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网 导航

圣人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什么意思 政治界有哪些人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024-07-03m.fan-pin.com
为国也,观俗立法……事剧而功寡谁说的~

商鞅说的。
见《商君书·算地第六》:“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译文: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通过考察民情风俗来立法,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弄清国家的根本在耕战,就能制定出适合的国策。如果不考察时俗民风,不考虑立国根本,那么法令制定了民众也会混乱,政务繁忙也会功效甚微。

●群众政治家的领袖,他们的任务在于把群众政治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再使之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自作聪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那种贵族式的所谓“政治家”这是无产阶级政治家同腐朽了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原则区别(毛*
东)
●在政坛上奔驰,必须要有相当的思想水平(海塞)
●政治使他不得不孤独生活在虚情假意和猜忌的壁障后面(杜伽尔)
●政治家处理国务时,常考虑是否合乎礼节,而从不关心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马克·吐温)
●政治家是公众利益不眠的看守(丁尼生)
●如果一个人害怕树敌,他就不会成为政治家(伏尼契)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三国·诸葛亮)
●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资治通鉴〉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
●圣人不以一已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关尹子〉
●圣人为天下兴利也(汉·董仲舒)
●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私怒伤天下公议(汉·荀悦)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商君书〉
●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清·戴震)
●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战国策〉
●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管子〉
●圣人能与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变(汉·崔搭)
●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战国策〉
●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三国志〉
●圣人之言,因时而变(清·唐甄)
●圣人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商君书〉
●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清·康有为)
●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淮南子〉
●圣人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在之〈商君书〉
●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宋·陈亮)

解释:有能力的人治理国家,考察国家历史、民风民俗,然后制定法律法规,这样治理起来就畅顺,国家就太平。

出自《商君书·算地第六》

【秦】商鞅

原文为:故圣人之为国也,民资藏于地,而偏托危于外。资藏于地则朴,托危于外则惑。民入则朴,出则惑,故其农勉而战戢也。民之农勉则资重,战戢则邻危。

资重则不可负而逃,邻危则不归。于无资、归危外托,狂夫之所不为也。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此臣之所谓过也。

译文:

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让民众将资本寄托到土地里,而很少去托身外国危险之地。民众将资本寄托到土地里就会淳朴,托身外国危险之地就会迷惑。民众在国内朴实,在外国迷惑,所以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尽力而作战积极。

民众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资本就会增多,作战积极邻国就会危险。民众资本多就不容易带着出逃,邻国危险就不会去投靠。没有资本,投身外国危险之地,就是疯子也不会这么做。

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观察风俗,确立法规,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弄清国家的根本在耕战,就能制定适当的国策。不观察当时的风俗,不考察国家的根本,那么国家法令就是制定了民众也会混乱。政务繁忙而功绩少,这就是我所说的过失啊。

扩展资料: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商鞅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商君书·算地第六

百度百科——商鞅变法



有能力的人治理国家,考察国家历史、民风民俗,然后制定法律法规,这样治理起来就畅顺,国家就太平。



就是要用与实际相结合的法律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应得到充分保障。2.国家政治权力的结构民主,如国家机构内部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科学分工,并形成健全的监督机制。3.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公民权利的保障要有民主程序。4.民主方法,如要实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不搞一言堂、让人讲话等...

关于法律名言名句
16、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17、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18、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19、法出于仪、威于义。20、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21、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22、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23、执法如山,守身如玉。24、天下有定理...

法治的名言警句中国
16、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17、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18、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19、法出于仪、威于义。20、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21、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22、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23、执法如山,守身如玉。24、天下有定理...

如何提高建设法治政府
2、建立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 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3、 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要遵循并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 扩大政府立法工作公众参与程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法规、 规章修改、 废止...

中国法治名言
16、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17、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18、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19、法出于仪、威于义。20、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21、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22、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23、执法如山,守身如玉。24、天下有定理...

关于法典的句子
16、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17、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18、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19、法出于仪、威于义。20、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21、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22、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23、执法如山,守身如玉。24、天下有定理...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格言警句
47、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48、古之王者,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诸侯戴之以为君长,百姓归之以为父母。49、工作面前必须积极进取,利益面前务必百般淡定。50、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51、俸薄俸厚皆来自百姓血汗,知足则常乐;...

对法治之路得认识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等法治思想影响深远。今天搞法治建设,应根植中国土壤,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能抛却,也无法抛却历史传统、割断文化血脉。 我们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国情。两千多年前,商鞅就说过,“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

法治的名言
1、驱天下之人而从善远罪,是刑之所以措,而化之所以成也。——柳宗元《断刑论》2、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立法应以人为本 1、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商君书·壹言》2、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3、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

下列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属同一学派的言论的...
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这是儒家学派的观点。D项错误,“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出自《商君书》,意思是有能力的人治理国家,考察国家历史、民风民俗,然后制定法律法规,这样治理起来就畅顺,国家就太平。这是法家学派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A。

相关链接2

返回顶部
凡事房车自主流
凡事网