝谏刘备,刘备听不进去,而且刘备差点把秦宓杀了。那么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把赵云的那段话,进一步挑明,赵云就劝谏刘备说,要分清公仇和私仇,就是咱们和曹魏之间的仇是公仇,您和孙权之间的仇是私仇,你是为了给兄弟报仇。那个秦宓接着赵云讲的话也是讲您不能徇小义,兄弟之间这种义气是小义,国家的利益是大义。结果刘备不听,所以刘备他是以小义害大义。蜀汉后来之所以没有统一天下,彝陵之战的失败是一个最大的转折点。蜀汉的事业,败就败在这个小义上。而赵云公、私分明,小义大义看得很清,道理讲得非常透彻,而且提出警告。所有这些都证明,赵云不是一个普通的武将,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智慧,眼光远大的战略家。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对于倾注了作者满腔激情的完美人物,罗贯中又是怎样在小说中结构赵云辉煌一生的呢?
  光彩一生的赵云
  说到赵云还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就是赵云从出场到结局一生辉煌。你看刘备出场的时候,他已经沦落到卖草鞋,编席子了,用咱们现在话来说,是小手工业者,劳动人民,张飞是小业主,有点土地,开一个小酒馆杀猪的。赵云没有过多交代他别的,但是他出场时亮相,救公孙瓒跟文丑大战,这是多么漂亮的一个上场,另外你从结局(来看)关羽被杀身首异处,死了以后都不能埋在一起,张飞被部下所害,刘备大战失败饮恨而亡,马超倒是病故了,而黄忠的死,跟他中箭受伤有关系,只有赵云的结局是最好的,他临死前一两年,还连斩五将赫赫战功,这些地方都看得出来作者是精心安排了赵云这个人物的一生。所以《三国演义》这样表现赵云反映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罗贯中对他的特别喜爱。赵云的人品和武艺在整个三国时期堪称天下无双。

在正史《三国志》中赵云与吕布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根据《三国志》中吕布传的记载,吕布就是东汉末年的第一猛将,而关羽、张飞、许诸、马超、太史慈等都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名将,但都没有与吕布交过手(正史没有三英战吕布),而吕布也是有勇有谋,不然绝对不会在群雄中能引起如此大的动静,然而其本人狡诈、毫无情义、不体谅下属、缺乏大局观。而《三国志》中赵云传的篇幅较少,赵云也不是一生只侍一主,他是从公孙瓒那里过档到刘备麾下的,赵云确曾在曹军中救下阿斗,这样他才拿到一个正式将军的名号“翊军将军”,之后在攻打四川、汉中之战都颇有战功,刘备也称“子龙一身是胆”,为人严肃、谨慎,曾在孙夫人手中救回阿斗;不贪钱财,曾拒绝刘备的封地;有远见,曾强烈反对刘备伐吴。但刘备一直不怎么重用赵云,蜀汉成立后,刘备只封四大将军,前(左、右、后)将军,正史记载没有五虎上将,唯独赵云是翎军将军,难听点就是一个杂号将军,刘备把镇守汉中的任务交给魏延都不给赵云,赵云统兵的能力也没有在正史中表现出来,因为赵云只挂过一次帅,就是年迈的时候适逢诸葛亮第一次伐魏,但因马谡兵败、寡不敌众而以失败告终,事后诸葛亮认为赵云在撤退时做得很好没有处分他,还奖励他,赵云认为大军兵败,不能受赏,这里也体现出了赵云不一般的军人精神。综上所述,鄙人认为吕布和赵云的发迹时间完全不符合,吕布死后,赵云才进入事业的高峰,所以是不可能进行直接比较的,从正史的记载可以看出赵云的人格、品质都优于吕布;带兵打仗能力赵云与吕布应无太大差距,但赵云没有吕布的那么暴力,也比吕布更有胆识和骨气;单打独斗的能力,吕布应该要比赵云强一些,因为“人中吕布”不是吹的。但都只能是猜想。

忠勇,识大体,顾大局

他死后的谥号是顺平侯

执事有制曰平 (在位平意(音+匕)。三国蜀传注引作执事有班。又引克定祸乱

慈仁和民曰顺

能征善战吧,有点被神话了。
而且在我看来也没受到重用,一辈子都是先锋和殿后,个人认为活的很没个性,但人品绝对是没的说了,云哥万岁!

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接受本郡推举,投奔公孙瓒。结识汉朝宗室的刘备,随着兄长去世而离开。建安五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三国演义》中,形容赵云的词句有哪些?
背后还有主公的血脉,这是刘备未来的希望,自己肩上扛着未来大汉王朝的希望,每当赵云身临绝境时刻都有一种声音在呼唤他。刘备手下的士兵自称自己看见赵云已经投降曹操。刘备没有相信这个士兵,他了解赵云的为人,他也相信赵云不是一个背信弃义之人。刘备是正确的,赵云带着自己的儿子回来了。

赵云究竟有多厉害?历史又是怎么评价赵云的?
面对是非褒贬,我们应该如何对赵云作评价?赵云,字子龙,汉末三国常山郡真定人,汉族。初从公孙瓒,后追随刘备。曹操取荆州时,刘备败于当阳县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刘备的儿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帮助攻取汉州。建兴六年(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 *** 力,以众寡不敌...

对赵子龙的历史评价?
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清 王复礼《季汉五志》:顺平真儒将哉。其律己也严。接人也慎。其见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当阳救主。奋不顾...

赵云是个怎样的人?
《三国志》评曰: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三国志》载杨戏《季汉辅臣赞》赞赵子龙、陈叔至: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陈寿: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刘备:子龙一身...

评价一下赵子龙历史上这个人
结果整个战役失败,是由于街亭失守,导致了这个战役失败。赵云之所以受处分,是情有可原,因为兵力悬殊,他没有完成出斜谷的任务,所以他受处分令人同情,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诸葛亮军纪严明,令人敬佩。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这件事情,赵云有记载的败绩就是这么一件,并不影响赵云这个人的整体评价。从各方面...

赵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

三国历史上对赵云的评价
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但演义中赵云所杀敌将,几乎全部都是演义虚构出来的;其中当阳救主、汉水退敌(注2)虽然见载于史册,却也绝无演义渲染的那么夸张。赵云的武勇在刘备阵营是被肯定的。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就有「猛将之烈」四个字。然而出了蜀汉,...

历史上的赵云是怎样的?是不是像演义里的一样?
不仅仅是赵云,象关羽、张飞这样公认的名将,在《三国志》的记载里都是很简略的。关羽除了白马刺颜良以及襄樊之战外,并无其他战绩记载;张飞除了长阪据水断桥、与诸葛亮入川、巴西败张郃以外,也缺乏其他的记载。这两个人的战绩记载,比起魏五子良将、曹、夏侯等人远远不及,但陈寿对他们的评价却是:【关羽、张飞皆称...

赵子龙的评价
陈寿《三国志》: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杨戏《季汉辅臣赞》赞赵子龙、陈叔至: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陈寿: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赵云的?
就他的德才来说,蜀汉其他将领可以说没有哪个能跟他相匹。人们历来对赵云也没有什么争议,一致推崇他的美德,这在三国人物中也是少见的。蜀汉方面包括刘、关、张以及诸葛亮在内,历来的评价并不一致,至少在某些方面有争议;而赵云,则没有这种现象。历史上的赵云确实有不少令人敬佩之处。择贤而事 ...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